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躁狂與升華-4

純潔的沉思

愛情中的唧唧我我賦予人的精神以興奮,加強意識的更新過程。這主要是由於種種感受在情緒上達到了白熱化,情感達到了熾烈化。在半是現實、半是幻想的令人陶醉的愛情世界中,極其溫柔的、體貼的氣氛,適度的激情,創造了適於情侶交往的氣候。

人的情緒是他對周圍的現實和對自己本身的感受。情緒創造人的對立(兩極)體驗:快——不快,歡樂——痛苦,讚賞——反感,恐懼——信心,等等。情緒同本能的實現,同機體的機能,同感覺有密切的關係。既可以是低級的,也可以是高級的。這同意識在特定情境中的智力活動、審美能力以及道德判斷有關。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感受的複雜的集合就可以說是情緒。根據心理感受對人心靈和情感的影響,例如,強烈程度、持續時間以及特定性,情緒可分為:心境——持續時間較長,能給意識塗上色彩的,並不太深沉的情緒狀態。顧名思義,心情的環境。這種情緒狀態使心理生活具有某種氣氛;感動——引起人強烈的震動,但時間短暫的情緒;激情一—受意志領域的支配,深刻、有震動感而又穩定的情緒;應激——為了應急而自發產生的超緊張情緒,趨利避害。

許多人把情緒和情感混同起來。這兩個概念的科學含義是有區別的。有些心理學家則把情感看成一種特殊門類的情緒,它具有「鮮明的對象性」,並且同關於具體對象或抽象對象的意念或觀念有關(抽象對象可以專門指對故鄉的依戀,對敵人的仇恨,但都不是具體的)。

為什麼情緒生活建立在相互關聯的相似而又相反的體驗上呢?為什麼滿足和不滿足,快感和非快感、愉快和不愉快構成心理的最深沉的內容呢?為什麼一個人在某種生活情境中體驗到一種情感(情緒),而另外一個人在相同的情境中卻體驗到截然相反的情感呢?

文化的發展並不導致情感的減弱、熱情的枯竭。科學的日新月異可以帶來文化急劇發展。文化的發展對人的精神影響是巨大的。文明人在情緒上越來越細膩。

沒有信息也就沒有情緒。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感知和了解越是充分,對他的愛也就越深。毫無疑問,神秘性會加強情感。但是,人的情緒是已知信息激發的。從被認識的形象的特徵中找到的關於理想的觀念會加強情感。

由於特殊的生命體驗的結果而在某一時刻產生的情緒並不會不留痕迹的消失。這種體驗猶如財富一樣,貯存在記憶中,在類似的情境時,以某種方式再現。因此同一種情緒會因愈久而彌新。

社會生活創造了由最高級的精神狀態構成的豐富的文化形態。因而人的欲求就要複雜得多,可塑得多。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還會不斷產生新的、更高級的、與當時文化水平相適應的個體需要。

非常有趣的是,烏赫托姆斯基據此創立了人的心理在特定的情境中具有優勢中樞的學說。這個學說可以說明知覺主體為什麼會把注意力分別集中於現實中各種不同的對象上,或者同一對象的不同方面。烏赫托姆斯基認為,「優勢中樞」通過一定的心理情緒為人的意識定出焦點。情緒作為意識的一種特殊反應,它所表現的是人對周圍現象和事物給予優先考慮的態度。情緒鞏固心理的「優勢中樞」,排除或削弱偶然的和派生的影響。例如,由於親近的人在場產生的喜悅和欣慰感使你只看到他身上那些令人愉快的特徵。這種喜悅和欣慰感同時又消除並壓抑、忽視那些不快的方面。

情感起著刺激大腦、興奮神經的作用。因此可以把情感列入人的行為的所謂「動機」。確切地說,如果將思想比作「空中即將化作辭彙之雨的雲朵」,那麼情感就是「吹動這個雲朵的風」。

愛的情感就其強度和質的特性而言則因人而異。它們反映出由鮮明的聲調和最柔和的聲調構成的美麗動聽的音階。在整體的感受中,哪一種情緒佔優勢,取決於愛情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體情境。人的氣質和教養也起很大的作用。主體的愛的情感有強烈程度不同和性質不同的許許多多組合。而伴隨著慾望的實現而產生的情緒優勢在所有場合下都是身心的快樂、享樂感。它具有許許多多的色彩,甚至具有某些變異。

早在古代人們就注意到了情緒優勢的豐富多彩和變化無窮。伊壁鳩魯說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終結」。在伊壁鳩魯看來,要想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就不該選擇品嘗珍饈美味和滿足肉慾所帶給的快樂,也不是拋棄這種快樂,而是要選擇節制、適度、審慎的快樂。「如果生活得不合乎理性、不合乎道德、不合乎情理,也就不會生活得愉快……」

柏拉圖指出,既有因向生活索取知識而得到的快樂,也有從各種感覺中得到的快樂。前者是高尚的,它產生於智能發展的過程中。第歐根尼·拉爾修指出快樂有四種類型:怡然自得、幸災樂禍、享樂、行樂。只有怡然自得才能使人高尚。享樂是「不節制的傾向」、放縱的傾向,行樂是「違背德行」的。幸災樂禍更應受到譴責和懲罰。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把德行同快樂對立起來。認為人的靈魂的恬靜的高尚是幸福的源泉,這是他的倫理學的基礎。塞內加寫道,快樂雖然外表很有吸引力,但它是一種「誘惑」。它引誘輕信的意識,點燃情慾的火焰,引發深沉的激情,繼而引起冷淡的厭膩。

康德把這種感受劃分得更細,他把快樂分為三種:愉快、美、善。第一種和第三種同利害有關。愉快是從各種感覺中,滿足本能得到的享樂。善是從個體所珍重的某種事物中得到

的滿足。美,是人喜歡某種事物時的感受。美所帶來的快樂是一種沒有利害關係的、自由的、無拘無束的快樂。

在倫理學史和心理學史還有另外一條線索,逐漸揭示出快樂及其正面的、明朗的情緒。

古羅馬哲學家和詩人盧克萊修就曾指出,快樂刺激性慾,其中蘊含著富有魔力的生活的甜蜜,促使兩性幸福地繁殖種屬。

因而,我們說尊重、友誼、好感、讚賞、敬慕、陶醉、眷戀、自我犧牲、純潔、細膩等情感完全主宰著肉體接近感、皮膚敏感,主宰著本能的在現實中的生理實現。每一種肉體的接觸形式都有精神等價物。接觸、親吻、性交並非造成純粹「低級的」情緒,而是激發那些離開愛情,缺乏本能的激發,就不復存在的優雅的、深刻的感受。情侶總是在敬慕對方的心靈的情況下才去接觸其身體,他把性慾本能變成兩性親密交往的最深刻的、純粹人的審美和道德形式的一次劇烈放射,光芒四溢。隨後,情侶的肉體和精神,至少是一方獲得了巨大的滿足和快感。有的時候,情侶的不滿足和滿足,歡樂和痛苦就像情緒優勢的兩股洪流同時並存。

繆塞的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中的主人公便體驗到這種情緒的分裂。他感到自己對一位他既愛又恨的女人「著了魔」。「我痛下決心永遠不再同她見面,可是沒過一刻鐘的功夫,我又轉回來了……我暗暗懷著再一次佔有她的慾望……我深深地鄙視她,卻又毫無理由地愛慕她;我感到她的愛給我帶來毀滅,然而離開這個女人我又無法活下去。」

一個人對特定的對象既愛又恨,這種情緒的分裂證明愛的情感具有綜合性,就是它讓人難以捉摸。現實的各個方面,愛的對象的各種屬性,都是引起這種情緒的根源。一個婦女的外貌有時會給人一種快感,但她的某些行為卻使人反感。反之,一位婦女在一定的情境中會敬仰一個男人的某些才能,但又可能對他的怯懦頗為不滿。

相同的或性質相近的情緒是相互增進的,而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對立的情緒則相互抵銷、相互削弱。在後面我們在對象的選擇中,就是以這個原理來分析人們對愛人的選擇的。為什麼能有長久不變的愛產生呢?正負組合,正面的情緒逐漸增長。整合情緒的數量決定感受的豐富程度。

好感和惡感在人的生活中起著重大的情緒作用。有些社會學者使用「empathy」(移情作用、同情,也有用transference的)這個術語。這個詞表示人「洞察他人心理、同情他人」的能力。這叫作「親近感」,即感受完全一致。

好感是愛的要素和前奏。它使一個人承認另一個人的價值。好感可以衝破個人的內心世界孤獨的樊籬。表示性慾強烈程度的第一個標準就是有無好感。

在愛的情感光譜上,讚賞的作用也異常突出。讚賞表示由於對美的直觀或意識而獲得的精神上的高度滿足。康德指出,讚賞乃是不斷重複的驚奇,這種驚奇並不隨著對新鮮感的失寵而消失。讚賞審美價值範疇的美與和諧。讚賞感是人類特有的,是人類文化千百年發展的結果,是人類具有自我完善的無限潛力的見證。讚賞表現人的價值體系,它引導人充滿自信、完整地認識愛的對象的品質,引導他建立高尚的審美和道德關係。讚賞充滿著柔情。缺少這種情感,兩性關係必然表現為粗暴無禮。

愛的柔情也具有不同的形式。它廣泛存在各個心理的領域,它可以表現為輕輕的撫摸,微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