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禮記中庸篇》曰: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本篇曰: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又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漢書儒林傳》曰:周道既衰,坏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以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說苑建本篇》曰:子路問於孔子曰:「請釋古之學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東夷慕諸夏之義,有女,其夫死,為之內私,終身不嫁。不嫁則不嫁矣,然非貞節之義也。蒼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請與兄易。忠則忠矣,然非禮也。今子欲釋古之學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為是,用是為非乎?不順其初,雖欲悔之,難哉!」(按順讀為慎。)

竊比於我老彭。」

《大戴禮記虞戴德篇》曰:昔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揚則抑,抑則揚,綴以德行,不任以言。

○子曰:「默而識之,

本篇曰: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本篇曰: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孟子公孫丑上篇》曰: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呂氏春秋尊師篇》曰:子貢問孔子曰:「後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樹達按:此章與本篇下文若聖與仁章意皆相反。蓋此為聖人謙辭,而言之殆亦非一時也。

○子曰:「德之不修,

《易象傳》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學之不講;

《易象傳》曰:酈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後漢書獻帝紀》曰:詔曰:孔子嘆學之不講,不講則所識日忘。

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易象傳》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顏淵篇》曰:子張問崇德辨感。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

《荀子大略篇》曰: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呂氏春秋摶志篇》曰:蓋聞孔子、墨翟晝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達?何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將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子曰:「志於道,

《禮記學記篇》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

《孟子盡心上篇》曰: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

《里仁篇》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據於德,

《禮記樂記篇》曰:德者得也。

又《中庸篇》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依於仁,

《里仁篇》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游於藝。」

《禮記少儀篇》曰:士依於德;游於藝。

又《學記篇》曰: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禮記學記篇》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又曰:君子之教諭也,開而弗達,開而弗達則思。

《孟子盡心下篇》曰: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春秋庄公四年》曰:冬,公及齊人狩於郜。《公羊傳》曰:公曷為與微者狩?齊侯也。齊侯則其稱人何?諱與讎狩也。前此者有事矣,後此者有事矣,則曷為獨於此焉譏?於讎者將一譏而已。故擇其重者而譏焉。莫重乎其與讎狩也。於讎者則曷為將一譏而已?讎者無時可與通,通則為大譏。不可勝譏,故將一譏而已。其餘從同。

樹達按:《春秋》之擇重為譏,正舉一隅之義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禮記檀弓上篇》曰:食於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禮記曲禮上篇》曰:哭日不歌。

《論衡感類篇》曰:子於是日也哭,則不歌。《周禮》:子卯,稷食菜羹。哀樂不並行。

《白虎通喪服篇》曰:凶服不敢入公門者,明尊朝廷,吉凶不相干。故《周官》曰:「凶服不入公門。」《曲禮》曰:「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凶,公廷不言婦女。」《論語》曰:「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禮記檀弓下篇》曰:吊於人,是日不樂。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季氏篇》曰:孔子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樹達按:行義以達其道,用之則行也;隱居以求其志,舍之則藏也。

《孟子盡心上篇》曰: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唯我與爾有是夫。」

《孟子公孫丑上篇》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孔子也。

又《萬章下篇》曰: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韓詩外傳卷九》曰:孔子與子貢、子路、顏淵游於戎山之上。孔子喟然嘆曰:「二三子各言爾志。由!爾何如?」對曰:「得白羽如月,赤羽如日,擊鐘鼓者上聞於天,下槊於地,使將而攻之,惟由為能。」孔子曰:「勇士哉!」「賜!爾何如?」對曰:「得素衣縞冠,使於兩國之間,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糧,使兩國相親如弟兄。」孔子曰:「辯士哉!」「回!爾何如?」顏淵曰:「願得明王聖主,為之相,使城郭不治,溝池不鑿,陰陽和調,家給人足,鑄庫兵以為農器。」孔子曰:「大士哉!由來!區區汝何攻?賜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為子宰焉。」(《外傳卷七》別一條略同,《說苑指武篇》 文亦略同,末雲,子路舉手問曰,願聞夫子之意。孔子曰,吾所願者顏氏之計,否願負衣冠而從顏氏子也。)

樹達按:顏子欲鑄庫兵為農器而孔子稱之,此又孔子尚和平反武力之一事也。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周禮夏官序官》曰: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爾雅釋訓》曰:暴虎,徒搏也。馮河,徒涉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屍子發矇篇》曰:孔子曰:臨事而懼,希不濟。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曰:居上位而不淫,臨事而栗者,鮮不濟矣。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周禮秋官》曰:條狼氏,掌執鞭以趨辟,王出入則八人夾道,公則六人,侯伯則四人,子男則二人。凡誓,執鞭以趨於前,旦命之。

樹達按:《秋官序官》,條狼氏是下士,故云執鞭之士。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顏淵篇》曰: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韓詩外傳卷一》曰: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士之所恥者,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三者存乎身,名傳於後世,與日月並而不息。然則非惡生而樂死也,非惡富貴而好貧賤也。由其理,尊貴及己而仕,不辭也。孔子曰:「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故厄窮而不憫,勞辱而不苟,然後能有致也。(《說苑立節篇》同。)

《鹽鐵論貧富篇》曰:孔子云:「富而可求,雖執鞭之事,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君子求義,非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