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

第二章我是一切的根源

——在自己的世界裡,一切現狀都源於自己

了解了生命過去的經驗對我們的影響和制約,對我們的捆綁與限制後,接著要繼續看一看這個章節——我是一切的根源。

在喧鬧的街頭,我們經常看到,兩輛汽車相互碰撞時,或許從車內出來的司機一下車就破口大罵對方:「你是怎麼搞的,會不會開車!有沒有長眼睛!怎麼把車開成這樣子!」他不會去想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對他來說,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先發制人、破口大罵;當然也有些司機一下車就先檢查自己的車子有什麼損傷,然後心裡盤算著大概又要花多少修理費,這個月的薪水大概又要花掉多少,或者該怎麼樣向保險公司報這筆賬;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人一下車,二話不說先找附近的交通警察,或去報案請警察來處理;也有些人一下車,會先打量一下對方,以對方身材的大小、長相來決定要用什麼態度與對方應對;也會有一些人下車後,會先問對方有沒有受傷。面對同樣的車禍,不同的人表現出了各種不同的反應。

曾經聽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老鞋匠,四十多年來一直在進入城鎮必經的道路上修補鞋子。有一天,一位年輕人經過,正要進入這個城鎮,看到老鞋匠正低著頭修鞋,他問老鞋匠:「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裡?」老鞋匠緩緩抬起頭,看了年輕人一眼,回答說:「是的,我在這裡已經住了四十多年了。」年輕人又問:「那麼你對這個地方一定很了解。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要搬到這裡,這是一個怎樣的城鎮?」老鞋匠看著這個年輕人,反問他:「你從哪裡來,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如何?」年輕人回答:「我從某個地方來,我們那裡的人哪,別提了!那些人都只會做表面文章,表面上好像對你很好,私底下卻無所不用其極、勾心鬥角,沒有一個人會真正的對你好。在我們那裡,你必須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裡,想搬到你們這兒來。」老鞋匠默默地看著這個年輕人,然後回答他說:「我們這裡的人比你們那裡的更壞!」這個年輕人啞然離開。

過了一陣,又有一個年輕人來到老鞋匠面前,也問他:「老先生,請問你是不是住在這個城鎮?」老鞋匠緩緩抬起頭,望了這個年輕人一眼,回答他?:「是的,我在這裡已經住了四十多年了。」這個年輕人又問?:「請問這裡的人都怎麼樣呢?」老鞋匠默默地望著他,反問:「你從哪裡來?你們那兒的民情風俗如何?」年輕人回答:「我是從某個地方來,那裡的人真的都很好,每個人都彼此關心,每個人都急公好義,不管你有什麼困難,只要鄰居、周圍的人知道,都會很熱心地來幫助你,我實在捨不得離開,可是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得不搬到這裡。」老鞋匠注視著這個年輕人,綻開溫暖的笑容,告訴他:「你放心,我們這裡每一個人都像你那個城鎮的人一樣,他們心裡都充滿了溫暖,也都很熱心地想要幫助別人。」

同樣的一個城鎮、同樣的一群人,這位老鞋匠卻對兩位年輕人做了不同的形容和描述。聰明的讀者一定已經知道?:第一位年輕人無論到世界的哪個地方,都可能碰到虛偽、冰冷的面孔;而第二位年輕人,無論到天涯海角,我想到處都會有溫暖的手、溫馨的笑容在等待他。

在生命潛能里,第一個哲學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兩千多年前,佛陀就說過,「萬法唯心造。」整個世界是我們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佛家很喜歡談因果關係,現在我們也借著因果來看一看「我是一切的根源」,看看我們生命里過去的經驗、我們的潛能、我們許許多多的制約為我們創造出什麼樣的世界。在潛能開發的領域裡,我們又該如何協助自己創造生命里更大的可能性。

在因果關係里,有「因」、有「緣」,還有「果」。在生命潛能里同樣也有「因」、「緣」、「果」。當我們接收到外界的一個刺激時,所做的一些反應,都會記錄在潛意識裡。所做出的這些反應並沒有經過意識層面的思索,而是有一些依循的模式,它們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為了適應外界而產生的。這些模式有許多種類,有屬於行為的模式,有屬於頭腦的思考模式,有屬於情感的感覺模式、情緒模式,還有左右著我們價值觀的一些體系。換句話說,這些記錄在我們生命里的東西就是所謂「因」。而「緣」就是在我們皮膚以外的世界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我們稱之為「外緣」。當這個「因」與「緣」結合之後,就產生了「果」,正如那個老鞋匠的故事所說。

由於生命中的許多經驗——那些「因」,是在我們的皮膚之內,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中,它和我們對事件的反應模式共同形成我們今天生命里總的「果」,所以,有些人會覺得在自己生命里到處都碰到一些和自己對立或者利用自己的人;也有一些人無論到哪裡,都能結交到一些知心朋友;而有一些人總覺得自己可憐;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不被人所愛;有些人總覺得自己的命苦。這一切的外在結果,包括人際關係、事業成敗、親子關係、夫婦情感、情侶戀愛,所有我們肉眼所見、自己生命里所看到的結果,根本原因都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佛家談到「萬法唯心造」,每一個人的心,都為自己創造出自己的世界,每一個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佛學裡談到第八意識——阿賴耶識。「阿」在梵文里指的是「心」,「賴耶」(Laya)在梵文里是「積」。喜馬拉雅山的「拉雅」(Laya)與阿賴耶的「賴耶」在梵文里是相同的。「喜馬」則是「雪」之意,所以喜馬拉雅山的意思是「積雪之山」。阿賴耶識就是心所積存的一種意識,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潛意識」或「無意識」。我們從母親的子宮裡,一直到剛才那一剎那、那一秒鐘為止,所有生命中所記錄的經驗全部都已進入我們的潛意識層面,進入我們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也就是所謂的「因」。

「凡人怕果,菩薩懼因。」大多數人都擔心在生命里會碰到一些不好的現象,碰到一些不順暢的人際關係,擔心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不好的;但是菩薩卻害怕「因」,他會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會去省悟這些發生,這些屬於自己生命的部分與外緣接觸後,為自己的生命創造出什麼樣的結果。

我想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當你正在戀愛時,所看到的世界是多麼美好,到處都是光明的,人生充滿希望,你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可愛,身邊人所做的許多原來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夠一笑置之。可是當你遇到挫敗時,同樣的人、同樣的事、同樣的物卻變得如此無法忍受!其實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只是因為你內在感覺的不同,因此所看到的將是不同的世界。「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潛意識裡從小到大所有的經驗。如果你願意,不妨讓你匆忙的人生腳步停下來,好好覺察在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為你創造出什麼樣的結果?下一章里我們將詳細地談「覺察」,因為這是生命潛能開發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沒有覺察,就不會有改變,也不會有自我的成長,更不會有潛能的開發。

生命潛能的一切研修也是根源於「覺察」。當我們迷失在人生匆忙的腳步里,迷失在外面世界的潮流中,就失去了覺察的能力;生命的腳步越匆忙,你將越沒有能力去覺察。我想假如你曾經有在高速公路開車的經驗,會發現當車速越快,視野將會變得越狹窄,時速超過一百二、一百三時,你只能看著眼前的一個定點,完全無法看見兩邊的風景;可是車速漸慢時,你會發現視野逐漸寬廣;當車子完全停下來時,眼前的一切完全浮現在視野里,你可以盡情瀏覽視野里所有的風景。所以參加自我成長、潛能開發課程,或者訓練工作坊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給自己兩三天的時間,停下來看一看在你眼前、身邊的風景到底如何?停下來看一看這些結果與你生命里的經驗、與現在、與你經驗中的自己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有一對年輕夫婦,先生的父親是比較傳統的大男人,他童年的經驗是父親每天下班回到家裡,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而他的母親,正好也是一個很傳統的女性,當父親回家後,母親會先把父親侍候好,不讓孩子們吵他。父親休息了一會兒,可能才開始注意家裡有沒有他可以幫忙的事情。而這位先生的太太卻是生長在另外一個不同的家庭環境里,她的爸爸是一個非常體貼、會照顧家裡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文包,就先幫著太太把家裡的事料理好,把孩子照料好,甚至會幫忙做晚餐,然後和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這對年輕夫婦在戀愛時,因為被對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對方的缺點,結婚之後,熱情逐漸消退,你可知道一天里,他們最容易發生爭吵的時間是在什麼時候嗎?——當然是每天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個小時。

這對夫妻彼此帶著自己生命的經驗相互結合。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對「先生」、「爸爸」各有不同的觀念、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