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孟子公孫丑上篇》曰: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荀子大略篇》曰:仁有里,義有門。仁非其里而處之,非禮也;義非其門而由之,非義也。

樹達按:仁非其里,義非其門,謂仁不在其里,義不在其門也。

又《勸學篇》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列女傳母儀篇》曰:鄒孟軻之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長,舉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衛靈公篇》曰: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禮記坊記篇》曰:子云: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

《孟子梁惠王上篇》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荀子不苟篇》曰: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見由則恭而止;見閉則敬而齊;通則文而明;窮則約而詳。小人則不然:見由則兌而倨;見閉則怨而儉;通則驕而偏;窮則棄而。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禮記表記篇》曰: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

又《中庸篇》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史記滑稽傳集解》引鍾繇、華歆、王朗等對問曰:前志稱: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強仁。校其仁者,功則無以殊。核其為仁者,則不得不異。安仁者,性善者也。利仁者,力行者也。強仁者,不得已者也。三者相比,則安仁優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曰:仁者樂道,智者利道。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禮記大學篇》曰: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妒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後漢書孝明八王傳》注引《東觀漢記》曰:和帝賜彭城王恭詔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

《禮記緇衣篇》曰: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其惡有方。

《衛靈公篇》曰: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子路篇》曰: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樹達按:眾之好惡必察,鄉人皆好皆惡,孔子皆以為未可者,以眾與鄉人不皆仁人故也。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經》曰:「宋督弒其君與夷,」《傳》言:「庄公馮殺之。」不可及於經,何也?避所善也。是故,讓者,《春秋》之所善。宣公不與其子而與其弟,其弟亦不與子而反之兄子,雖不中法,皆有讓高,不可棄也。故君子為之諱,避其後亂,移之宋督以存善志,此亦《春秋》之義善無遺也。若直書其篡,則宣、繆之高滅而善無所見矣。難者曰:「為賢者諱,皆言之。為宣、繆諱,獨弗言,何也?」曰:「不成於賢也。其為善不法,不可取,亦不可棄。棄之,則棄善志也。取之,則害王法,故不棄,亦不載,以意見之而已。苟志於仁無惡,此之謂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論衡問孔篇》曰: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當由道義得,不當苟取也。當守節安貧,不當妄去也。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篇》曰:富以苟,不如貧以譽。

《述而篇》曰: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說苑立節篇》曰: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出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我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

《韓詩外傳卷二》曰:子路曰:士不能勤苦,不能輕死亡,不能恬貧窮,而曰我行義,吾不信也。曾子褐衣褚,未嘗完也;糲米之食,未嘗飽也:義不合則辭上卿。不恬貧窮,焉能行此?(《說苑立節篇》文大同。)

《說苑立節篇》曰:曾子衣弊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荀子大略篇》曰: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粥不足,衣則豎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安取此?子夏貧,衣若懸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

《墨子耕柱篇》曰:子墨子使管黔敖游高石子於衛,衛君致祿甚厚,設之於卿。高石子三朝,必盡言,而言無行者,去而之齊。見子墨子曰:「君以夫子之故,致祿甚厚,設我於卿。石三朝必盡言,而言無行,是以去之也。衛君無乃以石為狂乎?」子墨子曰:「去之苟道,受狂何傷?」高石子曰:「石去之。」

《後漢書陳蕃傳》曰:靈帝即位,竇太后優詔蕃,封蕃高陽侯。蕃上疏讓曰:竊惟割地之封,功德是為。臣孰自思省,前後歷職,無它異能,合亦食祿,不合亦食祿。臣雖無素之行,竊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若受爵不讓,掩面受之,使皇天震怒,災流下民,於臣之身,亦何所寄?」竇太后不許。蕃復固讓,章前後十上,竟不受封。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

《荀子大略篇》曰: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席之言。(本誤作細,茲據郝、王校改正。)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後漢書郭泰傳》曰:茅容,字季偉,陳留人也。年四十餘,耕於野。時與等輩避雨樹下,眾皆夷踞相對,容獨危坐愈恭。林宗行見之,而奇其異,遂與共言,因請寓宿。旦日,容殺雞為饌,林宗謂為己設,既而以共其母,自以草蔬與客同飲。林宗起拜之,曰:「卿賢乎哉!」因勸令學,卒以成德。

顛沛必於是。」

《禮記檀弓上篇》曰: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左傳哀公十五年》曰:子路入,曰:「大子焉用孔悝?雖殺之,必或繼之。」且曰:「大子無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聞之,懼,下石乞、盂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春秋襄公三十年》曰:五月甲午,宋災,伯姬卒。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公羊傳》曰:外夫人不書葬,此何以書?隱之也。何隱爾?宋災,伯姬卒焉。其稱謚何?賢也。何賢爾?宋災,伯姬存焉。有司復曰:「火至矣,諸出。」伯姬曰:「不可,吾聞之也:婦人夜出,不見傅母,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