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孩子的發展靠父母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在教育領域工作了整整40個年頭。在大學裡,我是培養學生的教授;在家裡,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從這一點上來說,我一生從事的是一份「授人以知識、教人以德行、強人以體魄」的工作。

在將懵懂無知的孩子撫育成人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的言行舉止決定了孩子們的習慣及成長。正如每一位父母所熟知的那句俗語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父親的教誨使我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我的父親是已故的前總理張澤相,我是他的第三個女兒。我的家族是當時的三大豪門之一,可謂聲名顯赫;而父親一生都致力於獨立運動。

出生於如此一個顯赫的家庭,我自然被視為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當時我像普通的女性一樣,找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家結婚,那麼我會度過一個衣食無憂、平平安安的人生。

父親一生都在為祖國的富強而奮鬥,受父親的影響,19歲那年,我懷著滿腔熱血踏上了留學美國之路。臨行前父親叮囑我說:「在美國學習,是為了將來更好地為祖國效力。」帶著這樣的囑託我離開了深深熱愛著的祖國。

早在來美國之前,我就宣布將不花家裡的一分錢,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學業。長滿繭子的雙手見證了我的諾言,靠著打工維持生活,我最終拿到了學位。

就在我向著目標一步一步邁進的時候,我遇到了我的三個孩子。我現在的丈夫曾經是我的同事,他的前妻去世後,他帶著三個孩子過著獨居的生活。可以想像一個男人帶著三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由於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三個孩子經常被託付給別人代養,因此他們非常渴望能夠擁有一個完整而又溫暖的家。

在和丈夫交往的過程中,三個孩子對我顯得非常依戀,他們需要我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懷。最終,正是因為這三個孩子,我才下定決心同丈夫結婚。

結婚後,我和丈夫、三個孩子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同時這也預示著我開始了一段嶄新的征程。由於從小失去了母親,孩子們一直過著不安定的生活,他們對突然擁有的新家很不習慣。三個孩子從小就不知道互相謙讓,經常為了一點小事而爭吵。做起事情來,注意力不集中,行為十分散漫。第二個孩子還被醫生診斷為因小時候心理受過刺激而無法集中注意力。

在無邊的困擾中,我甚至感到有些絕望,但是對父親的回憶,使我重新振奮起來。

父親從來不強迫我們做事。但是,他要求我們必須遵守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無論你的年齡多小,都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他讓我們分清了自由與自律的區別。

在艱苦的留學期間,有很多留學生因為做出越軌行為而被淘汰,而我卻堅持努力學習並最終完成了學業,這正是託了當年父親教我們的「基本原則」之福。

在那一段社會動蕩時期,父親曾留學英國,他十分熱衷於學習,但是他從不強迫他的兒女們學習,只是在看到我們不用功讀書時,才會說一句:「不學習就趕不上祖國前進的步伐。」

正是父親這種「行動靠自覺」的教誨,使我在留學期間即使喝咖啡時都坐在圖書館裡學習。

父親常說:「所謂養育子女並非照顧好他們的衣食起居那麼簡單。」如果你認為父母的作用只是讓孩子們吃飽穿暖那就完全錯了。

想起了父親的教誨,我開始努力爭取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所謂「良師益友」,就是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別人對你的信賴,成為孩子們人生的榜樣。

然而,當我真正下定決心要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時,我在孩子們面前卻表現得十分緊張。因為我現在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響到日後孩子們的所作所為,因此我做事開始謹慎起來,連吃飯這種小事都變得小心翼翼,力圖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我的行為最終獲得了回報,孩子們就是以我為榜樣成長起來的,想一想,世上還有比這更美好的事嗎?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不強迫孩子們做什麼,而是力圖成為他們的榜樣。在同孩子們一起生活的那段時間裡,我牢牢地把握住了這一原則。

在希望孩子們做什麼事之前,我總是自己先起到表率作用。我推掉了各種社交酒會,連一些正當的娛樂活動我也盡量避免參加,因為我知道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孩子們看在眼裡。

在看電視或者休息的時候,我也會特意坐在書桌前裝出學習或者寫論文的樣子。孩子們看到我的舉動,也都紛紛丟下玩具,拿起書本認真地讀起來。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習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三個孩子回憶起幼年的時光,都感覺當時對他們來說學習並不是一種任務或負擔,而是和吃飯睡覺一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很幸運,我的孩子們分別考上了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並最終步入了美國上流社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棟樑之才。但是,我從未按照什麼所謂的教育理論對他們進行過教育,也沒有找到什麼特別的教育方法。我深信,我們夫婦在生活中的表率作用才是他們茁壯成長的秘訣。

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在媽媽心中

我深信,優秀的父母會教育出優秀的子女。當有的父母問起我教育孩子的秘訣時,我總是告訴他們這樣一條不是秘訣的秘訣:「問題的原因不應該從孩子身上去找,而應當從父母自身找起。」

在父母身上出現的問題也會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父母不以身作則,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做這做那,孩子是不可能做好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父母坐在客廳里一邊不停地變換著電視頻道,一邊強迫孩子去學習,有哪個孩子會心甘情願乖乖地坐到書桌前去讀書呢?

如果想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父母首先就要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堅持自己的教育原則。在大談開發孩子創造力之前,首先要給孩子打好基礎。

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孩子需要什麼。因此,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選。然而,有些父母過於患得患失,因此反而不相信自己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其實,只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就在父母心中。

父母不應該受外界所謂正統教育理論的干擾,而應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孩子的身上,而且要努力和謹慎地確立起自己的教育方法。從所謂的理論和規則上是找不出培養孩子的本質方法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主要來自母親的本性和直覺。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將所有的理論全盤否定,而是要像我上文所說的那樣,首先相信自己的力量,然後去博採眾長。在學習別人的理論和學說時,要堅持自己正確的原則。這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一定要具備準確的判斷力,能夠分辨哪些方法適合自己的孩子、哪些方法可取、哪些方法應該摒棄。

正確的教育方法,是父母在對孩子的長期觀察和不斷理解的過程中確立起來的。與其把孩子送到培訓班,將時間花到研究理論上,不如仔細留意一下孩子的行動,觀察一下孩子在想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特長是什麼,有什麼不足……然後,通過這些觀察,總結出一個自己的教育框架,確立自己的教育方法。

我在美國和日本逗留期間,通過和孩子們的接觸,逐漸明白了一個事實: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力和創造力,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和開發,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錯誤的種子,那後果就非常嚴重了。

美國和日本的父母首先教給孩子最基本的東西

在美國新澤西州生活的時候,受許多韓國僑民的委託,我創辦了一個韓國人學校。當時,我問這些僑民為什麼背景離鄉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受苦,他們的回答驚人的一致:

「雖然我們已經過了半輩子,人生基本定型,但是孩子們正年輕,他們的未來充滿了種種可能性。這裡比起韓國來,成長條件要好得多。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們也不會到異國他鄉來受苦呀!」

但是,我卻沒體會到這個教育先進的國家的成長條件有多好。

韓國父母的思想中其實存在一些誤區。美國雖然被稱為「美」國,但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美」——盡情地享受自由,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從一個美國普通中產階層家庭的生活中,我們可以馬上看出美國人的生活現狀。在這裡,應當遵守的規則依然必須遵守,美國的傳統教育方式同我們的教育方式一樣令人感到有些古板。美國的孩子一樣要遵守時間,按時坐到書桌前學習,一樣有自己的煩惱,哪怕是交朋友這種事情父母都要過問。

有人不禁提出疑問,這不依然是傳統的教育方法嗎?沒錯,確實是這樣的,然而這卻是美國人以數十年的時間為代價,換來的最終正確答案。在擺脫了清教徒式的倫理教育後,美國人埋頭寫下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將自由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