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二十一章 勝者得利 吳某來拜

崇禎十六年二月初二,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登州軍副將王韜獲得了新的任命,率兵九千鎮守河間府。

到這個時候,朝廷還沒有給山東任何的命令或者是承認,李孟的鎮守職責依舊是山東和兩淮,不過膠州營自顧自的籌備謀劃,在韃虜入寇的時候,內帳房和首席顧問孫傳庭在各個屯田田莊調集護庄隊和各地武裝鹽丁進濟南府,作為總預備隊使用。

這支力量將近兩萬,儘管到最後並沒有動用,卻等於是間接的做了一場演習,並且集中了將近兩個月按照正規軍的訓練。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動員起來的護庄隊和武裝鹽丁達到了膠州營新兵的水準,籌備駐守在河間府部隊的時候,正好是在這些人之中挑選合適的。

儘管大軍迴轉山東,不過在運河邊上的南皮縣泊頭鎮仍然留下了老營的兩千人,河間府守軍就是要以這兩千人作為骨幹,補充新兵七千組成。這大大的不合規矩,往小了說這是不遵王法,往大了說這直接就是謀反。

山東兵馬糧草都是老營統一調撥供給,這也是避免駐紮在的軍隊有異心的手段,山東各處都由屯田田莊,借用田莊的倉儲和運輸系統,儘管是中樞統一計畫,卻也有本地運輸的便利。

這和大明軍隊不同,除卻少數能領到餉銀的軍隊之外,大部分的官兵都是就地自籌,說白了就是生硬勒索或者動手搶掠,地方上苦不堪言,軍民的矛盾極大,而膠州營則是避免了這個弊端。

可河間府的官吏士紳們,對於不需要自家供應糧秣軍餉的局面從未感覺到高興,卻十分的抵觸,李孟回到山東之前和回到山東之後,一直是有人過來表示,想要給李大人的軍隊盡一份心力。

駐紮在泊頭鎮的兩個營,現在他們收到的勞軍物資已經足夠他們使用半年,可還是源源不斷的送過來,那兩個營的官兵都是戲稱自己是守倉庫的。

除卻官員和豪紳們的示好,在河間府駐軍所在的周圍,一直是有大批的平民百姓聚集,那場大勝之後,打掃戰場讓許多過來的平民百姓得到了便宜,這些平日里躲避官兵如同躲避匪盜的平民百姓這才知道這世上原來也有不騷擾百姓的好兵。

而且這些山東來的兵馬徵集民夫丁壯做活,都是實打實的付錢,這樣的年景有個貼補家用的活計可是難找。何況膠州營剛剛殺敗了韃子,北直隸這一帶的百姓們在幾年前可是經歷過韃子大軍經過場面,大明官兵逃散,官員逃散,百姓也跟著逃散,韃子那真是無敵了,可卻被這山東的兵馬戰而勝之,這山東兵馬豈不是更加的無敵,再說大家都是看過膠州營內士兵的精神風貌。

河間府的青壯們看見這風貌,聽說膠州營的士兵可以拿足糧足餉,並且作為軍屬,賦稅上有所減免,更有種種經濟、身份上的優惠,各個都是動了心思,儘管是好男不當兵,可若是這軍隊足夠的好,自然有良民來投。

眼下這個局面頗為的有趣,儘管山東不需要人員和物資,可高風亮節的北直隸河間府人民依舊是熱情的送了過來,不要他們心中還惶恐異常。

不過在這之中,也有個不和諧的小插曲,兵器間天津火器匠造衙門的工監來到了濟南,去往鎮東將軍幕府討要人丁。

明軍重火器,火器質量和威力都是很爛另當別論,每年產量當真是不少,製造中心有三個,一是廣東,澳門和南洋有大批的西洋火器和相關的工匠,輸入還是鑄造都相對簡單些,另一個是南直隸,這邊算是南中國的中心,自然會有預備,最大的一個就是天津這裡的火器匠造衙門。

在北方,與流民作戰和與韃虜作戰,還有九邊重地的對蒙古的防禦作戰,這是大明軍事活動最重要的部分,火器的供給,除卻各地自有的火器匠坊之外,就是天津這邊的匠造火器營了。

在營中服役的都是所謂匠戶,差不多等同於娼妓和屠戶的賤籍,世代傳承不能脫身從良的,這些匠戶除卻京師中製造精巧器物的還算是用心,其他地方的待遇和奴隸一般,官員和工監又是大量的貪墨,這工作效率和責任心上自然是不值得一提。

火器質量極差,產量極差,這就是天津火器製造的全部狀況,滿清大軍南來,攻破天津三衛之後,直接是把這些製造火器的匠人全部抓住,讓他們跟隨軍隊前行,就算是累贅也要帶在身邊,儘管能用得上的地方也就是修理下朝鮮火銃兵的火銃,可這些匠人帶到關外之後,肯定會有大用。

韃虜的兵馬在河間府被全殲之後,這些匠人卻沒有被允許回家,對於缺乏熟練工匠的膠州營來說,這些匠人也是有大用處的。

當年蒙元肆虐天下,縱橫東西的時候,不管是東西方的城池,攻破之後大多是屠城,唯一能倖免的就是美貌女子和各種工匠,可見是了不得的財富。

這也是膠州營打完這場戰鬥取得的戰爭紅利之一,並且是最立竿見影的好處,這些工匠們本以為被官軍救下來,可能會被發回天津重新做活,工匠們根本沒有什麼欣喜的,在韃虜的營中,居然能吃飽飯,這可比在天津那邊半奴隸的身份強太多了,所以韃虜兵馬被全殲,很多工匠並不高興。

不過這些匠人們的情緒馬上就高昂起來,膠州營的中高級軍官們對技術是極為重視的,大家也都知道來在萊蕪和濟寧的兵器製造局人力緊張到什麼地步,北上搜索殘敵的四個營發現了這些大明的匠人之後,真是如獲至寶,馬上是快馬通報本部。

鎮東將軍李孟當即是拍板定奪,這些工匠一個也不能放回去,全部帶回山東來,派去接受工匠的則是軍需官。

去了之後不說什麼虛話,先是殺豬宰羊白麵餅子壓驚,然後就是每人先發五兩銀子的開拔費,再就是記錄下來每名工匠還在天津的親屬家人,並且承諾,由山東負責把他們接過來安頓。

這種種待遇,可是比韃虜的飽飯要強出太多了,工匠們自然願意,而且膠州營還承諾,儘管工匠在山東的官辦兵器製造局效力,可也是計件工資,絕不會盤剝欺凌。

天津的火器匠坊效率和質量都極為的低下,很大原因就是這些工匠們沒有絲毫的勞動熱情,挨打挨罵生產出來的東西,自己一點報酬也沒有,怎麼能提得起精神。

山東作出的承諾可以說正是搔到癢處,這一來,工匠們的表現可以用爭先恐後來形容了,唯恐膠州營不讓他們去山東。

回返濟南後,孫和斗、郭棟和丁旭本來打算在濟南城好好過年,他們也是忙碌不停,借這個大勝又是春節的機會,狂歡放鬆一下。

可聽說天津匠戶營的工匠全被帶到了山東,三個人都是大喜過望,這年也不用過了,都是去忙著接納安置這些工匠。

這些世代傳承下來的技術工人們,有沒有勞動熱情是一回事,他們卻比那些農民和士兵們更適合進入製造業,膠州營兵器製造局缺乏的就是這種有技術,有經驗,並且有大規模生產經歷的勞力。

儘管和後世的工業化不能相比,但膠州營兵器製造局的工人、工匠們也是和農民完全不同的一類人,在製造兵器和各項器械的生產中,他們從散漫的農民和平民,被培養成有紀律有協作意識的工人。

兵器製造局出來的人,往往對膠州營各項的戰鬥指令和戰鬥技術,兵器的操作理解的很快,並且理解的很深入,更加註重團隊協作,是最優秀的兵源。

所以最受膠州營各級軍官喜歡的新兵,就是在兵器製造局出來的年輕人,這些人可以迅速的成為部隊中的骨幹。

不過兵器製造局因為不能和軍隊還有農業爭奪勞動力,工匠工人的數目一直是很少,不光是把待遇調整的很高,也輕易不願意放年輕人出去參軍,儘管兵器製造局的年輕人們去參軍的熱情極高。

另一個能出類似兵源的地方是萊蕪的鐵礦和兗州府的煤礦,這兩處的礦工也是特別受軍隊歡迎的,可這兩處的出產,直接就是兵器製造局的原料來源,兵器製造局和靈山商行的聯合管理,同樣要保證生產,要保證工人的數量,也是不能放人。

各個方面對兵器製造局的人力爭奪的如此激烈,儘管兵器製造局嚴格控制,可以這有限的人力來滿足膠州營巨大的需求,還是捉襟見肘,窘迫異常,連一些技術革新之類的事情都沒有機會做。

這次的四千多名熟練匠人,可真是雪中送炭,一下子把膠州營的製造能力提升了一個檔次,怎麼不讓兵器製造局這三人欣喜若狂。

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兵器製造局這三名頭目在這邊清點接收的時候,負責天津火器製造的工監則是愁雲慘淡。

韃虜打過來的之前,小門小戶的平民百姓和那些半奴隸狀態的匠戶們不能跑,但這些達官貴人們跑得一個比一個快,這名工監就是如此,早早的跑到了通州城內去躲避,可韃虜大軍被殲滅,這名工監回到天津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沒辦法開工了。

先不說那四千多被擄掠走的匠人,天津倒是還剩些學徒之類的年輕人,這些人不在檔案冊之中,韃虜們也不知道,所以逃過一劫。

用這些年輕的學徒倒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