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對現代醫學的質疑

三個現代醫學的現象

自從1960年代,沙賓疫苗克服了小兒麻痹症之後,40多年來沒有再聽到哪個疾病又被克服的好消息。

除了外傷性疾病和傳染病以外的各種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尿毒症、紅斑性狼瘡……以及各式各樣的癌症,多數只能控制不能痊癒。

多年來不斷有醫學新科技進展的發表,每一屆的諾貝爾醫學獎也從未缺席,但是所有最新醫學科技的進展,永遠都預告著明天或將來的某一天,人類有機會解決某一個慢性病,從來沒有今天已經解決了哪一個慢性病的消息。幾十年來那麼多不能治的慢性病,一個也沒解決。

面對這三個現象,說明現代醫學似乎原地打轉了幾十年,對慢性病一籌莫展,它的問題必定不是有沒有找到新葯這麼簡單,很可能是現代醫學的基本思考邏輯,或在最根本的發展方向上出了問題。

計算機科技的啟示

人體的電壓是什麼

計算機科技是這個世紀多數人都能了解的,從系統結構來看,人和計算機有許多基本的架構是非常類似的。因此,我經常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個人計算機例子來說明人體疾病的原因。

現代個人計算機的電源供給器,都使用電子式的,打開操作手冊中的規格,可以看到電壓允許有上下35%的浮動。因此,一部額定電壓為110伏特的計算器,當外界電源的電壓下降到70伏特時,是允許額度中的下限,理論上個人計算機還可以正常運行 (當然品質太差的除外)。當電壓下降到60伏特時,超過了下限,系統可能會出現問題,假設這時問題出在磁碟驅動器。電壓太低的問題不用儀器測量是看不出來的,使用者只看到磁碟驅動器出現了故障。這時工程師應該處理那個部分? 是電源還是磁碟驅動器? 答案非常清楚。

在電子工程師眼裡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笨問題,一個受過基本訓練的電子工程師,修理個人計算機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測量電源電壓,很快的就會發現是電壓的問題。等電壓調到正常範圍以後,再看看磁碟驅動器是不是還有問題。多數情形下磁碟驅動器始終是好的,只要電壓正常了,問題也就解決了。

如果相同的情形發生在人體上,就不再是一個笨問題了。磁碟驅動器就像是人體的一個器官,在這個例子我們假設是腎臟。用前面電子工程師修個人計算機的邏輯來思考,問題就大了。第一個問題是 「人體的電壓」 是什麼? 沒有電壓可以量,就沒有證據說明是能量水平有問題,而各種證據又顯示磁碟驅動器(腎臟)壞了,當然是修磁碟驅動器了,也就是修理腎臟。於是用上了各種治療腎臟病的葯,甚至還把腎臟割了換個新的都無濟於事,很可能多數割掉的腎臟根本就是好的。(這聽起來有點毛骨悚然,不過真實的醫學就是這麼做的。)

由於至今醫學上沒有任何一個指標是用來測量人體能量水平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醫學和電子學相比,還在尚未發現電壓的年代,沒有發現電壓,當然電子學也就無從存在,更談不上發展了。

一切講究證據是西方醫學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在這個例子里,由於人類至今還沒有能力提出證據來證明人體的能量不夠,現代醫學的原則是:不能用還沒有經過證實的觀念來診斷和治病。由於這個例子,有明顯的證據顯示腎臟的異常,在這種情形下,所有的醫生都會認為是腎臟的疾病。

然而,醫生花主要的精力治療腎臟,很可能就像前一個例子中,電子工程師不調整電源電壓而修磁碟驅動器一樣的缺乏專業常識。可是在今天以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為邏輯的醫學世界裡,這樣的思考邏輯,卻像真理一樣的被大家所奉行。尿毒症之所以成為不治之症也就理所當然了。

人體一定比計算機完美

現代的個人計算機,具有自我診斷和部分自我修復的功能。上帝設計的人體必定有更好的功能,套一句佛家的話語:這個創造所賦予的寶貴肉身,原本就萬法具足,身體原本就配備著更精密的功能,例如自我治療甚至組織再生的功能。

就像計算器的各種強大功能,都對計算器的配備有一定的要求一樣,人體的各種機能,對人體的能量也有一定的要求。當能量下降到一定的水平時,組織的調節、再生能力就大打折扣;再下降到某一水平時,自我治療能力就失去功能;再下降則廢物的排除能力、免疫和組織再生能力,都會逐一失去功效。人類科技不斷地進步,生活習慣也不斷地改變。這些改變大多對人體造成直接或間接,或深或淺的影響。

例如,睡眠習慣的改變,很可能使我們佔用了身體造血或自我治療的調理時間。加上長期以來,我們用一知半解的醫術來對抗疾病,有許多治療的手段對身體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使得人體的吸收能力受到很大的阻礙。這些問題都會造成人體能量的下降,而使人體逐漸失去各種功能,造成各種各樣的疾病。

就像現代個人計算機即插即用 (Plug & Play) 的簡單特性一樣,如果依照使用手冊使用個人計算機,計算機應該不太容易出現故障。同樣的,人體具備了許多的功能,如果能依照人體所設定配備的條件來使用人體,讓人體原先具備的各種能力都能發揮,就能確保人體隨時都擁有足夠的能量,許多疾病就不會發生。就算生病了,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也會像個人計算機的磁碟驅動器自動修復程序一樣,有能力自行修復大多數的損傷。

我們相信人體必定比他自己設計出來的個人計算機更完美,保持健康應該就像使用個人計算機一樣簡單,只要依照操作說明書,不要隨便施以干擾,正確的使用就行了。這本人體使用手冊,幫助能幫助大家更早地學會如何正確地使用身體。

關於血液檢查的兩個質疑

紅血球數正常就不貧血嗎?

每個人都有過驗血的經驗,通常是從人體抽取一定數量的鮮血,裝入一個小試管,將這些血液送到檢驗室進行各種化驗。最常做的就是計算血液中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如果紅血球太少,醫生就判定你貧血;白血球太多,就判定你大概在發炎,再多些就判定你是白血病。

表面上看起來這很科學,這種檢查也沿襲多年,好像都沒有問題。可是,仔細想想問題可還不小。就拿貧血的判定來說,當紅血球的數量不夠時,醫生就判定你貧血,如果少到危害生命時,就會用輸血的方法來進行急救。所謂貧血就是說你的總血量太少,可是從幾CC血液的測量就能得出一個人的總血量不足,這種測量真的可靠嗎?

這種測量方法,是在一定容積的血液中測量出其中各種成分的比例,用化學的名詞來說,就是各種成分在血液中的濃度。這是一種定性的測量,可是卻得出一個總量的結果,記得在初中學過的化學課程里,這是非常不合邏輯的。

這種測量方法,就好比在統計一個廣場中的人數時,找出其中的一百個人,計算出其中有六十個男人和四十個女人,從這個結果無論如何都無法得出廣場中有一萬人的結論。「六十個男人和四十個女人」和「血液中各種成分的濃度」都是一種比例的特性,最後的結果卻是「一萬人」和「貧血」的數量結果,這種邏輯是不通的。

血液中的「紅血球總量」是「紅血球濃度」乘上「血液總體積」的結果,如果直接用「紅血球濃度」來代表「紅血球血量」,那麼就是假設血液的總體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常數。也就是說這種測量的方法系建立在假設 「人體的血液總體積是固定不變」 的基礎上。可是從任何醫學文獻中並沒有可以證明 「人體的血液總體積是一個固定常數」 的證據。一向講究證據的西方醫學,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堅持自己的原則,在這件事上就忘了該講究的證據。相反的,人體的血管和所有的臟器的體積都是由很大變化彈性的物質所構成,從常識判斷,人體的血液總體積應該是一個經常變化的數字。

血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血清,血清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因此,當驗出紅血球數太低時,也可以解釋為血清太多。紅血球數太高時,很可能這個人的血清太少,也就是身體的水太少、人太幹了,現在的檢驗方法並不能用來判斷他的「紅血球總量」是多了,還是少了。

這種檢查在普通人身上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反正又不會危害生命。可是在急診室里,這種檢查卻經常決定了患者的生和死。因為,這個指針是用來決定患者是不是需要輸血的重要數據。很可能許多患者只是因為身體的水份吸收能力太差,結果造成血清很少,即使血液總量很低,驗血時的紅血球數量仍然很高,於是得不到應有的輸血急救,因而失去了生命。

驗血是各種檢查中最基本的手段,如果這個部分有這麼大的謬誤,其它的檢查又怎麼靠得住呢?

如何判斷人體的臟器機能轉好還是轉壞

在我們的生活中,凈水是從自來水管中來的,廢水是從水溝里走的,分得清清楚楚,人們對於進來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