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修身、齊家、治國 第二十節

隨著工作日程的推進,春耕工作一步一步有條不紊的展開,由於需要安置的流民基數過於可怕,這個龐大的工作量顯然壓迫得漢軍政府喘不過氣來,起先草草結構的行政框架在這場工作衝擊之中簡直有點搖搖不支,可以說為了搞好這場工程,李光地幾乎派出了他所有的屬員,不論衙役、師爺或者其他吏員,以致於有一段時間他在北京成了光桿司令。

這個時候一個很特別的機構出人意料的登上了歷史舞台。在大漢政府累得快散架的時候,「大漢商稅律令修訂委員會」粉墨登場,顯而易見,這個組織有點象是林風大帥與不法商販勾結的明證,在數千年來以「農桑為本」的中國顯得尤為醒目,若放在平時它的誕生一定會受到士林的強烈譴責,不過在這個危機的時刻大部分人都暫時壓下了學術大義,因為它在這場春耕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林風大帥的授意之下,晉徽商會總頭目、許淡陽先生號召全體商會同仁發起了一場「救濟民生」的慈善運動,不過這個活動用林風的眼光來看,有點象是後來的「農業合作社」或者「互助組」什麼的,不過這裡面當然還是區別很大,綜合其措施大概是這麼一個樣子,首先是晉商票號搬出銀子,朝徽商雜貨商人們購買了大量洋芋和金薯種子,然後又朝漢軍政府購買了幾萬頭挽馬、騾子之類,最後把這批物資以低息貸款的模式發放給流民,約定其在若干年內分期付款——因為漢軍政府對流民採取宗族族長負責制的管理方式,所以晉商商人在進行此項投資的時候是分別與各個姓氏的族長們簽訂的合同,而當這批物資落實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之中後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形:除了種籽之外,這些農具和牲畜當然也就成了一個宗族的公共財產,由若干戶農民共用一套耕種設備,而等農作物獲得收穫之後,又由宗族內的老人家負責向各門各戶籌措償還。

在這個生產流程之中,林風的大漢政府可以說基本上插不進手去——實際上無論是農戶或者是商人,都絕對不希望那些官僚們朝這裡面伸手,因為只要是稍有商業眼光的人,都能在這個買賣中看到金子,而林風大帥當然也順天應民的響應了這個要求,頒下嚴令不準官府干涉商人與農戶之間的合同,不過有一條例外:此間林大帥嚴格規定,此項貸款的利息不得超過百分之十五,若有違反,輕微者由商會聯合制裁趕出商界,重則以「叛逆罪」滿門抄斬。

當然這個金融止息的政策讓很多商人不滿,實際上這些商人當初就準備按照老習慣來操辦這件事情——在千年來的傳統中,高利貸商人和官府衙門聯合起來盤剝農民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過林風大帥好像不打算接這個茬,總之態度是強硬得出奇,以致於商人們賄賂了不少漢軍官員也未能如願,後來這件事情在社會上引起了一點八卦新聞,不過最後卻很可怕的轉向到林風大帥的私生活方面——這些商人在漢軍重臣那裡撞牆之後,又耗費了許多銀子來賄賂元帥府的管家、親兵甚至僕役老媽子,希望他們能給大帥吹吹風,體貼一下「民間疾苦」,結果可想而知,這些人當然沒什麼機會和林帥商討國家大事,所以基本上這筆錢算是丟進水裡了,於是這些商人悲憤之下紛紛指責大帥不娶老婆小妾的壞習慣,在他們看來,如果大帥有了那麼一兩個紅顏知己能吹枕頭風,那麼這件事情也還應該大有商量的餘地。

因為林大帥態度過於強硬的關係,這場十七世紀的金融或期貨買賣在折騰得沸沸揚揚之後漸漸落下帷幕,晉商雖然在中國商場上影響很大,但在這件事情上卻也沒有能夠翻過盤來,這裡面當然有許多原因,除了出身晉商卻堅決執行林風政策的商會會長許淡陽利用其自身的資歷威望施加影響之外,未獲得其他商人的支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漢軍的工商業政策可謂是空前絕後的美好燦爛,商人和工場主沒有理由為這件本來就不大地道的事情跟大帥作對,所以愈見絕望的晉商最後也只得收場了事,因為不管怎麼說,對於商人來說,生意總是還得做下去,縱然利息低了點但只要有賺頭,那就值得干。

漢軍領地的工商業發展勢頭猛烈得出奇,閱覽過商會許淡陽和李光地的報告之後,林風真的有點難以置信。因為在他自己看來,自己對於工商這塊確實沒投入太多的精力,而所頒布的那些政策跟他所理解的「發展經濟」簡直擦不上邊,迄今為止,漢軍政府從來沒有搞什麼「招商引資」之類買賣,如果說保護工商的話,那就只是把自己的政府行為好好規範了一下,絕對禁止官僚行政體系對工商業使邪勁,此外也就是命令各地的衙役、駐軍發布「護商令」,命令漢軍集團的所有武裝力量,對在漢軍政府註冊過的商人提供安全保證。

而且林風自己除了扶植了一個軍火鋼鐵企業之外,也並未搞什麼「五年計畫、星火任務」之類嚎頭——這正是林風時常洋洋自得的一個優點,來到這個時代這麼久,事業上也稱得上是風生水起,到如今也算是一個領袖了,但他倒也沒有因此自我膨脹——這點幾乎是所有領袖的一個通病,所謂一個人不能太成功了,如果太成功那就一定會太自信,太自信那就免不了會一通亂搞,歷史上因為這點而毀卻一世英名的老大太多了,比如什麼農業學大寨或者蹦蹦跳跳前進之類就是明證。在林風看來,搞生產、做生意乃至於發展經濟,那都是一種非常之專業的活動,很顯然,他自己確實缺乏這方面的才能,那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放開手讓這些專業人士去干呢?

其實這個理論倒也不是林風獨創,雖然當年功課不咋樣,但一些大趨勢倒也還記得,實際上在林風印象之中,在這個資本萌芽的當口正是自由經濟大行其道的時期,所以說自己的這個漢軍政府只要不撈過界,任由這幫工商業主折騰就行了,政府在這個時代最主要的角色就是充當打手,比如某地欺壓漢軍的商人或者拒絕開放市場之類,如果這類現象很嚴重林風當然就得拖上大炮碾過去。

當然除了這些寬鬆的政策環境,漢軍近期的政府採購計畫在本地的工商業發展注射了一記強心針,這段時間漢軍總參謀部的青年參謀在軍隊中上下走訪,參考了軍中老兵宿將的意見,另外再按照林風大帥和指示,制定出了一套新的裝備方案。在這套新的軍備計畫中,漢軍士兵和軍官的裝備得到了質的提高,除了武器裝備之外,其他的許多輜重或者生活用品也得到了大大改觀,比如根據新的規定,一名漢軍士兵除了武器之外,還得配發軍服、軍鞋、武裝帶、綁腿、蘆葦席、火藥囊、飲水葫蘆等等,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此外此次整編之中漢軍正式成了軍醫編製,為此又大量採購了行軍散、金瘡葯以及其他治療疫病的藥物。

以前這類活動對於商人來說都算不上一種「買賣」,因為在這戰亂的年月。朝廷基本上是以「搶劫」的方式來完成,而且對於這種強盜行為不予配合還得被戴上「叛黨」的名號殺頭,但在漢軍政府這個新的經濟框架下,這些行為都必須遵循正常的商業途徑來完成,當然起初開始採購的時候漢軍的官員們也打算按老辦法干,不過這個陰謀火速被「大漢商稅律令修訂委員會」捅了上去,企圖肇事的幾個官員當即被最高領導以最快的速度幹掉,於是這個事情在漢軍政府的官場中發揮了警示作用,這些官員們不得不捏著鼻子和商人們對等的坐下來談判。

這個政策最後的直接效果就是直隸一地的各種手工工場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而這個繁榮的景象簡直令老人家嘖嘖稱奇,而且總是令林風想起當年的深圳神話,因為這個時候直隸一代也到處流傳著某種「發財現象」,甚至還流傳到了林風耳中,印象中比較深刻的就是某個保定人的故事,這個人本來是白洋淀放鴨子兼打魚的窮措大,後來因為漢軍大批採購蘆葦席和軍用的輜重簍子,這個人牽頭組織鄉黨搞編織業,在這個冬天賺了個飽,最後成為身家達兩千兩白銀的巨富。

雖然林風大帥如此縱然商賈,但漢軍那的幾個傳統的儒家重臣,比如李光地、陳夢雷湯斌等卻紛紛轉過臉去假裝沒看見,這個現象倒也不是偶然,因為現在漢軍政府上上下下每個人都知道大帥與這些商人的「秘密交易」。

眾所周知,漢軍勢力膨脹得非常厲害,無論軍隊或者政府行政機構都在一天一天的擴充,但財政狀況卻一直非常糟糕,入不敷出赤字現象非常嚴重,這個問題就目前來看根本無法解決。一個是因為還未到收穫的季節,眼下也不能收取農賦,而新的工商政策卻稅率不高,所以這段時間李光地可謂是難為到家了,除了瘋狂的朝農民身上伸手他一時間還真的想不出什麼招來,然而即算如此,所取得的稅收也非常有限,可以說漢軍現在還一直在吃康熙的老本。

這個時候無所不能的林大帥當然又出了奇招。

在這個漫長的冬季內,一頭扎在天津港口的施琅和楊海生面對著面的比賽,極為瘋狂的朝造船工匠們使勁——雖然兩個人都知道這是大帥的陰謀,而且這種簡陋的激將法也更本瞞不住人,但兩個人卻誰也不願讓步,這個原因倒也簡單:若是讓對面的那個「玩意兒」當了自己的上司,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