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篇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史記周本紀》曰:古公有長子曰太伯、(太同泰。)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謚為文王。

本篇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樹達按:《論語》稱至德者二,一贊泰伯,一贊文王,皆以其能讓天下也。此孔子贊和平,非武力之義也。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

《禮記仲尼燕居篇》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

又《曲禮上篇》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顏淵篇》曰: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學而篇》曰:有子曰: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禮記表記篇》曰:子曰: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此,雖有過,其不甚矣。

慎而無禮則葸。

《公冶長篇》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勇而無禮則亂。

《左傳宣公十五年》曰:民反德為亂。

《陽貨篇》曰:子曰: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又曰: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禮記仲尼燕居篇》曰: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左傳哀公十六年》曰:楚太子建之遇讒也,自城父奔宋。又辟華氏之亂於鄭,鄭人甚善之。又適晉,與晉人謀襲鄭,乃求復焉。鄭人復之,如初。晉人使諜於子木,(子木即建也。)請行而期焉。子木暴虐於其私邑,邑人訴之,鄭人省之,得晉諜焉,遂殺子木。其子曰勝,在吳,子西欲召之。葉公曰:「吾聞,勝也詐而亂,無乃害乎?」子西曰:「吾聞勝也信而勇,不為不利,舍諸邊境,使衛蕃焉。」葉公曰:「周仁之謂信,率義之謂勇。吾聞勝也好復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復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弗從,召之,使處吳境,為白公。請伐鄭,子西曰:「楚未節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請,許之。未起師,晉人伐鄭,楚救之,與之盟。勝怒曰:「鄭人在此,讎不遠矣。」勝自厲劍,子期之子平見之。曰:「王孫何自厲也?」曰:「勝以直聞,不告女,庸為直乎?將以殺爾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勝如卵;余翼而長之。楚國第,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勝聞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子西不悛。吳人伐慎,白公敗之,請以戰備獻,許之,遂作亂。秋七月,殺子西、子期於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掩面而死。

樹達按:葉公稱白公勝為亂,而子西則稱勝為勇,亂非勇而與勇至相似故也。

直而無禮則絞。

《陽貨篇》曰:子曰: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子路篇》曰: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樹達按:本章言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而《陽貨篇》則曰,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勇之弊同為亂,直之弊同為絞。然則二章義實同。特彼言不好學,舉其因,此章言無禮,明其果,為異耳。此知不好學者正謂不學禮也。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學而篇》曰: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毛詩小雅序》曰:《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親親以睦,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矣。

《微子篇》曰: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

《荀子宥坐篇》曰:孔子曰:吾有鄙也,去其故鄉,事君而達,卒遇故人,曾無舊言,吾鄙之。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孝經》曰: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禮記祭義篇》曰: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大戴禮曾子大孝篇》、《呂氏春秋孝行覽》文略同。)

《論衡四諱篇》曰:先祖全而生之,子孫亦當全而歸之。曾子重慎,臨絕效全,喜免毀傷之禍也。

《禮記檀弓上篇》曰:子張病,召申祥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

樹達按:此事與曾子正同。可見孔門弟子之於學,至死不息,大都皆爾,不惟曾子一人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新序雜事一篇》曰: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蘇與我處,常忠我以道,正我以善。吾與處,不安也;不見,不思也。雖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細,必厚爵之。申侯伯與處,常縱恣吾。吾所樂者,勸吾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與處,歡樂之;不見,戚戚也。雖然,吾終無得也。其過不細,必亟遣之。」令尹曰:「諾。」明日,王薨。令尹即拜蘇為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言返其本性,共王之謂也。

《史記滑稽東方朔傳》曰:至老,朔且死時,諫曰:「《詩》云:『營營青蠅,止於蕃;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願陛下遠巧佞,退讒言。」帝曰:「今顧東方朔多善言。」怪之。居無何,朔果病死。《傳》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此之謂也。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禮記冠義篇》曰: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命。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

又《表記篇》曰: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

又《玉藻篇》曰: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屍,燕居告溫溫。

《韓詩外傳卷九》曰:傳曰:孔子過康子,子張、子夏從,孔子入坐,二子相與論,終日不決。子夏辭氣甚隘,顏色甚變。子張曰:「子亦聞夫子之議論邪?徐言 ,威儀翼翼,後言先默,得之推讓。巍巍乎,蕩蕩乎,道有歸矣。小人之論也,專意自是,言人之非,目扼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一幸得勝,疾笑嗌嗌,威儀固陋,辭氣鄙俗。是以君子賤之也。」

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禮記樂記篇》曰: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說苑修文篇》曰:曾子有疾,孟儀往問之。曾子曰:「鳥之將死,必有悲聲;君子集大辟,必有順辭。禮有三儀,知之乎?」對曰:「不識也。」曾子曰:「坐!吾語汝。君子修禮以立志,則貪慾之心不來;君子思禮以修身,則怠惰慢易之節不至;君子修禮以仁義,則忿爭暴亂之辭遠。若夫置樽俎,列籩豆,此有司之事也。君子雖勿能可也。」

樹達按:此與《論語》少異。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詩大雅板》曰: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偽尚書仲虺之誥》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荀子大略篇》曰: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亡人好獨。《詩》曰:「我言維服,勿用為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言博問也。

《淮南子主術篇》曰: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

《說苑建本篇》曰:夫問訊之士,日夜興起,厲中益知,以分別理。是故處身則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榮名,而不好問訊之道,則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軀也?

又《說叢篇》曰:君子不羞學,不羞問。問訊者,知之本;念慮者,知之道也。此言貴因人知而加知之,不貴獨自用其知而知之。

《呂氏春秋觀世篇》曰:譬之,若登山,登山者處已高矣,左右視,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賢者之所與處,有似於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