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之五 朋友之道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

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夠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

但是朋友有好壞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友佞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

那麼,什麼樣的朋友是好朋友?什麼樣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樣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

《論語》裡面給出了答案。

孔夫子非常看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

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結交不好的朋友。

他說,這個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好朋友,就是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有一種朗朗人格,沒有一絲諂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響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所以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友諒。《說文解字》說:「諒,信也。」信,就是誠實。

這種朋友為人誠懇,不作偽。與這樣的朋友交往,我們內心是妥帖的,安穩的,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一種凈化和升華。

第三,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知識面寬。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時代,不像我們今天有電腦,有網路,有這麼發達的資訊,有各種形式的媒體。那個時候的人要想廣視聽怎麼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結交一個廣見博聞的好朋友,讓他所讀的書,讓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的直接經驗。

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裡,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

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擁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辭典,我們總能從他的經驗裡面,得到對自己有益的借鑒。

《論語》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

孔老夫子又說有三種壞朋友,即「損者三友」,那又是些什麼樣的人呢?

孔夫子說,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這三者「損矣」。這損者三友,是三種什麼人呢?

首先是友便辟,這種朋友指的是專門喜歡諂媚逢迎,溜須拍馬的人。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人,你的什麼話,他都會說「太精彩了」;你做的任何事情,他都會說「太棒了」。他從來不會對你說個「不」字,反而會順著你的思路、接著你的話茬,稱讚你,誇獎你。

這種人特別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細心體會你的心情,以免違逆了你的心意。

「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這種人毫無正直誠實之心,沒有是非原則。他們的原則就是讓你高興,以便從中得利。

大家還記得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大奸臣和嗎?他對乾隆皇帝百般逢迎,奴顏諂媚,幾乎無所不用其極。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便辟」之人。

孔夫子說,和這種人交朋友,太有害啦!

為什麼?和這種人交朋友,你會感到特別舒服,愉快,就像電視劇里乾隆皇帝一樣,明知道和貪贓枉法,卻還是離不開他。

但是,好話聽多了,馬屁拍得舒心了,頭腦就該發昏了,自我就會惡性膨脹,盲目自大,目中無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能力,那離招致災難也就不遠了。

這種朋友,就是心靈的慢性毒藥。

第二種叫友善柔。這種人是典型的「兩面派」。

他們當著你的面,永遠是和顏悅色,滿面春風,恭維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說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後呢,會傳播謠言,惡意誹謗。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控訴:我的這個朋友長得那麼和善,言語那麼溫和,行為那麼體貼,我把他當作最親密的朋友,真心地幫助他,還和他掏心窩子,訴說自己內心的秘密。可是,他卻背著我,利用我對他的信任,謀取自己的私利;還散布我的謠言,傳揚我的隱私,敗壞我的人格。當我當面質問他的時候,他又會矢口否認,裝出一副老好人受委屈的樣子。

這種人虛假偽善,與「諒」所指的誠信坦蕩正好相反。

他們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種心理陰暗的人。

但是,這種人往往會打扮出一副善良面孔。由於他內心有所企圖,所以他對人的熱情,比那些沒有企圖的人可能要高好幾十倍。所以,你要是一不小心被這種人利用的話,你就給自己套上了枷鎖。如果你不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朋友是不會放過你的。這是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眼光,考驗我們知人論世的能力。

第三種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過其實、夸夸其談的人,就是老百姓說的「光會耍嘴皮子」的人。

這種人生就一副伶牙俐齒,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沒有他不懂得的道理,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氣勢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可實際上呢,除了一張好嘴,別的什麼也沒有。

這種人又和上面講的「多聞」有鮮明的區別,就是沒有真才實學。便佞之人就是巧舌如簧卻腹內空空的人。

孔夫子從來就非常反感花言巧語的人。君子應該少說話,多做事。他最看重的,不是一個人說了什麼,而是一個人做了什麼。

當然,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價值觀有了一定的變化,有真才實學的人,如果口才太過於笨拙,不善於表達自己,也會給自己的職業和人生帶來一些障礙。

但是,如果只會言語,沒有真功夫,那種危害比前者要可怕得多。

《論語》中的損者三友,就是諂媚拍馬的朋友,兩面派的朋友,還有那些夸夸其談的朋友。這樣的朋友可千萬不能交,否則我們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但是,好人壞人都不會寫在臉上,我們怎樣才能交到好朋友而遠離壞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壞朋友,需要兩個前提:一是意願,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論里,前者叫做「仁」,後者叫做「知(智)」。

那麼究竟什麼是仁呢?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他的老師。

老師只回答了兩個字:「愛人。」真正愛他人就是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知(智)」?

老師同樣回答了兩個字:「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

可見,我們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願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願;第二,要有辨別能力。這樣才能交到品質好的朋友。有了這兩條,就有了保障交友質量的底線。

從某種意義上講,交到一個好朋友其實就是開創了一段美好生活。我們的朋友正像一面鏡子,從他們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但是,也有些無心之人,老跟朋友在一起,自己卻不能對照自省。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裡面有一篇晏子的傳記。晏子就是齊國的名相晏嬰,「晏子使楚」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

大家知道,晏嬰是五短身材,其貌不揚,看起來樣子有點猥瑣。可是他有一個車夫,卻長得特別帥,個子高高的,相貌堂堂。

這個車夫很有意思,覺得自己給齊國的宰相駕車很風光。而且,他覺得自己的位置很好啊:每天坐在車前面,駕著高頭大馬,而晏子卻只能在車棚裡面坐著。他覺得車夫這個職業真是太好了!

有一天,車夫回到家裡,發現自己的夫人哭哭啼啼地收拾了東西要回娘家。他吃驚地問道,你要幹什麼?他夫人說,我實在忍受不了了,我要離開你。我覺得跟你在一起挺恥辱的。

車夫大驚,你不覺得我風光嗎?他夫人說,你以為什麼叫做風光?像人家晏嬰那樣身負治世之才,卻如此謙恭,坐在車裡毫不張揚;而你不過就是一個車夫而已,卻覺得自己風光無限,趾高氣揚全在臉上!你整天跟晏嬰這樣的人在一起,卻不能從他身上學到一點東西來反省自己,這使我對你很絕望。跟你生活是我人生最大的恥辱了。

後來這個事情傳揚出來,晏嬰對這個車夫說:就沖你有這樣的夫人,我就應該給你一個更好的職位。反而提拔了這個車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就是說,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他們處世態度,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鏡子,關鍵是我們自己要做個有心人。

孔夫子提倡我們結交益友,就是對我們有用的人。但這個有用並不是說通過他可以改善你的現實生活條件,相反,孔子從來不主張你去結交富豪和有權勢的人,而是要你去結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養,豐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