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

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1)

引言

2000年,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時,一位來自名牌大學的同學問我:「開復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樣成功。根據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這件事很過癮。那麼,我該怎麼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崗位呢?」

很顯然,這位同學誤解了成功的真諦。在與中國大學生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這種對成功的誤解竟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許多同學都會不自覺地在成功與「有財富」、「有地位」或是「做領導」、「做管理」之間划上等號。歸根結底,這種現象反映了中國學生在價值取向上的一種迷茫,他們在多元化社會和多種價值觀的衝擊下喪失了自己獨立的判斷力,並逐漸背離了正確的價值觀。

看到這樣的情形,我內心非常焦慮。其實,真正的成功並不是簡單地複製別人的成功之路,也不是盲目地追隨某種社會風潮。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須首先做一個誠信為先的好人,並需要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在不斷學習和不斷與人交流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可是,我該如何把這些想法告訴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學生呢?也許,我該拿起筆來,以自己對成功的思考和多年來積累的經驗為基礎,給廣大中國學生寫一封誠懇而熱情的信——我覺得,這是我內心最真實的願望,也是我作為一個有機會融會中西的華人學者所應盡的義務。

當時,我要給中國學生寫信的想法遭到了身邊許多人的反對,他們怕我因此而惹上麻煩,或者被人譏笑為「多管閑事」,甚至還有可能影響到公司的形象。但最終,我還是決定以個人名義在媒體上發出這封公開信——當時使用的題目是《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因為還沒有打算寫後續的第二封信,第三封信……

該文首先在《光明日報》刊載,隨即便被全國各大媒體轉載。幾乎在一夜之間,網路上各大論壇、各大社區都在迅速轉載這封公開信,信的內容在無數所大學裡口耳相傳。這樣巨大的反響的確是我始料不及的,但它也恰好印證了我先前的想法:中國學生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指引,而我自己有能力也有意願為他們提供最有效的幫助。

今年5月23日,比爾?蓋茨先生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支持和敦促美國政府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國待遇。文中,他特別談到了在清華大學與中國大學生那次對話的愉快經歷以及因此而留下的深刻印象。

這篇文章令我不禁想到,在中國的這兩年來,我工作中最大的享受也是到國內各高校與學生們進行交流。這些訪問和交流使得我有機會與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就他們所關心的事業、前途等問題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中國學生的聰明、好學和上進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與這些青年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發現有一些問題是大家都十分關心的。那些已經獲得國外大學獎學金的學生,大都希望我談一談應該如何度過自己在美國的學習生涯;那些決定留在國內發展的學生,非常關心如何確定一個正確的方向,並以最快的速度在科研和學業方面取得成功;還有那些剛剛踏進大學校門的學生,則希望我能講給他們一些學習、做人的經驗之談。最近,更有一些學生關心網路信息產業的發展,希望了解美國的大學生是如何創業和致富的。

看到這麼多雙渴求知識、充滿希望的眼睛,我突然產生了一種衝動,那就是給中國的學生們寫一封信,將我與同學們在交流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想法以及我要對中國學生的一些忠告寫出來,幫助他們在未來的留學、工作或者創業的過程中能夠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順利,事業更成功。

堅守誠信、正直的原則

我在蘋果公司工作時,曾有一位剛被我提拔的經理,由於受到下屬的批評,非常沮喪地要我再找一個人來接替他。我問他:「你認為你的長處是什麼?」他說,「我自信自己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訴他:「當初我提拔你做經理,就是因為你是一個公正無私的人。管理經驗和溝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後工作中學習的,但一顆正直的心是無價的。」我支持他繼續幹下去,並在管理和溝通技巧方面給予他很多指點和幫助。最終,他不負眾望,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人才。現在,他已經是一個頗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術官。

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2)

與之相反,我曾面試過一位求職者。他在技術、管理方面都相當的出色。但是,在談論之餘,他表示,如果我錄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來公司工作時的一項發明帶過來。隨後他似乎覺察到這樣說有些不妥,特作聲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後做的,他的老闆並不知道。這一番談話之後,對於我而言,不論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樣,我都肯定不會錄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處世準則和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誠實」和「講信用」。如果僱用這樣的人,誰能保證他不會在這裡工作一段時間後,把在這裡的成果也當作所謂「業餘之作」而變成向其它公司討好的「貢品」呢?這說明:一個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的。

在美國,中國學生的勤奮和優秀是出了名的,曾經一度是美國各名校最歡迎的留學生群體。而最近,卻有一些學校和教授聲稱,他們再也不想招收中國學生了。理由很簡單,某些中國學生拿著讀博士的獎學金到了美國,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機會,他們就會馬上申請離開學校,將自己曾經承諾要完成的學位和研究拋在一邊。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經使得美國相當一部分教授對中國學生的誠信產生了懷疑。應該指出,有這種行為的中國學生是少數,然而就是這樣的「少數」,已經讓中國學生的名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另外,目前美國有很多教授不理會大多數中國學生的推薦信,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推薦信根本就出自學生自己之手,已無參考性可言。這也是誠信受到損害以後的必然結果。

我在微軟研究院也曾碰到過類似的問題。一位來這裡實習的學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報告了一個非常好的研究結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結果別人卻無法重複。後來,他的老闆才發現,這個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了挑選,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結果的數據,而捨棄了那些「不太好」的數據。我認為,這個學生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學術突破,也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員。

最後想提的是一些喜歡貪小便宜的人。他們用學校或公司的電話打私人長途、多報銷計程車票。也許有人認為,學生以成績、事業為重,其它細節只是一些小事,隨心所欲地做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邊的所謂「小事」,往往成為一個人塑造人格和積累誠信的關鍵。一些貪小便宜、耍小聰明的行為只會把自己定性為一個貪圖小利、沒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終因小失大。對於這些行為,一言以敝之,就是「勿以惡小而為之」。

生活在群體之中

與大多數美國學生比較而言,中國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要相對欠缺一些。這也許是由於文化背景和教育體制的不同而造成的。今天,當我們面對一個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會時,生活在群體之中,做出更好的表現,得到更多的收穫,是尤為重要的。

表達和溝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論你做出了怎樣優秀的工作,不會表達,無法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幾乎等於白做。所以,在學習階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而應當盡量學會與各階層的人交往和溝通,主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意見,甚至在公眾集會時發表演講,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絕不只是你的「口才」。哈佛大學的Ambady教授最近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他讓兩組學生分別評估幾位教授的授課質量。他把這幾位教授的講課錄像帶先無聲地放兩秒鐘給一組學生看,得出一套評估結果。然後與那些已經聽過這幾位教授幾個月講課的學生的結果進行對比,兩個小組的結論竟然驚人的相似。這表明,在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中,非語言表達方式和語言同樣重要,有時作用甚至更加明顯。這裡所講的非語言表達方式是指人的儀錶、舉止、語氣、聲調和表情等。因為從這些方面,人們可以更直觀、更形象地判斷你為人、做事的能力,看出你的自信和熱情,從而獲得十分重要的「第一印象」。

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3)

對於一個集體、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國家,團隊精神都是非常關鍵性的。微軟公司在美國以特殊的團隊精神著稱。象Windows 2000這樣產品的研發,微軟公司有超過3000名開發工程師和測試人員參與,寫出了5000萬行代碼。沒有高度統一的團隊精神,沒有全部參與者的默契與分工合作,這項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相對來說,以前我在別的公司時也曾見到這樣的現象。一項工程布置下來,大家明明知道無法完成,但都心照不宣,不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