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重訪邊城〉的過程

宋以朗/文

〈重訪邊城〉是怎麼樣發掘出來的?這件事是我經手的。

首先,我要介紹自己。我的名字是宋以朗,我是宋淇〈林以亮〉和鄺文美的兒子。根據我家裡人說,我父母與張愛玲早在五○年代結交好友。當時我年紀太小,所以我沒有任何回憶。在一九六一年秋天,張愛玲先訪台灣,再到香港。在香港期間,有幾個星期,張愛玲是住在我們家裡的,我記憶中的張愛玲,是一個高高的貴雅的上海女士。一九六八年,我放洋讀書,其後定居美國東岸,從此沒再見過張愛玲。

一九九五年,張愛玲過世,我父母告訴我,張愛玲留了遺囑,將所有財產贈予他倆。當時我也沒有多想;一九九六年,我父親過世。二○○二年十二月,我母親中風。二○○三年一月,我返回香港長期照顧母親。

回香港後,我發現家裡面有一箱箱的張愛玲資料,包括書信、文稿、日常觀察、語錄、簽語、證件等等。但那些資料沒有經過整理,所以我也不大明了內容情況

二○○七年,李安的電影「色,戒」上映,我這才重新閱讀家裡的張愛玲資料,找出有關〈色,戒〉的部分,並提供給媒體發表,我也因此逐漸明了張愛玲資料的大致狀況。這期間,香港大學要求提供有關「張愛玲,〈色,戒〉與香港大學」的資料,當時我從一堆三十四頁非常混亂的資料中,才找出一頁描述香港大學校園的資料。

二○○七年十一月,母親逝世,我開始正式細心整理張愛玲的資料。當我重新閱讀那份三十四頁稿子的時候,我發現它其實是一篇完整的遊記──〈重訪邊城〉。文中作者提到坐飛機剛到台灣,有一個穿西裝的人問她:「妳是李察.尼克森太太?」我想起在張愛玲資料中看過英文版:〈You are Mrs. Richard Nixon? 〉原來那篇英文遊記是在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八日於美國雜誌《The Reporter》刊出的〈A Return To The Frontier〉。我小心比較〈A Return To The Frontier〉與〈重訪邊城〉,發現後者不是從英文版直接翻譯的,因為它新加了很多文字。

〈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在當時台灣的文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迴響,主要是因為張愛玲到台灣短期旅遊,她會見了王禎和,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等人,一般反應對〈A Return To The Frontier〉不是什佳,也許大家對「祖師奶奶」期望太高了,但僅僅一個星期的短期旅遊,不大可能啟發出什麼高知卓見,而且英文寫作也顯示不出張愛玲中文的真正功力。

母親在去年過世後,我現在是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行人,擔負著該不該讓〈重訪邊城〉出版的責任。第一個考慮的,應當是作者的意願。張愛玲的資料裡面,沒有提到過有關〈重訪邊城〉的事,所以我只能臆測:〈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在一九六三年刊出,而〈重訪邊城〉推斷是一九八二年以後才開始撰寫(因為文中引用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光華雜誌》中關於鹿港龍山寺的部分)。張愛玲也許知道了當年台灣讀者這方面對〈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的反應,耿耿於懷,以至二十年後再用中文還原原意,等於是回應當年台灣反應的一段情結。所以我是傾向出版。

第二個考慮是文學價值。 〈重訪邊城〉的原稿有些混亂,可能因為還是初稿,未經修飾,不宜出版。我不是文學專家,所以我交給皇冠編輯,因為他們跟張愛玲合作四十多年,一定清楚「祖師奶奶」的標準。基於文學價值與歷史價值,他們對出版的態度是肯定的。這些就是〈重訪邊城〉公諸於世的原因。

(※按:《皇冠》二○○八年四月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