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零四章 秘抒胸臆 士人從賊

李自成離開四川,穿過湖廣鄖陽一帶,直入河南。儘管左良玉不屑的稱其為小股的流寇,但進入河南之後,在河南早已經起兵多時的各股勢力紛紛的前來投靠。

闖軍和河南素有淵源,當日間在河南活動的時候,也有許多的舊部因為各種原因留了下來,「老噹噹、一條龍、小袁營、老袁營、一斗谷」這些名字聽起來有些可笑的流民大隊,或多或少都有陝西部眾的參與。

李自成號稱闖王,是各路流民亂兵的盟主,在流民之中的聲望極高,這次進入河南,本來各自為政,互相敵視的流民各隊,都是紛紛的前來投靠。

本來不到千人的部眾,進入河南之後,不過一月時間,已經變成了十幾萬的部眾,行將覆滅的闖營,突變成了巨獸。

十幾萬的部眾突然出現在豫西,河南上下都是驚慌失措,看來崇禎十三年的臘月肯定是過不安穩了。

河南巡撫李仙風拚命的朝著京師派出信使,求援求救,同時仍在四川督師的楊嗣昌發去急信,請求調回河南兵馬,回河南境內抵抗賊兵。

李仙風上次就看到了山東兵馬的實力,這次事情如此的緊急,也顧不得什麼官場的客套,直接在奏摺請求調山東兵馬入河南救援。

在四川督師圍剿張獻忠和羅汝才部的楊嗣昌,終於感覺到了窘迫,張、羅手下的兵馬漸漸的恢複了元氣,從前是被官兵追著打,現在已經敢和官兵擺開架勢野戰了,並且是勝多負少。

京師朝廷現在有些驚慌,但還對楊嗣昌率領的五省兵馬有些希望,希望等待楊嗣昌剿滅張、羅部隊之後,就可以回師河南,對付勢大的李自成。

不知道是否預示著什麼,曾經在總理五省,負責招撫的熊文燦十一月在京師被斬首棄市,這麼高品的官員動輒被治死罪,在大明好像不是什麼稀罕事。

自從確定陳六和張江常駐在兩淮一帶之後,南京兵部就是焦頭爛額,揚州府和駐紮在江北的南直隸兵馬,整天的上公文訴苦,說是淮南軍,經常是在揚州府內巡遊,這分明不是他們的轄區。

而且大軍妄行,百姓商人多有驚擾,本地兵馬阻攔,膠州營淮南軍分毫不讓不說,還惡言相向,甚至有動手的架勢。

南直隸兵馬太平這麼多年,自己是什麼材料也是心中自知,那裡敢和對方這種虎狼真翻臉,往往只能是退避。

部隊要想過的好,也要看他駐防的地盤和對當地的保護威懾能力,眼下這地盤被來自山東的兵馬一點點擠壓,打又不敢打,只能是一步步的退,當地的商人士紳,黎民百姓漸漸的也看出些不對,看出來到底是誰主事。

南直隸本地的兵馬自然不甘心,可這調山東兵馬常駐在南直隸的又是南京兵部和地方官員以及朝廷統一的意見,所謂打碎了牙咽在自己肚子里,就這景象,結果陳述淮南軍罪狀的文書雪片一般,南京城的處理方式,也只能是捏著鼻子把這個發到淮南軍之中,讓他們注意點。

陳六可不理會這些文書,連搔癢都不算的動作,他只記得李孟的吩咐,限度是不和南直隸的兵馬火併,只要沒有動手,你就盡量的向南。

如果人快要餓死,誰還在乎鹹淡,在周揚和寧乾貴整理呈上的文書之中,李孟發現,即便是在兩淮鹽業上插了一腳,並且有鹽商們送上的保護費,可收入增長並沒有預期的那種跳躍。

因為現在各地變亂的區域加大了,鹽業銷售的區域跟著變小,鹽的銷售當然也是受到影響。

不過稍有補充的是,私港的船隻屬於膠州營的船隻,增加到四十多艘,這海貿的生意在亂世之中可是唯一愈發興旺發達的買賣。

現在膠州營興辦屯田田莊的好處就體現出來,最起碼糧食供給不愁,而且地方上的治安也因為這糧食供應的存在穩定許多,但屯田田莊的發展漸漸的停滯下來,不管是人手還是田地的增長都變的極為緩慢。

原因很簡單,山東的土地已經是集中到越來越少的人手裡,再兼并下去,就是這些大戶之間的互相吞併了。

而且那些支撐下來的平民百姓,中小地主,發現災荒並不是不能挺過去,最起碼旱情並不是那麼嚴重,山東在兗州和登州都是鬧了蝗災,可就是被控制在一縣或者兩縣之內,並沒有蔓延開來。

在屯田田莊組織的興修水利,和其他各項興農的措施,運用這麼多人力做的這些事,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也改善了整個山東的環境,天下大災是不假,可山東在某種程度上改善許多了。

屯田聚民養民、田莊出糧出兵,這套體系差不多成了膠州營的宗旨,陳六和張江駐守兩淮,也有靈山商行的掌柜過去大肆的採購田地,招募當地的流民耕種,還有那幾座為了招撫河南流民建立的田莊。

這套體系,在淮安府也是頗據規模,若是有人疑問,膠州營的這些商人都是振振有詞,我們是來兩淮一帶置辦產業,說的理直氣壯。

崇禎十三年的臘月初二,李孟在校閱完了從南直隸過來的兩營之後,又是去往孫傳庭所在的那個宅院。

這個地方,隔三差五的就要過來溜達一次,勸說招攬,李孟心想當年劉玄德請諸葛亮也不過是三顧茅廬,孫傳庭住進這宅院之後,李孟來了也有十幾次。

那孫傳庭的態度卻也是奇怪,除卻前兩次不理不睬之外,後面這些次也是簡單的聊幾句,詢問下膠州營的軍政、民政和經濟之事,這些事情都讓孫傳庭頗為的好奇,想不明白李孟一個販鹽軍戶出身的軍將,會有這麼多思路來做這些。

人在自己的控制下,主動權就是握在自己手中,李孟也不心急,在劉福來的指點下,雖然是把人軟禁在院子里,除卻李孟自己和其他親衛外不能接觸,但邸報、塘報、膠州營系統內的各種情報,除卻那些絕密的,其餘都是一股腦的送到孫傳庭的房中去。

還有周揚、寧乾貴每日里處理政務的留底文案文檔,也都是一發的送過去,孫傳庭卻也沒有做什麼姿態。

送到他那裡,孫傳庭差不多儘可能的都是詳細閱讀一遍,不過除卻詢問李孟之外,也不提出什麼意見,倒像是在看那些解悶的小說詩詞。

李孟過去的時候,偶爾也和他談談近日膠州營做了什麼,孫傳庭聽的倒也是非常仔細,但評價的方式讓李孟很是氣悶,比如說經常是淡淡的笑。

這次李孟過來,孫傳庭的書房差不多都要被紙張文牘淹沒,孫傳庭看著一本用線釘起來的冊子,鬍鬚好久沒有整理,很是潦草。

「孫先生若是覺得吃穿用度有什麼不足,儘管和門外的衛兵言語一聲。」

李孟坐在對面的椅子上,沒話找話的說道,孫傳庭眼睛看著文檔,頭也不抬,沉聲的回答說道:

「有勞李總兵費心,此處比詔獄強的很,老夫呆的很舒服。」

最近對李孟來說卻沒有什麼值得談的,一句招呼過後,屋子裡面就是很尷尬的安靜,李孟也覺得頗為彆扭,心想要不然就站起來直接說:先生,可願幫我,只恨現代和這時代沒有多看三國,要不然把「三顧茅廬」的段子拿來用在這裡,可真很合適。

「近日看李總兵的屯田之法,的確是妙法,不過更妙的是,把山東田土民眾變為你李總兵一人之物,真是好用心啊!」

對孫傳庭的尖刻,李孟只是笑著回答道:

「這等高絕的手段,是出自周同知之手,李某擅長的是軍事,這民政經濟確實不擅長。」

孫傳庭雖然還是看著眼前的文卷,不過卻在凝神細聽,聽李孟說完,嘆了口氣,把文卷丟在桌子上,緩緩的說道:

「這手段倒也算不上什麼高絕,老夫在西安府的時候也辦過,只是老夫一走,那田地就成了秦王的產業。」

當年陝西武備鬆弛,軍需空虛,孫傳庭到陝西做巡撫之後,在西安府一帶屯田,差不多兩年的功夫,積攢了十幾萬兩銀子,兩萬兵馬,還有足夠的軍糧,這是孫傳庭的得意經歷,不過和李孟在山東的手段一比,委實是相形見拙。

「當日老夫還是陝西的巡撫,可即便是在西安府周圍屯田,也是牽制多多,西安周圍田地都是陝西最肥沃處,不是藩王田莊就是貴官家業,動一動,立刻是吵嚷到朝廷那邊,看你這文卷,李總兵辦屯田的時候,還不過是個參將,如何就能做這樣的大事。」

李孟聽著孫傳庭的感慨,等到對方詢問,心中忍不住高興,心想這畢竟是對方對膠州營系統的肯定和誇讚,回答也要慎重,也許勸說對方這就是良好的開端,可想了半天卻找不到合適的詞語,索性是開口說道篇:

「實際這事倒也不如孫先生想的這麼難,那些田地有些是送來,有些是買來,聚攏成片,然後招募流民就是。」

孫傳庭聽到他說的話,似笑非笑的說道:

「李總兵說的倒是直白,真是如此簡單嗎?」

李孟嘿嘿的笑了下來,有些話還是說開了好,也不知道眼前這位前巡撫,前總督有沒有那種文人的所謂「風骨氣節」或者說「精神潔癖」,不如把膠州營的所作所為稍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