第十一講 各領風騷 謀求變化——明中期青花

明朝中葉是由成化、弘治、正德三個皇帝統治的,這三個皇帝個人能力都非常有限,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大出息,他們短暫的一生都被后妃、母親、宦官或大臣控制。三個皇帝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成年之前登基,就是不足18歲登基,不到40歲就死了。但由於皇權位置的至高無上,這三個皇帝對藝術品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

成化皇帝17歲即位,差三個月不到40歲時就死了。他是成、弘、正這三朝里活得最長的皇帝。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相對於以濃烈著稱的永宣青花,成化為什麼改變風格呢?這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成化皇帝幼年時,經歷了兩次大的事變,第一次就是土木堡之變,他爹正統被瓦剌俘虜了;第二次就是奪門之變,他爹又複位做了皇帝。這樣,他就經歷了由太子廢為親王,又復立為太子這麼一個過程。一會兒說你是接班人,一會兒說你不是,一會兒又說你是,來回折騰。他是在劍拔弩張中度過的童年,隨時都面臨著生命危險。因此,成化小時候心理就有疾患,俗稱嚇破了膽,比如說他有嚴重的口吃,反應也比較遲鈍。據說他父親在立太子這個問題上就非常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讓他接這個班。成化身邊有一個很重要的人,影響了他的一生,她就是宮女萬氏。這個宮女在19歲那年開始伺候成化,抱著他,陪伴他,安慰他,等於是他的貼身保姆和監護人。那時候他跟母親的接觸都沒有跟萬氏這麼近,也就是說保姆跟他最近。由於屢經重大事故,成化的童年非常缺少安全感,非常需要依賴萬氏,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問題。

成化17歲時登基,立刻娶了比自己大19歲(一說17歲)的萬氏做了貴妃。顯然,成化是一個有戀母情結的人。《明史·萬貴妃傳》中記載:"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驅。"九個字,透露了什麼信息呢?一、皇帝每次出行,萬貴妃都跟著,表明皇帝的依賴性。二、萬貴妃無微不至,走在前面,顯示她的身份。三、戎服,就是軍裝,表明萬貴妃剛強的個性。史書上記載萬貴妃是一個很歹毒的人,但同時也是一個意志力非常堅定的人,要不然她不能保護幼年時的皇帝。成化從小到登基,這十幾年是萬貴妃給了他全面的保護,所以他依賴萬貴妃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當萬貴妃有權力後,她就開始勾結宦官,戕害每一個可能懷上皇帝的兒子的嬪妃。只要懷上孩子,她就要戕害,不能讓孩子生出來。成化皇帝的第一個皇后吳氏,結婚32天,就被萬貴妃趕下台了。她是貴妃,人家是皇后,皇后地位比她高啊。但是只32天皇后就被廢了,可見萬貴妃權勢之大。萬貴妃生沒生過孩子呢?生過。她曾經生了一個兒子,1歲左右就死了。在後來長達10年的時間裡,她都沒有再生。你想,她比皇帝大19歲,從生理角度上講,她是劣勢。但是,她成功地控制了整個宮廷的局面,任何嬪妃跟皇帝都不能生孩子,懷孕後不是流產就是連母親都一起身亡。

在執政十年的時間裡,成化已沒有一個執政者的鬥志。朝廷大臣們對皇帝長時間沒有子嗣也深感擔憂。王朝要延續,皇帝一定要生孩子,沒有兒子是頭等大事。於是,京師和各地官員紛紛上疏,要求皇帝遠離萬氏,爭取跟其他嬪妃接觸,生孩子。成化這時候還很有意思,他回答得很現代,他說"此乃朕之私事",這是我的私事,跟國家沒有關係,你們不能管我,我娶個比我大19的女人那是我願意。這樣,大家也就沒轍了,頂多下面傳些八卦。

成化皇帝長時間沒兒子,他自己也難過,總想這件事。成化十一年的時候,一個宦官給他梳頭。成化照著鏡子,看自己有白髮了,就嘆氣,說自己都變老了,可是還沒兒子呢。這個宦官叫張敏,立刻給他跪下了,說:"陛下有子。"皇上十分驚訝,忙問原由,張敏就告訴皇帝:"您在6年前曾經臨幸過一個妃子,她把兒子生下來了,現在藏在後宮,皇上願不願意見一面?"那皇帝能不願意嗎?馬上變成國家頭等大事。當時通知就下來了,皇上立馬要到妃子這邊來。

這個懷孕的妃子姓紀,瑤族人。關於這一段,史書上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明史·紀太后傳》:"妃抱皇子泣曰:"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黃袍有須者,即兒父也。"衣以小緋袍,乘小輿,擁至階下,發披地,走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這段說得非常生動,我們用今天的大白話解釋一下。紀妃當時接到通知後,她抱著兒子哭了:"兒啊,你要走了我就活不了了。你見到那個穿黃袍的,有鬍子的,就是你爸爸。"這個皇子就是後來的弘治皇帝,當時是個小孩兒,穿一身小紅袍,乘著一頂小轎,被大家簇擁著來到階下。由於他出生後沒理過發,頭髮是拖地的。成化皇帝一看到他,激動了,馬上把他抱起來,擱在膝蓋上,又摸又看,然後悲喜交加,哭著說:"這是我兒子,像我啊。"這段足以構成一部電視劇,電視劇都拍不了這麼精彩。

成化父子相認以後,萬貴妃氣得要命。一個月後,紀氏就被毒死了。5個月後,成化立這個兒子為太子。還忘了說一句,那個宦官一個月後也自殺了,因為他通報的消息,迫於萬貴妃的壓力,只有選擇自殺。這個宦官叫張敏,義薄雲天。

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成化皇帝是一個非常柔弱的人。而永宣時期,從人物到事物,從形式到內容,都是強烈狀態。所謂物極必反,到了成化皇帝時,他對強烈的東西就不感興趣了,反而對疏淡、柔弱的東西感興趣。這一點也影響到瓷器。

我早年去逛天津瀋陽道,有一次碰到一熟人,他抱著一個小罐沖我跑過來:"馬先生,你給我瞧瞧,這東西我實在鬧不明白,是什麼啊?"我一看,腦袋"嗡"就大了,是個成化的青花小罐,畫得非常淡,草畫得弱弱的。我心說:我怎麼沒早一步抓住這罐子呢?我說:"這是個成化的小罐。"他說:"是真的嗎?"我說:"肯定是真的。"他說:"這怎會是成化的呢?成化的官窯怎麼畫得這麼淡?"我說:"這就是它一個特徵。"今天說起來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但在20年前說這事,很多時候理解不了。後來我問:"這東西多少錢?"他說:"挺貴的,花了300塊呢。"我說:"要不加點兒錢,你賣給我?"他說:"那不行,那不行。"他就把東西拿走了。

這件事過去了很久,10年後我又碰到他了。我問:"你那小罐還在嗎?"他問:"哪個小罐?"我說:"你那成化的小罐。"他說:"哎呀,讓我貪圖小利給賣了。""你賣了多少錢啊?""我賣了30萬。"今天看,他就是貪圖小利。如果那個小罐子擱到今天,大概能值2000萬元。

成化瓷器的人物紋非常有特點,過去有一種說法叫"成化一件衣",就是成化瓷器上畫的人物,就光著脊樑穿一件衣服。不像後來的人物,畫的衣服還有層次感。光著脊樑穿衣服,北方人叫"耍筒子"。過去北方人管騎馬不擱鞍子,叫"驏(音產)騎";光著膀子穿衣服,叫"驏穿"。"成化一件衣"過去是個絕招,你一看就知道是成化的。問題是今天這絕招地球人都知道了,那就麻煩了,作偽的人也知道就畫一件衣。

成化瓷器中出現大量嬰戲紋碗,尤其到了成化後期。這種嬰戲紋碗實際是宣德時期首創,但宣德不作為主要產品。到了成化時期,嬰戲紋的碗變成一個非常主要的產品,顯然跟成化求子心切有很大關係。成化自從認下弘治,立完太子以後,他又生了17個兒女,可見前面的控制有多嚴,10年一個不生。後來萬貴妃為什麼允許他生孩子了呢?估計她這麼想:反正木已成舟,索性讓他多生,讓他們自己掐去。

有一年,我替一個拍賣行檢視拍品,有一批他們認為不夠上拍資格,要退掉的東西,讓我幫忙看一下。我看了一天,最後剩下幾個盒,有一個盒一打開我就愣了,問他們:"這個碗為什麼要退掉?"他們說:"這個東西是康熙仿成化的,要價太高,4萬塊,估計拍不出去。"我說:"這東西是成化本朝的,我拿腦袋擔保。"我為什麼一眼就看出來了呢?因為我看得太多。成化瓷器表面有一種很膩的感覺,有點兒像人臉上的油擦多了。這種感覺對於我來說是熟能生巧。很多東西經過你千錘百鍊式的鍛煉之後,剩下的事情都是一下子。我當時一打開蓋,真是在一瞬間,就知道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東西。後來這個成化碗拍了好幾百萬。

鑒定中要找到一個本質上的感覺,這種感覺需要在收藏當中慢慢地體會,我無法傳達給你。成化瓷器有很膩的感覺,有一種臉上多塗了油的感覺,這是我在說;而你要自己感覺什麼叫多塗了油,那油一定是塗上去的,不是自己分泌的,要準確找到這種感覺。

弘治皇帝跟他父親是同齡即位,17歲,但他只活到35歲。成化與弘治在心理、體質上都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比較弱。弘治是一個天生非常膽小的人,他長著明亮的眼睛和稀疏的鬍鬚,這是有圖為證的。剛才說了,弘治的母親紀氏是少數民族,瑤族人。我們看明代皇帝的畫像,到了弘治和正德,就是變成一種瘦小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