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兩性的美學-1

審美是更新兩性關係的嚮導

審美化則始終是對人的本質的感知。它遵循審美的規律,結合自我的標準把人的肉體和精神屬性理想化,使它們變為願望和審美直觀的統一,變為意識能直接感受的愉悅,成為審美享受的源泉。從這方面來說,審美化是理想化的先兆,理想化是審美化的至高發展階段。

這都是表明了人具有性追求的價值方向,能夠很好的運用良好而精細的方法,同人的感情發展和追求緊密相連,同人的文化相關。因而審美化,作為愛情的成分和因素,就具有特殊的作用。陶醉於理想化中的情侶,對方就是彼此的審美形象。兩人都會在對方身上不斷地發現美的特徵,它在對方的個性中是獨一無二的,對雙方而言,是一種相互的征服力量。它包括面容、體形、姿態、道德品質和氣質等等。

但是,我們首先要弄清一個問題,什麼是美呢? 許多世紀以來,美學思想家們都在不停地爭論,努力尋找這個問題的統一答案。美的定義早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就引起了學術上的分歧。而分歧所引起的爭吵,在每一個時代隨著思想的進步似乎取得了進步,一直不斷地延續著。但是,至今問題卻越來越複雜了,以致於當代美學家都把它擱置了。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角度和方式五花八門,但可以按照類似和相近的特徵歸結為主要的幾類。

為了給美定義,有待幾個問題的解決,它們是美的前提,也是美的發展的思想脈絡。美按其本質來說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是自然界內在固有的,還是只有在社會的基礎上產生的?美的存在有沒有客觀的尺度、標準和規範?美對人是有實際益處的,還是毫無益處的?

柏拉圖認為,美是存在於人之外的客觀觀念,它是至高的、永恆的存在。就是說他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概念,一切藝術形式,音樂、詩歌等都是它衍生的形式,詩人的靈感就是它神秘作用產生的,所以詩人從來不能確切知道靈感來自何方和它的確切時間。「美是永恆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①後來普羅丁、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文克爾曼、謝林和黑格爾等人發展了這一觀念。即是說,美是純粹客觀的。

與它截然不同的第二種觀點認為,美是一種純粹主觀的東西。美的根源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個人精神中,而不應該到客觀現實中去探求什麼美的產生。英國哲學家休謨寫道:「美並不是存在於事物本身的一種品質,它只存在於直觀事物的精神感覺之中,而每一個人的精神所看到的美都是不同的。」康德也指出:「美是一種純屬情趣的東西。」里普斯、克羅齊等人也發揮了類似的觀點。這種典型的主觀主義認識論,把美的問題搞的異常複雜了,既然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每個人又都是對的,根本就沒有可以共同討論問題的標準了。美的兩極分化的觀點。同樣的存在於美是否有客觀的準則或物理尺度,這個問題一樣撲朔迷離。客觀主義的人認為美有固定的和絕對的物理尺度。主觀主義者則相反,他們在個人情趣的不穩定性和多樣性中,不知疲倦,不厭其煩地探索美的秘密。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就曾把美的尺度看成是數量對比關係(畢達哥拉斯派)、事物的比例和良好的對稱(亞里士多德)等等。達·芬奇談到過所謂「黃金分割」。英國畫家和評論家賀加斯認為,勻稱的正弦曲線是「美的線條」。後來的美學家增加了標準的數目,這些數目使得美具有了清晰的準確性。他們認為,各種對稱關係、適當性、節奏性、和諧性、多樣性、比例性和優美的形式等的不同比例的組合是美的特徵(因素),這樣,美具有了可以測量的性質。 在美和益處的關係問題上也有對立的觀點。一部分美學家和哲學家持實用主義立場。顧名思義,他們把美看作是一種有實際益處的表現,具有功利目的。在這方面居約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認為,「美的第一步」是「有益」,人的所有感覺以及人體的基本功能,如呼吸、運動、繁殖、飲食都「可以具有審美性質」。居約認為皮膚感覺到的溫暖具有美的屬性,「比幾個音符的偶然和弦更具有美感」的,是涼爽的撫摩帶來的感覺。最後,味覺的快感有時也可以具有「真正審美的性質」。它們不僅給人生理上的享受,而且帶給人美的感覺。當你喝羊奶時,你會感到「味覺的完美交響樂,而不是聽覺的交響樂」。嗅覺也同樣是美的源泉。根據居約的美學觀點,我們可以推論,畜圈裡的氣味也會帶來一定的審美享受,至少是對某些人而言。

另一些研究者把美與益處、即人的客觀需要截然對立起來。據康德說,人的審美趣味「僅僅要求獨立」。這意味著意識的審美尺度純然決定於主觀的、內在的因素,而人的主觀想法的差異會使問題難以把握。

上述各種對立的觀點,在研究美的特定體系中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是每一種都不能讓所有的人信服。儘管康德在這方面的貢獻是突出的,但是人們卻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認識的範圍。神奇奧妙的美的世界具有更為複雜的結構和許許多多方面。很難說它是主觀或客觀。美是人類文化的精巧價值,它始終具有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的內容。人的觀賞給予他審美享受,即可以帶來最高級滿足的事物,美感產生的過程,優美的現象。作為把握現實的高級形式,美是專門賦予人的意識的。美的典型特徵是社會的精神進步才有的。

美具有精神價值。但它從不引起對所觀賞的事物的自私態度。它不引起味覺和嗅覺神經的快感,對人的身體沒有必然直接的作用,不給人以皮毛的享受。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對人體毫無用處,我們無法摸到它,接觸它。審美享受始終是精神的、智力的享受。當我們在並非飢餓的時候品嘗一隻新鮮多汁的蘋果時,蘋果的顏色和形狀美並不滿足脾胃的生理需要。可以說,這種美是由感知它的精神來「消受」的,它給人以特別愉快的、高級的滿足。帕西寫道:「美的事物使人只是想起人,使人無比喜悅,喚起他的人性觀念,而非引起情慾和對滿足生理需要的追求。」

真正美的魅力的誕生本質上是一個長遠的社會過程。本能之樹長滿了生命力的無形之根,它們促使整個機體不斷地升華。美的社會現象就在本能之樹上開出的燦爛花朵。人類理想的生物標準逐漸服從由社會決定的價值方向,服從於文化的要求,並凝聚成一個整體。

審美態度集中於愛情上,就是指某種恰當性,就是種屬的繁殖和自我完善的體現。個體的生物屬性,對身體和諧形式的最理想的發展必然會變為審美化的對象。美總是要求健康的,各種生理反應輕快而完整地進行。

西塞羅曾說:「優雅和美不可能與健康分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人道主義者洛倫佐·巴拉強調說,健康是一種寶貴的品質,是「肉體的天賦」,是大自然的恩賜。他寫道:「很多健康的人並不美,但是卻找不到一個美的人是不健康的。」

美的規範總是各有自己特色的,造物主增加著萬物的色彩。賀加斯寫道,「整體美」就是身體的每個部分的一般尺寸,無論大小,都要最恰當地適應內在功能的完成。

不能否認美同生物種屬的完善和「尺度」緊密相連。生物的「種屬尺度」,對人來說,它有兩種典型的性區別。女性美是肌膚圓潤富有光澤,面孔紅潤鮮嫩,隆起而富有彈性的乳房,身體靈活而勻稱,以及同生命之母的形體的恰當配合。奧維德在讚美美艷絕倫的海倫和光彩照人的阿佛羅狄忒時,就表達了古代理想的美女身體:柔軟白皙、苗條滋潤、比例勻稱。 女性柔軟是生命力的形式和完善的表現。女性美在人們心目中既具有大自然創造和諧形式美,又突出了女性精神價值。據居約的話來說,她應該是「高大、有力、面頰紅潤……形體豐滿,能最好地滿足性本能」。

在種屬和性的完善方面,男性美另有其特殊的尺度。天才的藝術作品,往往以巨大的美感生命力描繪了這種美的範例,如赫克托耳、埃阿斯、奧德修斯、阿喀琉斯、阿伽門農、俄紐斯、羅蘭和大衛等。男性的審美化對象往往是面孔輪廓清晰分明、體型和諧勻稱、肌肉滾圓結實、胸廓寬闊厚實、體格健壯而不失風度、步履矯健堅定。

審美化總是把身體和精神結合起來,是身體素質和精神品質的良好統一。美彷彿總是發自體內的光,彷彿是精神的放射。從生理上講,是同人類意識的高級衝動聯繫在一起的。

據古希臘神話傳說,塞普勒斯雕塑家皮格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座容光煥發的美女雕像——該拉忒亞。他對自己的作品愛得如此痴迷,如同沉醉一般,常常擁抱著雕像冰冷的雙膝,每天惟一的盼望,就是它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阿佛羅狄忒被皮格馬利翁的痛苦和執著所深深打動,於是給該拉忒亞注入了靈魂。這個故事說明,肉體如果缺少靈魂,人的生動的美就不是盡美盡善的。

喬爾丹諾·布魯諾在一篇對話中說:「靈魂比身體可能具有的美還要美得多。」蒙田在《實驗》中說,象徵愛情的維納斯的美主要是「精神的光芒」。在身體有一定缺陷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