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符合物種發展的「養生之道」

整整十二萬代的時間中,人類過著狩獵和採集的生活。接下來的整五百代,從事農業生活。從數字來看,人類有超過99.5%的時間,是狩獵和採集者,而只有少於0.5%的時間,過著農業生活。有十代的人,經歷了工業革命帶來的進步,而生活在工業化國家最年輕的一代人,則由電腦支配著他們的生活節奏。人類的基因庫是在長達十億年的進化過程中,逐漸發展形成的。然而,自從生活在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克羅馬儂人——我們歐洲人的祖先出現以來,人類的基因組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人類的基因有三萬年到四萬年的年齡了。與此相對,我們生存的環境條件,卻以驚人的速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類彷彿是被時間機器送到了一個美好的新世界。我們帶著石器時代的基因,生活在一個高科技的時代。

從人類最早的開端,直到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人類的整個生活核心就是獲取和製作食物。當然同時也有另外一些小事需要料理,例如每天要安頓好一個安全舒適的宿營地睡覺。另外,還要製造、保養衣服和武器。食物儲存告罄的時候,人類不得不把相鄰的部落當成獵物。

不管做什麼,都得用自己的雙手勞動。因此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是日常生活中的關鍵條件。我們石器時代祖先的身體狀況,必須適應這種要求,精壯、敏捷、肌肉發達。以出土骨骼化石為基礎的形體復原,證明了這一點,而且從現代仍過著狩獵和採集生活的人們身上,也可以看出來。

直到近代,飲食和運動始終是密不可分的。人們打獵、採集,以取得食物,維持生存。一方面是肌肉負荷和相對的能量和營養物質消耗,另一方面是由食物提供的營養物質和能量攝入,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這種特殊的生活和環境條件下,人類形成了特殊的新陳代謝生化機制,並透過基因形式固定下來。人類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生存了數百萬年,某些特定的基因特質,由於顯示出「維護生命」的作用,而被篩選出來進一步優化,而另一些作用不大,或多餘的,則被淘汰或「關閉」。因此,今天我們的基因程式,仍然只有在保持每天體力運動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最佳的功效。

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大深入,人類在飲食和運動方面走上了一條歧途,惹來麻煩無數。近代以來,機器逐步取代了人力,最近的幾十年,則是電腦和晶片。這發展趨勢的規模和影響,有人在英國進行了調查統計,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九○年,人類在體力勞動中消耗的能量減少了65%,而這一趨勢還在繼續。如今,大多數的工作是在電腦前完成的。在這樣的工作中,唯一需要使用肌肉的工具就是滑鼠。的確,這樣十分輕鬆舒適,是真正的進步,在這樣的體力負荷下,保證連汗都不會出,肚子裡積存脂肪。

我們來看幾個例子。假設一位年輕、依然苗條的女經理,體重嘛——就算五十八公斤吧,她的基礎能量代謝大約是一千三百三十五千卡。她的一位男同事體重七十公斤,也還算苗條,在靜處時消耗一千六百四十五千卡的能量。兩人每天都開車來上班,每天要在工作地點的走廊和辦公室之間不急不緩地走上幾趟。午休時間,他們和大多數人一樣,或在網上瀏覽,或跟同事們坐在一起聊天、抽煙——根據德國的一項新的統計,這是職員們打發午休時間的典型方式。在這樣一個平常的工作日中,他們總共需要徒步走過三百到七百公尺的距離,包括工作時和往返路途在內。

下班後,他們再去買點東西準備晚上吃。到家後,把買來的半成品,在烤箱裡烤一下就可以吃了。坐在電視機前,必須完成的肌肉運動是把遙控器拿在手裡,不時隨便按按。在一個現代化的家庭裡,消耗能量最多的運動,就是把晚餐送進口中,然後將食物消化、吸收和代謝。根據電視機和床之間的距離遠近,這個移動過程還會消耗一定的能量。在這樣的一天裡,我們的年輕女士在基礎代謝之外,要消耗大約五百千卡的熱量,男士大約消耗六百一十五千卡。他們兩人每天體力支出消耗的能量,平均是每公斤體重九千卡。

根據科學的計算,過去我們祖先為了生活——包括獲取食物和各種其他活動——平均每天消耗的能量,是每公斤體重十八到二十七千卡,即今天的兩到三倍。如果幾百萬年來一直這樣,我們有理由認為,我們的基因適應了這樣的運動量。

飲食和運動的進化發展,今天已完全被打破了。我們的基因根本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進化的角度看),適應如此巨大的變化。我們必須意識到,對於缺乏體力運動,我們的基因是沒有準備的。我們的身體沒有專門適合這種新條件的「軟體」。在新環境中,繼續用舊的基因「軟體」——這不成套的情況,導致身體的「作業系統」頻頻發生故障。身體必須運行各種輔助程式,然而代謝系統的「當機」,還是無法避免。我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後果,變得愈來愈明顯了,發病率極高的文明病逐漸蔓延。據專家的看法,至少還要再過幾千年,我們的基因程式才可能得到更新。

但對此負有責任的人,卻昏睡不醒。僱主設法省掉最後一點需要手工的操作。在城市規劃、交通及住宅建設方面,也想盡一切辦法,卸除人類最後一點勞筋動骨的負擔。所有的人都在談論新興科技、教育計劃、資訊時代和虛擬世界不可估量的前景。面對技術進步,所有的人,不管是雇員,還是僱主,都歡呼雀躍,前者不必繼續如此辛苦地勞動,後者則可以透過新的合理化措施,獲得更高的利潤。

可是,如果在這種「高生活品質」下,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帶上胰島素阻抗性,又是誰來承擔由此帶給社會的鉅額費用呢?從胰島素阻抗性到糖分代謝失調,從慢性的高胰島素血症,到脂肪代謝障礙,再發展到凝血傾向,再加上高血壓,其後果有我們最為熟悉的心肌梗塞和腦血管梗塞,還有癌症。

二○○○年五月十七日出版的《美國醫學聯合會雜誌》報導了一條壞消息:長期的高血糖,會增加罹患胰島腺癌的危險。不管是乳癌、腸癌,還是胰島眼癌,幾乎所有在發達國家常見的癌症,都和血糖過高,即和胰島素阻抗性有關。

有個事實,我們已經愈來愈清楚的認知,也就是糖分代謝失調及長期血糖偏高,即使離糖尿病的標準還很遠,也足以構成威脅健康的頭號大敵。

近來,我們還發現老年癡呆症也和高血糖有關。都是些在自然部落中聞所未聞的「文明病」,如骨質疏鬆、腎結石、痛風、近視等等,這名單還可以無休止地羅列下去。而糖分代謝的失調,總是其中的主嫌。這時,馬上有人會反駁,這是因為這些自然部落的壽命較短,他們大多活不到罹患這些病的年齡,就已死去了。我們稍後會解釋這個問題。

然而,無可爭辯的是,我們可以透過有規律的運動,來預防許多文明病。大量的長期調查研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見第十二章)。尤其是未知症候群,透過有規律的體力活動,可以預防和其相關的致病因素及其併發病。根據運動量的不同,能夠抑製糖分代謝失調,和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率,以及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

來自美國的最新研究證明,經常進行少量活動的婦女,在老年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比別人低30%,運動量大的婦女患病危險低一半。

然而事實是,一般民眾和政治家們還未意識到這一關聯的重要性。今天,我們鍛鍊,只憑自覺及自願,這被視為「精神可嘉」和「有健康意識」,而獲得褒揚。其實,從基因角度來看,鍛鍊身體根本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是非常普通的生活方式。身體透過運動,來判斷其「硬體」和「軟體」是否處於最佳運作狀態。充分享受舒適的現代化生活及其他「高品質生活」的優越性,或許在特定的情況下是好事,但我們不能過分美化它,而應該讓科學事實說話:缺乏運動不是正常的,而是病態的,會縮短我們的壽命。

我們到處聽到大家不明究竟地談論,雖然醫學不斷進步,不斷有新的技術和新的療法,還是有那麼多人罹患慢性老化的疾病。在這一點上,美國人再一次成為我們的榜樣。一九九○年,美國有九千萬人受一種或多種這樣疾病的折磨。據估計,這些病人的治療和護理費用將達到一萬億美元。醫學界的中堅力量,如何對應這場「流行病」呢?至今,他們仍然致力於改進治療的方法,但是靠這個辦法,並無法有效地降低發病率。歐洲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我們只不過沒有這麼精確地調查記錄。也就是說,過不了多久,我們的社會將無力負擔其醫療衛生體系的費用。

改變思想,勢在必行。可是有誰願意主動去鍛鍊身體呢?我們好像必須在強迫或壓力下,才會有所行動。最小的付出,最大的收益,這是我們追求最佳效益的本能,也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一種合理的目標。然而科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每天或大多數時間,進行一定量的體力活動,才有可能使其基因潛質,為了維護健康而發揮作用。

看來我們需要某種讓人無法逃避的運動,就像石器時代的人類,必須為食物奔波,而在後來的階段裡,也必須辛苦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