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躁狂與升華-2

隱喻者的隱喻

有些理論家把性生活看作是自然的大騙局,認為男女之間的愛情的服務對象不是個體,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整個種屬。而種屬為了自己的生存和強大,必須棄除遺傳的缺陷,這樣世世代代就只能沿著自然選擇的道路前進。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愛情就只是這些大自然的作用嗎?難道理性就無法揭示被驚愕的感情激流掩蓋起來的淺薄的真理?用赤裸裸的荷爾蒙的分泌來說明人高尚、神秘的品質,人在輕信地領受愛情的恩惠時,卻事實上淪為大自然的犧牲品。

鍾情者的欣賞趣味不同。享受沉浸其中的快樂和滿足,甚至是痛苦與不安,這對精神的強大的作用是美妙的。

在談到愛情的無意識與本能的成分關係的各種觀點時,是無法迴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的。可以說任何一個認真接受西方的道德和理性傳統的人,敢於對弗洛伊德所說的話投以堅決、果敢的一瞥,那的確是一種令人震撼的經驗。被迫接受這些偉大思想的陰暗面,確實是對人的一種侮辱,去體驗弗洛伊德的理論,猶如人類第二次分嘗禁果。但是,作為人類精神和心理的巨大的創造和財富來說,弗洛伊德的學說確實值得好好討論一下。可以說,弗洛伊德是一名隱喻者,他的學說是對人類精神的某種隱喻。

弗洛伊德觀點的基礎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心理結構的無意識論,它是人們不太容易把握的。這一學說的基本假設如下:意識其實在每一瞬間只觸及到人的「精神生活」的微乎其微的部分。它只是模糊的非理性情結——「無意識心理狀態」的洶湧澎湃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個由思想、情感、幻想構成的小小孤島。據弗洛伊德說,這個未知領域正是我們意識不到的那個意識,這聽起來很新奇。

傳統心理學所謂的"心理"只是這一結構的表層,即意識層,而在心理結構中還存在著一個比意識層更為廣袤、複雜、隱密和富於活力的潛意識層面,如果說人的心理像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話,那麼意識只是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見的小部分,而潛意識則是藏在水下的更巨大的部分。這一潛意識層面又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無意識層,它是由各種受到壓抑或者被遺忘的情緒、慾望、動機所組成,並失去了與正常交流系統和語言規則的聯繫,幾乎無法進入人的意識和理性層面。二是前意識,它是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層面,其心理內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從無意識狀態轉變為意識狀態。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人的精神就是由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這三個相互聯繫的系統構成的。第一個系統包括「潛伏的」、「暫時未被意識的」、即「被壓抑的」慾望、情感、本能。第二個系統具有中庸性質,在向第三個系統——意識過渡時充當一種「檢查官」的角色。因此,意識的運動表現為兩個基本階段。在第一個階段,精神行動尚未被意識的隱約出現,因而屬於無意識系統。如果精神行動被「檢查官」駁回,它就不進入第二個階段,不被人所意識,受到「排斥」,因而仍舊是無意識的。如果精神行動經受住檢查官的「考查」,有了通行證,它就變成有意識的行動。

即使精神行動通過了嚴厲的「檢查官」的考驗,也不見得必然變成「有意識的,但它獲得了變為有意識的行動的能力……即它在各種情況的巧合時能夠變成意識的對象。由於意識的這種能力,我們把這個意識系統叫作『前意識』」。檢查在教育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道德監督的性質。它檢查那些違背道德和社會的觀念和形象,免得進入人的意識領域。

對於內部本能的巨大衝擊,「檢查官」是無法完全阻止和消滅的。這些本能經過檢查之後便喪失了不良的、使意識的聲譽受到損害的那種特性,它們仍然蠢蠢欲動,經過喬裝打扮、改頭換面後成為「檢查官」所能通過的新觀念表現出來。

精神分析特別注重里比多,即性慾。它無條件地按照"快樂原則"行動,沒有道德是非和時空限制,無所顧忌地尋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滿足和心理刺激的徹底消除。弗洛伊德說,這種本能在嬰兒身上就已經表現出來。嬰兒的性慾是有對象的,一般趨向於最親近的人。男孩通常選擇母親,女孩選擇父親。理所當然,男孩發育過程中的第一個「愛的對象」是母親。但是性慾的方向也可能轉移。男孩可能選擇妹妹作為愛的對象,小女孩可能選擇她的哥哥。

這就是里比多的自發的、無意識的、幼稚的固著作用。隨著兒童的成長和受教育過程中,道德檢查在他們的意識中作用越來越大。這種檢查會壓制早期可恥的那種性慾的固著作用。

慢慢地,里比多轉向新的目標,轉向出現在視野中的、為「檢查官」所准許的新觀念。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這就是代替。即性的慾望可以通向各種渠道來實現。弗洛伊德沒有將精神分析學僅僅局限於一種心理學領域,而是試圖將它擴展為一種通用的人文思想,一種關於人、歷史、社會"廣義的哲學觀"它可以成為藝術創作以及一般精神作品的激勵者、蓄積者,這就是里比多的升華。

人的性慾在這種情況下已經不再受直接快感原則支配,而是受現實原則支配,這個原則從根本上講也是以獲得快樂為目的的,只不過它照顧到現實的道德要求,是某種妥協的產物。據弗洛伊德講,里比多能夠找到經社會和道德允準的新目標:形成以里比多的無意識的、非理性的潛能為基礎的男女愛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論點引起了人們的許多爭論。在論及性慾和意識的相互關係中,弗洛伊德觀點最具有代表性。弗洛伊德的發現在於,我們所認為的,並不必然與我們的存在完全一致;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可能是,也可以說常常是與他的真實想法差異甚大,或者截然相反。我們大都生活在一個自欺的世界裡,都自以為自己的思想能代表現實。

弗洛伊德把「排斥」和「壓制」慾望說成是絕對的。他所認為的由於特定原因才形成潛意識、無意識的領域。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慾望和感受自然地隱匿在精神的深處,這倒不是因為這一部分慾望和感受同意識的道德「檢查」是相悖逆的,而是因為記憶的容量由於注意力集中於現實的其他方面而受到了限制,如此等等。在無意識的領域中,既有「被排斥的」、「被壓制的」感受、情感和慾望,也有被遺忘、被篩除的感受、情感和慾望。上述各種成分並不全都和道德「檢查」發生衝突。

弗洛伊德企圖把俄底浦斯情結說成是探索藝術史、神話史、文明史等奧秘所普遍適用的概念,這種作法其實是隨意推斷,是獨斷論的表現。精神分析法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性慾在人的創造性活動中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升華」——在與社會對立中的升華。而創造性活動都是帶有社會性質的。這一點無需弗洛伊德先生專門指出來。

弗洛伊德還提出了一個理論原理,他強調無意識的里比多的意義,被壓制的情結的意義,而貶低意識在人的生活中和行為中所起的作用。這一思想與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理性主義傳統對人性的理解完全是針鋒相對的,它暗示人們,驅使人生存、勞作和創造的動機並不是理性、意識、意志而是來自生命底層的無聲的本能躁動,來自於心靈深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意識積澱。弗洛伊德創立了泛性主義哲學,一種有利於非理性的變態哲學。

弗洛伊德還談到人的精神的永恆悲劇,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不可調和的鬥爭。人渴望光明,卻註定一輩子生活在黑暗之中,因為最終獲得勝利的是非理性、無意識。他的思想受19世紀末期出現的非理性思潮的嚴重影響,是歷史的產物。儘管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讓人耳目一新,確實給人認識自我有了新的、更大的啟發,具有新的啟蒙運動的味道。但這種觀念是同人類社會歷史、文化進步、科學昌盛、理性勝利大相徑庭的。

至於被弗洛伊德從理論上提到和生的慾望同樣高度的死亡慾望,在科學上引起了更為廣泛的爭議,各種批評指責已經使他聲名狼藉。

隨後,弗洛伊德的學說被卡爾·榮格、埃利希·弗洛姆、赫伯特·馬爾庫塞等人進行了發揮和修正,體現在精神分析法的個別方面。主要是隨意誇大各種無意識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特別是誇大它們在男女兩性關係中的作用。

赫伯特·馬爾庫塞試圖用弗洛伊德主義來解釋馬克思主義,用本能領域把經濟學同心理學聯繫起來。他在所著《生命本能和文明》一書中完全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基本論點:文明史起始於對各種慾望、首先是對性慾的壓制;各種慾望的自由而充分的滿足同社會的根本利益是矛盾的;個體力求適應這些次生條件;個體習慣用「現實原則」來取代即刻而又充分滿足快感的原則,換句話說,就是變相地獲得所期望的快感,限制和推遲獲得這種快感;由此則產生空想、幻想、藝術、理想等等。

馬爾庫塞從理論上使弗洛伊德「適應」現時代。他認為,從經濟生活到理論存在著一個理論空缺。他力圖將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結合起來。他說,在工業化社會中,「現實原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