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談吃-6

滄浪一}一厶早

在上海吃面,除了"吳越人家",上海人一定和"滄浪亭"比較。兩家人基本上賣的都是一樣的麵條,碗是"吳。大,分量則兩家

人相同,湯底亦差不了多少。

料和面分開,小盤的菜先上,叫做"澆頭"。我要了糟香燜肉、醬炒腰片、香菇麵筋和炒素菜四碟澆頭,擺在面前,配著面慢慢吃。

有些人不知道這種叫法,走了進來,拉了女侍指著我的菜:"要和他同一樣的!"

後來我看到另一個老饕,竟然可以吩咐硬面或者爛面,我還不知道有這種吃法,顯出我是大鄉里。

女侍走過來,我問她:"為什麼你不問問客人要的是哪種面?"

"你在櫃檯上買票時,就要說清楚呀!"她笑融融的,"我們還有澆頭過橋、底澆、加澆、寬湯、緊湯和加面呢。

說得那麼多,真不知怎麼一個澆法。我一向吃面喜歡湯另上,面是像撈麵一樣不加湯,認為這才能吃出麵條的原味。

"那麼你下次來,叫拌面跟湯好了。女侍教我。又學會一樣東西。

"我們的服務項目中,還有特殊需要,盡量滿足這一條,你說到,我們就做到。"她說又為我上一課。

招牌的"滄浪亭"三個字寫得很美,是錢君匈先生的手筆,聽說從前的三個字是吳湖帆先生寫的,但文化大革命時被毀掉。

如果你在上海只有吃一頓面的時間,我會推薦這一家,至少,它有一個配料架子,擺著芫荽、蔥、蒜茸和各種調味,一共有十樣,任君選擇,任吃唔嬲。它有很多分店,我去的在淮海路上。

王家沙

我們的生活習慣上,喜歡飲茶,吃點心,廣東點心當然變化無窮,北方點心在香港做得也好,像從前的。樂宮樓"里的狗不理、弄篁午岡湯和燒雞等等。

時,這家店所以能出名,全靠膾炙人口的四大名旦:蟹粉生煎、蝦㈤餛飩、豆沙酥餅和兩面黃。當今該店結合所有江南點心,種類上百種,間分店變成了一個飲食機構,合併在梅龍鎮集團中,勢力更大。入門口,樓下是不讓客人坐,一群員工拆蟹粉,製作生煎包,地方

衛生,過程乾淨,看得清清楚楚。

即刻熱騰騰蒸一籠來吃,很香,湯汁又多,皮薄如紙。外表平平無奇的白菜春卷,一咬之下裡面是濕的,鮮肉小抄手是細小的雲吞,配全色血湯吃最佳,用的是最新鮮的豬紅,蝦仁兩面黃比普通的上湯炒麵精彩得多,蘿蔔絲酥餅也很好吃。

看到有豬腰蝦仁湯麵,馬上要一碗,味道不遜杭州的"奎元館"。

甜品有五仁酥餅。八寶飯有個獨特的名字叫"不太甜",吃了的確是不太甜。

在香港的上海人老饕一定記得這家餐廳,想起來口水直流。我本來想請"梅龍鎮。過來,但它做的是大菜,不適合美食坊的風格,還是它屬下的"王家沙"好。大家有口福了,下個月就在香港開張。

福祿居

賣的是揚州菜,揚州萊有什麼好吃的呢?

先上六前菜,三冷三熱:胭脂紅妝是用心裡美蘿蔔切薄片腌漬,捲成極小卷上桌,有如名字一樣美,味道好是最主要的。紅梅含瑞是蓮子釀人紅棗中,擺成一個佛頭的形狀。梳衣蘑菇將原料切成豬腰狀,味道調得也像豬腰。新風鰻香是煙鰻魚,皮下脂肪很厚,吃鰻魚不肥是不行的。太白雞隻是一小碟,但用了整隻雞,取最精美部分,其餘棄之。金絲小排味道像無錫骨,用的是排骨最細的那幾根,名副其實為小排。

小菜已是萬分精彩,進人大菜時出名的"揚州三套鴨"登場,所謂三套鴨,是把家鴨套在野鴨之中,野鴨再套乳鴿加火腿,燉制八小時而成,其湯甘甜無比,單取乳鴿脯食之。這道菜的確有久未嘗試的意外驚喜。另一個難得是"扒燒豬頭",因為我們去的人不多,只要了半個,但也是很大的一盤,豬頭肉紅燒得那麼香噴軟熟,不容易。原來豬種也是特選的,不是每一隻豬做出來都好吃。怪不得西門慶愛吃豬頭,做得那麼出神人化的話,誰都喜歡。

"三味桂魚"是把一條桂魚分三個步驟炮製,蒸後捲起,炒片,再炸塊,拼成整條魚的形狀上桌,出奇的是每個部分都不冷掉。當然最後上炒飯,誰說揚州沒炒飯了?

八仙果

台灣入迷信的"八仙果",到底是怎麼的一個東西?

初次看外形,也被它吸引。像大人拳頭,棕色。外面用一層紅顏

色的網包著,網多數是塑膠質。一個個吊在小販攤外發售。說是"果",絕非果,天下絕對長不出那麼奇形怪狀的果實。

小販用刀子將它片開,再切成扇形的小粒,放在盤碟上讓路過的客人試食,即刻抓了幾粒放進口。

味道甜甜、鹹鹹、甘甘,沒有咸濕貨的酸清,比嘉應子和橄欖好吃。因為含有薄荷,吃後喉嚨有點冰冰涼涼的感覺。

勾起兒時吃的小小粒的咸金棗的滋味,不過八仙果這種東西,像葯,多過像零食。

"有咳嗽一吃就好!"小販大吹大擂。

身邊有個家庭主婦附和,一看就知道是串通的:"是呀!聽說還可以

醫肺癆呢。"

那時候剛剛流行唱卡拉,伴唱的女郎不知道是不是想賺回佣,拚命推銷:"吃了八仙果,歌唱起來特別好聽。"

買廠一包,看說明書上真的寫著:"歌者聖品"四個字,還有其他的四字功能:上咳化痰、生津止渴、爽聲潤喉、教師良方、旅行必備等等,如果紙張夠大,還會四字四字寫下去。

卡拉傳到內地去,八仙果也跟著登陸,在珠江三角洲的零食店,也看到這種東西。多是已經切好的,買來一試,發現是加了很多麵粉薯粉的贗品,味道單調,裡面有很多糖精,難吃到極點。

台灣貨也不是家家都好的,試來試去只有"李錦利"最佳,日前包皮大王阿積送我幾包,如逢老友。

凸二忌面王

親戚過,從香港趕回去拜祭。早上去,下午返,吃飯,也就胡亂地在附近搞掂,但覺得還滿意,尤其想起面痴友人,更得介紹。

意麵王在台北已經開了五十多年,一共有兩家,我們常去的是士林區的那間。門面開放,一個廚櫃淥面,其他數張桌子,可以坐三四十個客。

台灣人的所謂意,面,和我們的"伊面"完全不同,像雲吞面的銀絲面多過干燒的伊面。麵條細,淥得較銀絲面軟,也沒有銀絲面的彈性。吃進口,口感不錯,面中有鹼水和蛋,很香,不像白色的上海麵條那麼沒有味道。

師傅把一個小竹籠放進滾湯中,投下一團面,用另一個竹籠把麵條壓著,不讓它散開,一上一下地把兩個竹籠抽動,約一分鐘左右,面就澡熟了

空碗中放了醬油、干蔥和肉碎,把面裝進去,攪拌一下,再淥豆芽鋪面,一碗干意麵就能上桌。如果點的是湯意麵的話,再淋上味精水湯即成。麵條分量並不多,吃得過癮,至少要兩碗。我喜歡吃面,但也不叫兩碗,另一碗要了干米粉。台灣米粉幼細、有彈力,很好吃。

切盤,是將配料切片,抓一撮薑絲,淋上濃厚的"醬油膏,而成的小碟,選擇有豬心、豬肝、三層肉、魷魚、燒肉、臘腸和滷蛋。鯊魚切片是特色,香港少見,另外的"肝臟",與肝無關,是粵人叫為豬肺裙,的肉。湯則有魚丸湯,與潮州的不同,近福少%,其中有肉餡。餛飩做得小小粒地,很可。去台北找面吃,不妨試試"意麵王"。

醬油膏,3。*8",台灣才有。香港人用的醬油,最濃也是濃2到"珠油。的地步,不像台灣的,已呈"膏。狀。

所謂的"膏",也有點誇張,不過是濃度像番茄醬一樣,沒有膏藥的膏那種黏性。

醬油膏並不一味死咸,味道和一般醬油一樣,有淡的和鹹的。咸之中,也要分清與不清、香與不香,這是老饕才能辨別。

在什麼情形之下用醬油膏?最典型的是切仔面的小販檔,小玻璃櫥窗中擺著灼熟的豬肝、豬心、小肚等等,還有熏鯊魚肉。

客人要了一碟,小販便用刀切片,鋪上些薑絲,再添一匙醬油膏,就那麼上桌,醬油膏和豬內髒的滋味配搭得天衣無縫,要是用普通的醬油,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兒事了。

吃熏鯊魚肉時,除了醬油膏,還要加山葵。當然不是生磨,

用賤價山葵粉拌出來,感覺上是化學的綠色,綠得很不自然,非常恐怖的那種。

台灣人喜吃內臟,猶勝於肉,認為可以和內臟匹敵的肉,只有"肝腋",就是我們的豬肺裙子。配點薑絲和醬油膏,也是天下絕品。

街邊的切仔面,切字不是指沏,也不代表淥面,切仔,意思應該是把什麼配料都亂"切"一番,麵條屬於油麵那種,但梘水味並不濃,分湯的和的,叫一碗乾的,小販淋上醬油膏。這很像我們在面中加了蚝油。是了,醬油膏可以說是台灣人的蚝油,樣子也像。蚝油要靠蚝的鮮味醬油膏的鮮味來自豆香。一般市場上賣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