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變土為金 獨步天下——早期瓷器

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但我們有一個更重要、使用更廣泛的發明,反而沒有被列入四大發明,這就是瓷器。英文的"中國"都叫a,意為瓷器。

首先要講陶與瓷的界限在哪兒。第一個界限,是燒造原料不同。陶用黏土燒成,黏土隨處可取,往深一點兒的地方挖一挖,可能就有黏土,只要有黏度的土,都可以燒成陶器。瓷器不行,瓷器一定是瓷土燒成。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鎮的高嶺土。

第二點是燒結溫度不同。一般陶器都是在1000度以下,除了唐三彩,唐三彩在1100度左右。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

第三點就是吸水率和透光率不同。我們都知道陶器吸水,瓷器幾乎不吸水。瓷器要求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透光;陶器無論什麼條件下,它都不會透過光線。這是科學的界限。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有瓷器的呢?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出現了。科學上可以認定的真正意義的瓷器,應該在東漢時期產生,距今兩千年。那麼,原始青瓷已經達到了一些客觀條件,比如不吸水、燒結溫度比較高、使用的是瓷土。儘管瓷土的質量比較差,但也是瓷土。

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一個劃時代的貢獻。瓷器的好處有很多,首先它的強度大於陶器,在生產中想做成什麼樣子,基本上就能做成什麼樣子。當然,最早的瓷器生產不能太隨心所欲,比如今天我們可以燒出5米高的大瓶子,在過去是燒不成的,會受到各種條件限制。

瓷器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原材料便宜。中國早期的容器,尤其貴族使用的容器,很多都用銅來製造,成本非常高。漢代還有一種貴族常用的器皿是漆器,成本也非常高。瓷器改變了這個局面,它的原材料就是瓷土,成本大大降低,市場競爭力相應也就增加了。

再有一點,就是相對來說,全國各地都可以找到瓷器的原材料,所以在古代運輸條件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工匠可以帶著技術走。只要學會怎麼燒造,就可以從甲地到乙地展開這門技術,去異地燒造,而不需要把瓷器從甲地運輸到乙地。古代運輸的成本非常昂貴。

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為什麼呢?一個很簡單的理由,就是釉里含鐵元素,燒後呈現青色,當時去不掉這個顏色。從科學角度上講,早期白瓷、青瓷、黑瓷都是一種瓷,都算青瓷。含鐵量越高,顏色就越深,由綠逐漸到黑;反之,含鐵量減低,減得越乾淨,顏色就越白。

我們今天使用瓷器時,常會忽視很多心理感受。比如我們赴一個宴會,大家覺得盤子很漂亮,但也沒有什麼太多的感覺;最重要的感覺還是今天吃什麼,對吧?今天是吃鮑魚大餐、魚翅大餐,還是農家飯?至於使什麼杯盤,不是很重要了。但是這種感受在古代很重要。

我們設想今天人家請你吃飯,桌上的餐具都是黑的,你有什麼感受呢?捧著黑碗吃飯心裡比較沉重。今天偶爾還用黑色餐具,比如你去吃一碗烏冬面,街上日本餐館裡都有,一般都使黑碗,裡面盛著白麵條,看著很漂亮。但這是偶爾的事。要是你天天捧著一個黑碗吃飯,心裡就會很沉重,你老想:我怎麼了,老捧著一個黑碗吃飯?對不對?

所以,瓷器的整個生產過程,其實就是擺脫黑暗的過程。首先要讓它白起來,一定要變得悅目。這是瓷器最開始的簡樸的美學追求。

漢代以後,瓷器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剛才說了,東漢就有真正意義的瓷器出現了。陶器迅速退出歷史舞台,瓷器迅速崛起。

三國兩晉時期的瓷器很有意思。過去說書的老說一句話,叫"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漢代以後,中國是分裂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只有西晉出現過短暫的統一,剩下的時間都是四分五裂。但是,這個時期中國人的文化背景非常豐富。由於國家處於分裂的局面,很多士大夫就很煩社會現實,逃離政治。可以說,中國各個門類的藝術,都是在這個時期開始進入一個蓬勃發展、新人輩出的狀態。比如繪畫顧愷之、書法王羲之、文學理論劉勰《文心雕龍》、詩歌陶淵明。陶淵明的詩歌影響了唐詩,比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非常像唐詩的韻味。中國的造園藝術在魏晉時期也蓬勃發展,後來的唐、宋、元、明、清,都有造園藝術,都受到魏晉時期的影響。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恣意豪情,他們強調內心的感受,這跟西漢時期完全不一樣。當社會經濟發展的時候,人們強調的都是外在的東西。今天也是這樣,如今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大量事物都強調外在。比如我們最簡單的要求:房屋要大。我的能力能住100平方米,我恨不得要買200平方米。車要強調外形、牌子、排氣量,其實你就是為了能代步,不是必須注重這些。

而魏晉時期由於經濟發展緩慢,所以更多的士大夫關注內心的一種感受。魏晉人是瞧不起漢朝人的,他不能瞧不起後來的唐朝,那是他沒看見。但是前面的漢朝,他是瞧不起的。魏晉人說漢朝人:你天天騎馬打仗,對我來說沒興趣!所以你注意看,魏晉人都坐牛車,放緩生活節奏。中國每一次經濟高速發展以後,都會伴隨著一段時間的節奏放緩,這和我們平時生存的狀況都差不多。比如我們去參加一場體育競賽,賽完以後也要放緩一陣,休養一陣。

魏晉時期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這七個人聚集在今天的河南修武一帶,在竹林里,對酒當歌,一天到晚說著些不太著調的事。但正是這些人和這一時代的特徵,使我們的很多藝術都達到了巔峰。今天說的風格、韻律、節奏,很多辭彙都是這個時期產生並廣泛應用的。內心的感受,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很容易被人們忽略。

魏晉人由於飽受三國時期的戰爭之苦,所以要停下來享受生活。那麼這時期的瓷器是什麼樣子呢?中國瓷器在此時非常特殊,體現在有大量動物造型出現上。在當時燒造這種動物造型的瓷器,比做一個普通的圓形碗、罐子要難得多。

都有什麼動物造型呢?比如有熊尊、雞頭壺、青瓷羊、虎子等等。魏晉人特別喜歡這種動物造型,是因為當時整個社會強調的都是內心感受。比如同樣一把壺,做一個簡單的壺不就得了嗎?為什麼要擱一個雞頭?就是受社會整體文化背景的影響,魏晉人覺得有情趣。西晉早期的雞頭壺,那個雞頭就是一個裝飾,根本不通氣,水不能從雞嘴裡流出來,而是要從上面倒出來。後來到了東晉,才知道可以把雞嘴的地方捅通了,水能從雞嘴裡流出來。除了雞頭壺,還有羊頭壺,水就從羊嘴裡流出來。

我們再來重新認識一下"壺"。早期的壺的概念很明確,就是哪兒進哪兒出,比如水從口部倒進去,也要從口部倒出來。我們可以看到,漢代的壺就是一個瓶狀,哪兒進哪兒出。而到了三國兩晉時期,壺逐漸有了改進,漸漸開始"大進小出",就是水從口部進去,從壺嘴倒出來。

剛才說到了虎子,虎子是什麼呢?一般是一個虎頭,張著嘴,帶個提梁。我們普遍解釋它是溺器,是接尿的,今天住院時還有類似的用具。

我有一個朋友,他喜歡傢具,不收藏瓷器。他當年在蘇北地區尋求傢具的時候,碰見一戶人家有這麼一件瓷器,他回來以後跟我描述半天,說看著那東西挺老。我說:"那可能是個虎子。"他說:"我下回去想辦法換回來。"

然後他就去買傢具,買完以後問人家:"你這個尿壺賣不賣啊?"人家說:"不賣,尿壺賣它幹嘛?"他說:"我跟你換吧,尿壺換尿壺,我給你買個新的。"人家說:"不能換,那是我們家小孩尿尿用的,小孩不見這個晚上不尿尿,尿床。"最後他買了一個暖壺,又買了一個燒水的水壺,拿倆壺換回這麼一個壺來。這尿壺用了很久,氣味很大,他換回來以後拿84消毒液泡了很久。後來他拿給我看,我就跟他說:"這個東西,歷史上我們都說它是尿壺,專業術語叫溺器,但是有爭議。很多學者認為它不是接尿的,為什麼呢?很簡單,你想,這是一個老虎的頭,還張著大嘴,給你接尿的時候,你心裡不是很舒服。」

從文化背景的角度上講,虎子有可能不是溺器。你想,你晚上睡眼的,當媽的拿著這個壺一接,你低頭一看,大老虎張著嘴,要把最重要的器官放進去,心裡肯定咯噔一下,就不想尿了。你心理上過不了這個關。

我國古代有很多東西到今天也沒有定論,虎子就屬於這一類。有的專業書上把它叫"水器",就是裝水的,至於當時具體怎麼用,誰也說不清楚,到目前為止沒有證據,也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只能推測。我們當然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夠有出土的文物,或者有文字來證明。比如說出土了一個虎子,同時又有一段文字記載,證明當時是給皇上接尿的,那行了,就有定論了。今天沒有定論,只能把它統稱為虎子,也挺好聽。

隋代享國時間非常短,統一中國以後,馬上就轉給唐朝,唐朝就受益了。隋唐之間的關係跟秦漢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