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現在 並喻文化和親密無間的同輩

並喻文化,其基本特點是全體社會成員以目今流行的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在第一章里介紹的前喻文化中,長輩的行為向晚輩提供了不可背逆的榜樣,以致人們至今仍然接受著祖先們所遺存下來的生活方式。如果說人類歷史上有過許多關於前喻文化的記載,那麼那種以並喻方式作為文化傳遞的唯一模式的社會卻寥寥無幾,我們很少聽說這種並喻方式能夠單獨地代代相傳。如果真有那種將並喻方式作為唯一的行為傳遞模式的社會,那麼年老的一輩和年輕的一代都將認為,每一新生世代的行為不同於他們的前代是「天經地義」之事。

在一切並喻文化中,長輩在某些方面仍然佔據著統治地位,他們為晚輩的行為確立了應有的方式,界定了種種限制,年輕人相互間的學習是不能逾越這些行為的樊籬的。在許多社會中,人們接受新行為時獲得長輩的讚許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說,年輕人的行為改變最終並不取決於自己的同輩,而是取決於年長者的同意。但是,在並喻文化中,人們同時也懷有一共同的願望:即每一世代的成員其行為都應以他們的同輩人為準,特別是以青春時期的夥伴們為準,他們的行為應該和自己的父母及祖父母的行為有所不同。個人如果能夠成功地體現一種新的行為風範,那麼他將會成為同代人的學習楷模。

並喻文化肇始於前喻文化的崩潰之際。以下諸多原因都可能釀就前喻文化的崩潰:比如,整個人類,尤其是那些佔據著領導層的老年人遭受了巨大的災難;伴隨著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長輩們不再是事事精通的行家裡手;遷往一新的居住地後,當地人會把移民群體中的老年人看作(而且永遠看作)是陌生的外來者;由於戰爭失敗,被征服者被迫學習征服者的語言和行為方式;因為宗教信仰的改變,成年人以他們青少年時代所未接觸過的新的觀念教育自己的子女;領袖人物們也會通過向年輕人宣傳全新的生活方式,作為獲得革命勝利的必要手段。

伴隨著自然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人類文明不斷地蓬勃發展,文化形態由前喻型轉變為並喻型的條件日臻成熟,這一切都使得某一社會成員有可能吞噬、鎮壓、蠶食、奴役、改造其他社會成員,也有可能控制、指導年輕一代的行為。但是,並喻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卻只能維持十分短暫的時期。比如,某一屬於並喻文化的群體,在其為一屬於前喻文化的群體征服之後,被征服群體的第二代成員(他們的父母除了同伴的行為以外沒有固定的行為模式)卻可能完全涵化於另一種雖不同於征服者但仍舊屬於前喻形態的文化之中,那些出生於以色列集體農莊中的孩子就是如此。

然而,某一社會吸收了大量外來的成年人以後,由於他們具有不同的教養和不同的期望,確實有可能使該社會的文化發生巨大的變革。外來者的行為和該社會中與生俱來的成員身份的聯繫並不十分密切,以致於在他們的行為中繼承長輩的成份遠遠多於新近習得的成份。進一步說,即移居一古老社區中的新的群體仍然部分保持著他們自己的文化,人們依舊能夠區分本地的土生土長的孩子和那些移居者的孩子。大量的不同年齡的個人能夠被逐漸地同化,這使得當地居民和新來乍到者能夠容忍、涵納彼此間的差異;但這也可能激化和加強彼此間的矛盾,比如,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將會因此更進一步地阻撓外來者獲得當地成員平等的權利。

比較不同類型的文化吸收是十分有益的。在奴隸社會中,大批的成年人常常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奴隸主不許他們保留自己原有的風俗習慣,他們的行為完全受著奴隸主的控制,非洲原始社會曾大規模地實行奴隸制度,在那種社會裡,使人為奴是十分常見的懲罰方法,但即使是來自其他群體的奴隸,在文化和體質上也都和奴隸主十分相似。在許多方面,奴隸都有著不容否定的權力。經過一段並不太長的時期,奴隸的家人及其後代都有成為自由人的可能。祖先曾經為奴是整個家族的恥辱,因此人們往往想方設法掩飾其不光彩的過去。所幸的是奴隸的後代在文化和外表上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特徵,所以他們很容易為自己賴以生存的文化所接受。

遷居到美國和以色列的移民,代表著另一種類型的文化吸收。在這些地方,人們要求年輕人按照完全不同於老一輩的文化行為的方式行動。在以色列,從東歐來的移民們將老年人(那些仍和成年子女住在一起的祖父母)置於無足輕重的地位。人們對長輩缺乏恭敬,他們已不再掌握實權;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既不再是智慧的象徵,也不再是晚輩行為的典範。

在前喻文化中,年輕人可能會因為遠離那些虛弱的老年人而戰慄不安,他們也可能十分羨慕老年人的智慧和權力,因此,老年人的今天就是他們理想的未來。但是,對於那些移民者的後代來說,不論遷徙是出於自願或是迫於無奈,不論老一輩力求掙脫貧困和壓迫或是仍舊沉溺於對往日生活的嚮往,祖輩畢竟代表的是業已落伍的過去。審視著祖輩的生活,年輕人認為他們將不會沿襲這些善男信女們的生活足跡,但是,由於父輩維繫著他們和祖輩的聯繫,因此,儘管生活道路完全不同,他們有一天也會成為和祖輩一樣的老年人。

在那些變化十分遲緩的社會中,兩代人在行為方式上的微弱差異往往表現在時尚的改變上,即這些微不足道的變革往往體現在年輕人不同於老年人的衣著、舉止和愛好上。在新幾內亞,那裡的人民相互間不斷地交流新的時尚。一個部落中的所有婦女,不分老少都可能選用一種新式的草裙,以前長後短的式樣代替原先的前短後長的式樣;否則,那些繼續穿舊式草裙的老年婦女,就可能被人當成是刻板的老古董。在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化形式中,微弱的變化並不會使整個局面改觀。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姑娘們都會懂得,她們的祖母今天所經歷的一切她們日後也將經歷。當她們有朝一日成為祖母以後,她們也會象自己的祖母一樣,或者追逐時尚,或者認為趕時髦應該是年輕人的事。這種連續性的觀念不斷孕育出時尚的觀念,但對時尚的注重卻也充分說明,這裡發生的一切改變都是無足輕重的。

在新幾內亞的文化中,在那些與其文化的內核有著密切聯繫的變化和那些日常生活中時常發生、並未觸及文化內核的變化之間,並不存在什麼差異。在整個新幾內亞具有許多有益於吸收和揚棄新舊事物的同質特點,而許多事物從一個部落流傳到另一部落也都遵循著和先前相同的過程。對新幾內亞文化的分析充分說明了那些連續的微弱的表面變化,事實上產生了文化深層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與此相反,在並喻型學習所發生的文化情境中,年輕一代所經歷的一切卻完全不同於他們的父母、祖父母,以及社會中的其他年長者。無論這些年輕人是外來移民者的第一代土生土長的子女,或是新的宗教信仰的第一批皈依者,還是由一群成功的革命者所哺育的第一代新人,他們的先輩都無法向他們提供符合時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他們必須根據自己切身的經歷創造全新的生活模式,並使之成為同輩追求的楷模。先驅們(是他們開拓了新大陸或率先移居另一社會)的後代所釀就的變革具有很強的適應特點,這使長輩意識到自己缺乏新社會的經驗,在新的宗教世界中或歷經革命的風暴之後舊的經驗業已過時,這樣就可能使他們把後代的變革看成是自己既定的、生機勃勃的事業的繼續。長輩實際上所做的就是向外遷徙,他們砍伐森林,整治荒原,建立新的聚落。在新的聚落中成長的孩子將會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那些尚未完全適應新的環境的成年人,雖然他們無法根據鳥的叫聲正確地辨明時節,但卻可能為孩子們有了較好的生活環境而感到欣慰。

在這種情況下,代際之間的衝突並不是由成年人所造成的。代際衝突的原因在於撫育後代的新的方法無法適應孩子們的成長過程,而這些新的方法恰恰是第一代人,即那些新生活的開拓者們曾經希望自己的後代所遵循的。

那些奔赴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以色列的開拓者與移民,對於如何撫育自己的後代,既無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又無法創用新的方法。比如,雙親應該給孩子們多大的施展餘地?他們應該允許孩子們離家多遠,去探尋新的世界呢?他們該如何控制孩子們,是否應該象自己的上一代那樣通過剝奪繼承權來威脅自己的後代,以達到控制他們的目的?而那些在新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儘管他們能夠團結一致與外部世界種種新的環境抗爭,和父母頭腦中日漸落伍的觀念抗爭,他們相互間行為的模仿卻可能仍然是混亂無序的。在美國的許多家庭中,孩子們由於和父輩意見不合而棄家出走,他們或去西方世界,或去美國的其它城市。這種家庭內部的衝突屢見不鮮,以致這種衝突最後竟然成為父子關係中十分正常的現象。

代際之間存在著的激烈的對峙,可能表現在父子兩輩堅持分家的生計問題上,也可能表現在為了控制權力易手而產生的兩輩人間的長期衝突中;在這些社會中,巨大的環境變動可能產生兩代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