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選之零【凡例】

一、現存杜詩共一千四百五十多首,本詩選約選了四分之一。

一、本詩選以浦起龍的《讀杜心解》為底本,參考了其它版本。

一、本詩選編排以寫作年代為序,以《讀杜心解》中《少陵編年詩目譜》為本,參照別家說法。

一、前人謂杜詩字字有出處,若加箋注則卷帙浩翰,非短期內可完成,故本詩選一般不加註解,惟詩後略加題解及各家評點。

一、昔人云: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地,不可與言杜。後學小子,擅自別裁詩聖遺作,罪過罪過。

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祖藉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今屬陝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得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

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飫死耒陽。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許多優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展《詩經》以來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辭海》1989年版)【《舊唐書》文苑本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

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註: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穀食踴貴,甫寓居成州同谷縣(註:成州之上漏去秦州),自負薪采[木呂],兒女餓殍者數人。

久之,召補京兆府功曹(註:公不赴功曹之命,系代宗廣德元年居梓、閬間事)。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成都(註:武凡兩鎮成都,其在上元二年,則以綿州刺史遷東川節度,兼除西川。至以黃門侍郎再帥劍南,乃代宗廣德二年事),奏為節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註:此在嚴再鎮後,非上元也)。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嘗憑醉登武之床,瞪視武曰:「嚴挺之乃有此兒!」

武雖急暴,不以為忤。甫於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盪,無拘檢。嚴武過之。有時不冠。其傲誕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無所依(公之去蜀東行,以公詩證之,當在嚴武未卒之前)。

及郭英□(「刈」的左部)代武鎮成都,英□武人,粗暴,無能刺謁,耐游東蜀,依高適(註:時適已官京朝,不在東蜀,公亦未依適)。既至而適卒。是歲,崔寧殺英□,楊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註:去蜀後居夔且二年,史漏),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註:其時江陵無警),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陽(註:自衡往郴,舟泊耒陽耳,未嘗寓居也)。甫嘗游岳廟,為暴水所阻(註:阻水不在岳廟),旬日不得食。

耒陽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註:當作大曆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註:此說出於唐小說家,不可信,當以公詩正之),時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註:元氏撰墓系,無自耒陽之文),歸葬於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

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有飯顆山頭之嘲誚(註:

唐《本事詩》云:太白戲杜曰:「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蓋譏其拘束也。此詩太白集不載,不可信)。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新唐詩》本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楚、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註:公獻賦在天寶十載)。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先鳴諸子,至沉鬱頓挫,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註:三川縣屬[鹿阝]州)。肅宗立,自[鹿阝]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載,亡走鳳翔,上謁,拜左拾遺。與房[王官]為布衣交。[王官]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雜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王官]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禮。時論許[王官]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王官]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

[王官]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鹿阝],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親。從還京師,(註:孺弱餓死,乃天寶十四載自京赴奉先時事。若往[鹿阝]迎家,則在至德二載)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註:更以東都殘毀,故鄉不可歸),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註:此二句當在「往依焉」

之下)。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以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註:此說出《雲溪友義》,不可信。以公詩考之,嚴武來鎮蜀,章彝已入覲)。武卒,崔[日干]等亂,甫往來梓、夔之間(註:游梓乃寶應、廣德間事,至是惟寓夔耳)。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註:此段之謬,與舊史同),年五十九。

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澆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亻全]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為,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

殘膏勝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於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元稹撰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江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