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於孝的看法 等

孔子對於孝的看法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此章和以下三章都是討論孝。「孝」是孔子的重要思想。在他看來,是為人的根本,也是為政的根本。孝,包括孝順、孝養和孝敬,首先是孝順。順,就是無違。「孟懿子」,是魯國的大貴族。「孟」是氏,「懿」是謚,「子」是尊稱。這種稱呼是死後的叫法。此人也叫仲孫何忌。孟氏,即孟孫氏。孟孫氏是魯三桓中的一支。下文的「孟孫」就是指他。孟孫氏也叫仲孫氏,何忌是他的名。三桓是魯桓公的後代,除孟孫氏,還有叔孫氏和季孫氏,稱呼是以行輩分。他們世代為魯卿,春秋中期以來,地位最顯赫。孟孫氏,孟是庶出的長子,有別於伯。伯是嫡出的長子。嫡出的長子,照例當魯侯。孟孫氏,地位在伯之下,不能即位,只能和叔孫氏、季孫氏當卿大夫,地位是老二,也叫仲孫氏。〔1〕孟孫氏或仲孫氏是老二的後代,叔孫氏是老三的後代,季孫氏是老四的後代。孔子生活的年代,魯國的權力一直在季孫氏的手中。老二不如老四。孔子34歲,孟僖子卒,死前,他留下遺言,說孔子是「聖人之後」,要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當時,孟懿子只有13歲。司馬遷說,隨後,孔子到洛陽見老子,就是帶著南宮敬叔(《史記?孔子世家》)。這兩位,全都不在司馬遷的學生名單中,但既言「師事仲尼」(《左傳》昭公七年),有人把他倆也算成孔子的學生。如果他們算學生,就是孔門中地位最高的學生。子貢是大富,他們是大貴。但我們都知道,蔣介石拜老頭,認黃金榮為師,他當總統後,黃金榮把帖子退還,不再以師生相稱。這種身份很高的徒弟不是一般的徒弟。孟懿子即便拜孔子為師,恐怕也不同於隨侍左右的那些學生。「樊遲」,樊須,字子遲,這是以字稱。他喜歡種莊稼,挨過孔子罵。樊遲是孔門三期的學生,比孔子小36歲。我們從樊遲的年齡考慮,這是孔子晚年的事,當時,孟懿子的父親早已去世。「無違」,照下文2.9「不違」的用法看,應指不違父母之言,不逆父母之志。(孟懿子問孝)註:〔1〕伯是嫡長,孟是庶長,下面的仲、叔、季怎麼排,還不太清楚。魯國的三桓,孟孫氏又稱仲孫氏,但孔子的哥哥叫孟皮,他卻叫仲尼,似孟、仲仍有別。也許,庶長比嫡長年紀大,要特別標明是孟;年紀小,則順排為仲。

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孟」是氏,「武」是謚,「伯」是行輩字,他的名叫彘,也叫武伯彘,或仲孫彘。此問也是孔子晚年的事。「父母,唯其疾之憂」,是子女唯恐父母生病。《淮南子?說林》「憂父母之疾者子,治之者醫」,是年代較早的證明。馬融說,孝子從來不讓父母操心,除了生病,說法太繞。朱注也繞。他們都說反了。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能不能伺候久病在床的父母,才是對孝子的最大考驗。(孟武伯問孝)2.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古人有孝養和孝敬兩個詞。孝不光是養,更重要的是,它還要敬。只養不敬,不算孝。「子游」,言偃的字。他是孔門三期的學生,孔門十哲之一,長於文學。此問也應是孔子晚年的事。「養」,養活、伺候,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陽貨》17.25),其中的「養」也是這個意思。養是教化的生物學基礎,當媽的最明白。動物都是因為養,才忠心耿耿,聽人使喚。但光養還不夠,還要敬,除了養老,還要敬老。孔子認為,光把老人養起來,不敬老人,和養狗養馬有什麼兩樣?養爹養媽,不同養狗養馬。(子游問孝)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的年齡也比較小。此問也是孔子晚年的事。

「色難」,上一章是說內心,這一章是說臉色。孔子說,臉上有沒有孝敬也難。光是替長輩辦事,有吃喝先緊著長輩,內心不敬,臉上不恭,也不算孝。

「曾」,音zēnɡ,是乃、竟之義。

以上四章,都是問孝,但孔子的回答不一樣。宋人指出,孔子施教,往往是根據學生的特點,特別是缺點,如程頤(此章《集注》引)、張栻(《雍也》6.21《集注》引)都指出這一點,後人叫「因材施教」。

中國人喜歡講孝道。孝是周道,伯夷、叔齊投靠周文王,就是「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史記?周本紀》)。李逵落草,宋江上山,也要先考慮老爹老媽怎麼安置。有人說,這是中國特色,絕對優越於其他民族,不一定。

司馬遷講匈奴人,說他們「貴壯健,賤老弱」(《史記?匈奴列傳》),好吃好喝緊著青壯年,老弱病殘只能吃剩下的。我們覺得太不像話。其實,這是由生存環境所決定,並不是說,人家的小孩就不愛父母。同樣,現代西方也有類似問題,他們,小孩很早就離家,自強自立,闖蕩天下,不靠父母,老兩口,只要能動,也不要人養,實在不行,才上敬老院,晚境凄涼,但很自尊,未必道德比我們差。

現在的中國,孝道在解體,原因是環境越來越像西方,時過境遷回不去,非要回去,那也是綱常倒轉:有了兒子就變成兒子,有了孫子就變成孫子———光讀《論語》有什麼用?(子夏問孝)

孔子如何看人

2.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回」,顏回,字子淵,孔門二期的學生。他從不頂嘴,最討老師喜歡。孔子經常誇他。這裡是誇他大智若愚。

「不違」,參上2.5,本來是講孝。顏回拿孔子當爸爸,像孝敬父母那樣孝敬老師,也是以「無違」為特點,而且有點傻乎乎的勁兒。孔子最喜歡,就是這樣的學生,孝子賢孫一樣的學生。顏回從不頂嘴,有什麼想法,全憋肚裡,退而反省,通過反省,提出新見。孔子說,顏回不傻。

顏回,孔子總是誇他。誇來誇去,無非說他道德好,安貧樂道,勤奮好學,比較空。他的最大優點,是聽老師的話,絕不頂嘴,其他事迹,嘉言懿行,一點沒有,歷史記載,一片空白,學都不知道怎麼學。仲由,和他相反,冒失鬼,總是惹老師生氣,挨老師罵。《論語》這書也怪,他的學生,再不濟,也是半拉聖人,卻什麼難聽的話都往裡擱。孔子罵仲由,簡直是罵不絕口,在《論語》中,他出現最多,也挨罵最多,和顏回沒法比,但他是事迹有事迹,言語有言語,快人快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論語》,從文學效果講,顏回太蒼白,子路很生動。我更喜歡子路。

現在的學生特會拍老師,很多都是「回也不愚」。(回也不愚)

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

觀察歷史,都是以現在為觀察點,由這個點,逆溯過去,順推將來。人也如此。

「視」是看;「觀」是粗看,看全景;「察」是細看,看細節。三個字,都是察看的意思。「所以」,是現在怎麼樣。「所由」,是過去怎麼樣。「所安」,是將來怎麼樣。合起來,是說知人要知根知底,有徹頭徹尾的了解。

此章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訓「以」為「用」,訓「由」為「經」,訓「安」為「樂」(《集解》),即知所憑依,知所經歷,知所樂處;一種是訓「以」為「為」,訓「由」為「從」,「安」字的解釋相同(《集注》)。他們解釋為「所樂」的「所安」,是指最後習而處之之地,其實也就是《爾雅?釋詁下》說的「安,止也」,是其歸宿之地。程樹德說,朱熹「語蓋有本」,他所本,是《大戴禮?文王官人》的「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逸周書?官人解》有「考其所為,觀其所由」,無「察其所安」,也是類似說法,可見這是古代的成說。上述兩種說法,主要不同是:前說,「以」指過去,「由」指現在;後說,「以」指現在,「由」指過去。我取後說。

「人焉廋哉」,「廋」音sōu,是藏匿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說,你對一個人有徹頭徹尾的了解,還有什麼看不透的地方?什麼都在眼跟前,藏都藏不住。(如何看人)

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孔子認為,老師不能光給學生灌輸死記硬背的東西,而是要啟發他們,讓他們學會開動腦筋,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如果學生不能主動提問,可以啟發一下,如果啟發過,還不能提問題,這樣的學生,不堪造就。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正好相反,是聽老師傳授,在師說的基礎上,能夠提出新的想法。這樣的人才能當老師。(溫故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