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

○子罕言利,

《里仁篇》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又曰: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孟子梁惠王上篇》曰: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又《告子下篇》曰:宋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仁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仁義也。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荀子大略篇》曰: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貨財。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豚,眾卿不修幣,大夫不為場園。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者,利敗之也。故君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夫處位動風化者,徒言利之名爾,猶惡之,況求利乎?

又《天道施篇》曰:利者,盜之本也。

《史記孟子荀卿傳》曰: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發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源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與命,

《雍也篇》曰: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憲問篇》曰:公伯寮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顏淵篇》曰: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樹達按:《論語》一書孔子自言命者,惟伯牛與公伯寮二事。子夏之言蓋亦聞之孔子,然則信乎其罕言也。

《史記外戚世家》曰:孔子罕稱命,蓋難言之矣。非通幽明之變,惡能識乎性命哉?

與仁。

《公冶長篇》曰: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又曰: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萬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又曰: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憲問篇》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禮記儒行篇》曰: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

《述而篇》曰: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樹達按:《論語》一書言仁者不一而足,夫子言仁非罕也。所謂罕言仁者,乃不輕許人以仁之意,與罕言利命之義似不同。試觀聖人評論仲弓、子路、冉有、公西華、令尹子文、陳文子之為人,及克伐怨欲不行之德,皆雲不知其仁,更參之以《儒行》之說,可以證明矣。抑孔子不敢以仁自居,雖曰謙遜之辭,其重視仁亦可見也。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書顧命》曰:王麻冕黼裳,由賓階,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

《白虎通紼冕篇》曰:麻冕者何?周宗廟之冠也。《禮》曰:「周冕而祭?」冕所以用麻為之者,女工之始,示不忘本也。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儀禮燕禮》曰:主人盥,洗象觚,升,實之,東北面獻於公,公拜受爵。主人降自西階,阼階下北面拜送爵。(此主人獻公拜下。)

又曰:更爵,洗,升酌膳酒,以降,酢於阼階下,北面坐奠爵,再拜稽首。(此主人自酢於公拜下。)

又曰:小臣自阼階下請媵爵者,公命長,小臣作下大夫二人媵爵,媵爵者阼階下,皆北面再拜稽首。(此獻畢二人媵爵於公拜下。)

樹達按:《儀禮》記臣與君行禮,皆堂下再拜稽首。今舉燕禮數事為例,余不備述。

《述而篇》曰: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

樹達按:此二事皆擇善而從之實例也。

○子絕四:毋意,

《先進篇》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衛靈公篇》曰: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禮記少儀篇》曰:毋測未至。注云:測;意度也。

《春秋昭公十二年》曰:春,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於陽。《公羊傳》曰:伯於陽者何?公子陽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側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何?」何注云:此夫子欲為後人法,不欲令人妄億錯。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樹達按:意字與《先進》、《衛靈公》二篇億字義同,皆謂意度。毋意正《少儀篇》所謂毋測未至也。朱子訓為私意,古訓未之聞,殆未是也。

毋必,毋固,毋我。

《里仁篇》曰: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微子篇》曰: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列子仲尼篇》曰: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於丘也。」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辨賢於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庄賢於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辨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又見《淮南子人間篇》、《說苑雜言篇》、《論衡定賢篇》。)

《孟子公孫丑上篇》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又《萬章下篇》曰:孔子之仕於魯也,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

○子畏於匡。

《史記孔子世家》曰:或譖孔子於衛靈公,孔子去衛。將適陳,過匡,顏刻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

《莊子秋水篇》曰:孔子游於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輟。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孔子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人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