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疫情分析及防範-7

附一: 屍體處理原則

屍體集中處理往往基於一個錯誤的觀念:如果這些屍體沒有立即埋葬或火化,將可能導致傳染病的爆發。

在大量傷亡發生時,埋葬優於火化。

應盡一切努力確認屍體的身份。應盡所能,避免集體埋葬。

家屬應有機會(和條件)根據各自習俗舉行適宜的葬禮。

如果當前沒有墓地或火葬場,應提供其他臨時替代場所和設施。

對於處理屍體的工作人員,應確保:

* 接觸血液和屍液的通用防護措施;

* 使用手套並正確處理使用過的手套;

* 如有可能,應使用裝屍袋;

* 在處理屍體之後以及進食之前,應使用肥皂清洗雙手;

* 對運輸工具和設備進行消毒;

* 屍體處置之前無需消毒(霍亂、志賀氏細菌性痢疾以及出血熱等疾病除外);

* 所有墓地的底部應高於地下水位至少 1.5 米,並保留 0.7 米的防滲透隔離層。

附二:自然災害後預防流行性疾病工作的優先順序

1.水源安全,衛生條件,人員場所的安排

持續提供安全飲用水的保障,是大災後最重要的一項防病措施。氯化物是可以廣泛獲得,廉價易用的藥品。用它可以有效抑制水中的大多數病原菌。人員安置計畫必須能夠提供足夠的水源,保證衛生條件,以及每個人都需要有滿足國際標準最低限的空間。

2.基礎醫療護理條件

最基本的醫療護理條件對於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常見病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同樣重要的是提供進入二級和三級醫護設施的渠道。以下一些措施可以減輕傳染病的影響:

* 儘早診斷和治療腹瀉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別是在那些5歲以下的幼兒。

* 在瘧疾高發區儘早診斷和治療瘧疾,發燒24小時內,用青蒿素為主的綜合療法來治療惡性瘧疾。

* 針對主要傳染性疾病的醫護和防治措置。

* 正確的傷口清潔和護理。災後的傷口處理,應予以注射破傷風疫苗(恰當選擇有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的疫苗或者無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的疫苗)。

* 提供必要的藥品,設置一個醫療應急箱,比如提供處理腹瀉病的口服補液鹽,治療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抗菌素等。

* 傳播衛生知識,宣教重點在於:

* 好的凈手習慣

* 安全的食物準備方式

* 煮沸水或氯化處理水

* 發燒的早期診治

* 在瘧疾高發區,使用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

* 與當地疾病流行情況相適應的傳病媒介控制

3.監測/早期預警系統。

儘早發現有流行傾向的病例是保證迅速控制疫情的關鍵。監測/早期預警系統應及早建立,以發現疾病的爆發並監控當地重要的流行病。

* 監測系統是否應包括某種重點疾病,應基於對該傳染病危險性的系統評估。

* 醫療工作者應該訓練識別重點疾病,並且迅速向上級衛生部門彙報。

* 為應對疾病爆發,需要有能迅速進行化驗採樣,儲存和運輸樣本的手段,以便進一步監測研究。比如,如果認為有霍亂爆發的危險,則應該準備進行霍亂相關化驗的套件。

4.免疫

在之前沒有進行廣泛接種的地區,大規模麻疹免疫和補充維生素A非常重要。對於那些在小於15歲人群中接種覆蓋率低於90%的區域里,應該儘快進行大面積的麻疹疫苗接種。接種的優先年齡段應該在6個月到5歲,如果資源足夠的話,可上至15歲。

目前不推薦傷寒疫苗用於大面積預防傷寒病。根據當地的情況,可以把接種疫苗與其他預防手段結合,來防止傷寒在災區的爆發。

一般來說,不推薦將甲型肝炎疫苗用於防止該病在災區的爆發。

霍亂疫苗的費用、處理使用該疫苗的相關後勤工作的複雜性限制了它的廣泛使用。儘管霍亂疫苗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是有幫助的,但並不能替代足量水和好的衛生條件。相對於其他公共衛生條件的重要性,霍亂疫苗的有效性還未在災難波及地區得到評估。

5.預防瘧疾和登革熱

對瘧疾需採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這應該建立於對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廣泛評估的基礎上,主要包括寄生蟲類別和病菌攜帶源等。

災後的大水可能推遲蚊子數量的滋長,這就給我們時間來實施預防措施,比如在室內噴洒殺蟲劑,或者重新處理和安置經殺蟲劑處理過的捕蚊網,特別是在那些之前已經在使用長效殺蟲劑的地區。

在惡性瘧疾發病的地區,應該免費提供以青蒿素為主的綜合治療。而儘快發現發燒的病例對減少死亡人數也很必要。

對於登革熱,主要的預防措施應該集中於對病原攜帶源的控制。在社區里,應該重點動員民眾消除蚊子的孳生地並進行衛生教育,具體來說:

* 保證所有儲水的器皿隨時用蓋子封閉。

* 清除和破壞有可能存水的器皿或殘骸,比如瓶子,輪胎,罐子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