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附錄一:現實中更為誇張的多重人格——威廉·密里根的二十四重人格威廉·密里根可算是一個在美國史上相當著名的罪犯——他犯下了重罪,審判的結果卻是無罪釋放:僅憑這點或許還算不上「著名」。我們在意的,是陪審團裁定他無罪的理由——他是一名多重人格分裂者,在他的身體內,寄住著多達二十四個人格!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由心理醫生和催眠師們辨識出來的、威廉體內確實存在著的人格:

,威廉·密里根:本體人格,26歲的美國人,自閉而有童年陰影;,亞瑟:22歲戴眼鏡的斯文英國人,自稱「監視者」——這也表明他的能力是能夠獨立觀察其他人格(亞瑟甚至自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大部分的獨立人格」);,雷根:22歲患色盲症的南斯拉夫人,亞瑟的反面,是一個體重201磅,黑髮八字鬍的壯漢,負責保護其他人格;,亞倫:18 歲的美國人,自稱為威廉的朋友,愛好是打小鼓。亞倫是 24 個人格中唯一的右撇子和吸煙者,負責通常情況下的外界交往。

,湯姆:16歲的美國電子專家,亞倫的分裂人格,金髮,愛好是薩克斯風。

,丹尼:14歲的美國少年,一般認為他是威廉性格軟弱面的分裂:一個瘦弱的膽小鬼,對陌生的一切事物存在著恐懼。

,戴維:8 歲的美國小孩,一切人格苦難的承受體——這或許該算是威廉這個主體人格的潛意識主動構建的第一個人格。當外界環境的反應對其他人格(按照威廉自己的說法,則是「對他不利」的時候)不利時,戴維會被強制切換出來(即使他本身並不情願)。

,克里斯汀:3 歲的英國小女孩。一般認為她是威廉主體人格對現實生活美好事物認知的分裂。

,克里斯多夫:13歲的英國男孩,克里斯汀的哥哥,迷戀吹口琴。有心理分析家說克里斯多夫是一個「保護者」的形象,但顯然,這個「保護者」的能力是相當弱小的——更多的時候,克里斯多夫只是亞瑟的一個「進言者」。

,阿達娜:19 歲的阿根廷女孩,當威廉遇到家務活的時候會出來,是個熱衷詩歌的女同性戀者——當然,她的戀愛對象無人知曉。

,飛利浦:20歲的紐約青年,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街頭混混。

,凱文:20歲的紐約青年,飛利浦的分身,自稱和飛利浦一同參與過搶劫。

,華特:22 歲的澳大利亞人,性格孤僻,喜歡收集獵槍(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擁有過哪怕一柄真正的獵槍),自稱「狩獵專家」。

,艾普芳:19歲的紐約女孩,凱文的妹妹,一直暗暗計畫著對威廉的繼父展開報復,其他人格認為她的精神已經失常。

,塞繆爾斯:18 歲的猶太人,一般認為這個名字來源於 「塞繆爾」(熟悉聖經故事的朋友當然知道這個名字的來源),根據希伯萊語,「塞繆爾(Samuel)」這個名字的原意是「太陽的使徒」,而「塞繆爾斯(Samuels)」則顧名思義,是「使徒之子」的意思。此人格一般解釋為自威廉的宗教信仰(天主教)分裂而出。

,馬克:16歲的美國人。這個人格除非接到其他人格的命令,否則什麼事也不做(也該算是其中最沒有主見的人格)。

,史蒂夫:21歲的德州人,臆想症患者,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本體人格。

,雷:20歲的芬蘭移民,職業是喜劇演員。因為喜歡作弄人而被其他人格所討厭。

,傑森:患有躁狂症的13歲男孩。

,羅伯特:喜歡幻想的17歲男孩。

,蕭恩:4歲的低能兒童,聽力喪失,反應遲緩。

,馬丁:19歲的紐約男孩,認為自己過著過分節儉的生活。

,緹摩西:15歲的花店雜工,宣稱自己的老闆是個同性戀。

,Teacher:和威廉同齡,部分心理學家認為此人格是威廉本體人格的「進化」。不過,「老師」倒自稱自己是「全部人格的融合體」,他負責協調各個人格之間的關係,並傳授其他人格知識。

請不要懷疑,以上並非我隨意編造的人物檔案——這些有著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甚至不同出生地的「人」,都寄住在一個相同的身體里。

在研究威廉案件的心理學家們眼裡,這些人格是如此的具體而分明:比方亞瑟說話帶英國腔,傑森一出現就喜歡大吵大鬧,克里斯汀對一切都好奇而蕭恩則始終表情木衲?有些諷刺的是,這些「派生出的」人格之間大多相識,而本體人格「威廉」卻是直到接受心理治療的時候,才得知自己其實是人格分裂。

這點在常人看來雖然很難以相信,但卻並不是「荒謬的」——威廉的第一個分裂人格早在他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克里斯汀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照顧凱茜」(凱茜是威廉現實中的妹妹),而這時候的威廉就如同進入了深層睡眠一般,對外界的一切沒有任何的認知。

換句話說,自幼年起,威廉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就和其他人不一樣(他一直認為莫名其妙的意識喪失是「正常的」)——他常常在眨眼之間,發現時間和空間的無端改變:內向的威廉漸漸以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現象,只是大家不說明而已。

就這樣,不同的人格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到最後,「威廉」這個本體人格甚至被「亞瑟」

和「老師」所壓制(他們擔心逐漸發現真相的威廉自殺,從而威脅到其他人格的生存),被迫長時間進入了封閉狀態。

這是一個典型的現實中存在的多重人格的例子。從誘因上來看,威廉童年時曾受到過其繼父的虐待和性侵害,人格分裂或許是他的潛意識所選擇的逃避手段。只可惜這樣的逃避逐漸變成了習慣,一個又一個的人格因為「需要」而產生,最後竟吞噬掉了原有的人格。

粗看過丹尼爾·凱斯(Daniel·Keyes)的那本《比利戰爭》(《The Milligan Wars》,比利即是上面提到的威廉)之後,我被威廉的經歷深深打動了,也就由此萌生出了寫《千歲蘭》

的想法(那大概是在1996年——我是之後才看的《二十四個比利》)。捷爾特·內格爾博士,他僅僅是從別人的悲慘經歷中分裂出了「剪刀手伊凡特」這一個人格——或許作為人格分裂者的例子,他並沒有多麼「出眾」;但通過他的經歷來給這個特定人群畫一幅文學素描,他的份量卻是足夠的,甚至可以說是「超量」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兩本書,無聊的朋友們還可以去翻翻卡梅倫·維斯特(其人是心理學博士,目前與家人一道住在舊金山)的《二十四重人格》(我記得是上海譯文出版社的中文版)。雖然卡梅倫稱此書為「紀傳體」,但個人覺得實際上是「威廉」的衍生物。

另外,《第五位莎莉》(同為丹尼爾的作品)、《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希爾維雅·納薩著)以及《神奇城堡》(《The Magic Castle》,凱洛·史密斯著)都值得一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