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辛亥風雨 第一百八十二章 影響所及(一)

上海,滬軍都督府。臨時中央議會,緊急會議上。

李想捲起的這場風潮期間,匯聚滬上的當道諸公,更是把這譚混水攪得沸沸揚揚。因為李想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宣言,在湖北鬧得天翻地覆,一直吵吵鬧鬧的「舉定南京為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確定中央權威,選舉臨時大元帥,行駛大總統職權,組織臨時政府。」又提上議程。

為辦事方便,黃興、程德全、湯壽潛都暫時住進陳其美的滬軍都督,開始組織臨時政府,協助處置軍務,提調駐防軍隊,探詢各方面動靜……各部官員白日抱著一疊疊文案在門前挨號回報事宜,黑夜取走批閱過的文書,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自上海光復後就開始醞釀臨時政府的組織問題,由於各派勢力爭權奪位,鬧得不可開交。直至南京光復以前,建立不起一個統一領導的中央機構。溯自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而起義各省的情況非常複雜。有的是新軍和革命派起義,驅逐清朝官吏取得政權而獨立的,如陝西、湖南;有的是新軍和舊軍經過戰鬥,新軍勝利而取得政權的,如雲南、浙江等省;有的是清朝官吏看到革命勢力起來,清朝快要滅亡而自動宣布獨立的,如福建;有的是清朝官吏本來不想獨立,經人勸說勉強改變名義的,如江蘇;還有清朝官吏舉行假獨立暗中仍和北京政府勾搭的,如山東。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雖然是這次革命的政治綱領,而同盟會在各省的領導力量,並沒有掌握到充分的實力。許多獨立省份的軍政大權,都落在軍閥官僚和立憲派手裡。黃興等同盟會人物為了打開僵局,就不能不容納這些不同主張不同系統的軍閥官僚,和昨天擁護君主今天贊成共和的立憲黨人來成立一個混合政府。

武漢倡義甫一月,而湘、秦、晉、滇、贛、黔、浙、蘇、桂、皖、粵、閩各省先後響應,宗旨雖同,機關互異,當事者以對內對外之不可不亟謀統一也,乃往返電商,籌議組織。先由鄂軍黎都督通電各省,請派員到鄂會議。浙軍湯都督湯壽潛、蘇軍程都督程德全亦致電滬軍陳都督陳其美,略謂美國革命,苦戰八年,卒收最後之成功者,賴十州會議總機關有統一進行維持秩序之力。其第一次第二次會議,均僅以襄助各州議會為宗旨,至第三次會議,始能確定國會,長治久安。吾國急宜仿照美國第一次方法,於上海設立臨時會議機關,磋商對內對外善要方法。附提議大綱三條:一、公認外交代表;一、對於軍事進行之聯絡方法;一、對於清皇室之處置。而滬軍陳都督,復以民軍倡義伊始,百凡待舉,無總機關以代表全國,外人疑慮,交涉為難,因電致各省,公舉代表赴滬開會,議建臨時政府。於是各省都督皆先後選舉代表,克日首途。其未光復各省,則由咨議局公舉。十月初旬,代表之行抵上海者凡十省;其贛、粵、桂三省,則以鄂省先有請派之議,徑至武昌。

黎元洪在陳其美在滬上發電組織臨時政府之前,乃據情照會各領事,並聲明:「凡民軍舉義之先,所有滿清政府與各國締結之商約,及所有借款之債權,均有效力。至武昌義旗既舉之後,無論滿清政府向何國所借之債及所結之條約,則概不承認。」同時黎都督復通電各省,略謂:「大局粗定,非組織臨時政府,內政、外交均無主體,極為可危。前電請舉員會議,一時未能全到,擬變通辦法,先由各省電舉各部政務長,擇其得多數票者聘請來鄂。以政府成立,照會各國領事,轉稟各國公使,請各本國承認,庶國基可以粗定。並擬將臨時政府暫分為內務、外交、教育、財政、交通、軍政、司法七部。」

各省得電後,關於誰為臨時政府之地即鬧開了鍋。但是,此獨立十三省,均贊成組織臨時政府統馭全國之說不用質疑。雖然滬上有十省代表,漢上只得三省代表,然當時黃興在漢任兩湖聯軍總司令,武昌有味首義支地,上海集團也只能暫時妥協。

即由十省代表在上海會議,先推武昌為中央軍政府;並提議武昌既為中央軍政府,各代表即應前赴武昌,惟滬上仍留一通信機關,以便接洽機要。當代表團未全體到鄂之先,各省軍政府以代表到鄂尚需日時,外交應付不容稍緩,乃先後電致鄂垣,凡民軍佔領各省,公推黎都督為民國中央政府代表,而以鄂省為暫時民國中央政府,凡與各國交涉,有關民國全體大局者,均由黎都督代表一切。同時有已到鄂省之各省代表,亦以是為言。

除外交一席亟須設立,由各省致電公推伍君廷芳為總長,溫君宗堯為次長,即行任事外,其餘各部,因代表議會將次成立,暫不實行。各省代表既由滬議決前赴武昌,即於(宣統三年)十月初十日,在武昌正式會議,全體贊成於臨時政府未成立以前,推舉鄂軍都督黎元洪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

惟時漢陽於初七日失守,鄂省軍務正在吃緊;而民軍旋於十二日攻取南京,情形不同,則臨時政府地點,不得不稍事變易。

於是浙江湯都督湯壽潛、江蘇程都督程德全、滬軍陳都督陳其美,復與駐滬各省代表籌商,將臨時政府改設南京;投票公舉黃君興為假定大元帥,黎君元洪為副元帥,庶援鄂及北伐兩軍號令有所統一。並電在鄂代表齊赴南京,舉行正式典禮。

是日適得在鄂代表電稱:「十省代表公決臨時政府設於南京,定組織大綱二十一條,七日內各代表須會於南京,有十省以上代表到會,即行選舉大總統;復公決未舉總統以前,仍認鄂都督為中央軍政府,並仍推伍、溫二君為外交總副長。」

「由是南京為臨時政府地點,滬、鄂兩處會議固已同歸一致矣。」黃興長長透了一口氣,笑道,「黎督還是識大體。」

剛剛從武昌回來的同盟會要人譚人鳳冷笑道:「黎元洪在武昌已經無話語權,自從李想發起『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宣言,湖北民心士氣即為他所掌控,主持武昌軍政府的是一個叫馮小戥的年輕人,他是李想鐵杆跟班。說識大體的人,還是李想。」

程德全驚訝地問道:「馮小戥是何許人物?」

武昌竟然發生這樣的變化,投機取巧的立憲會人物也都大吃一驚。

譚人鳳帶著幾分欽佩幾分無奈道:「李想的人都神秘著,也都年輕的過分,一腔革命熱血令老夫羨慕。馮小戥處理內政的能力也是令老父佩服,他的那些班底能力無可挑剔,真不知道他怎麼尋找到這些人才的。」

「一將功成萬骨枯,」程德全嘆了口氣,弦外有音地道,「恐共和雖成,而士女空閭巷,肝腦塗原野,兵連禍結,薄海騷然,其武裝解決之膚功,又烏能若是其和平而迅厲哉。」

話語之間,全是反對李想「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宣言。

大家正沉浸在一種肅瑾的心情中,聽得此言不禁愕然。

湯壽潛緊隨其後的大言道:「南北相持,同胞慘殺,大局岌岌可危。又以和議或興或輟,迄未就緒,而舉朝闒茸,咸以革命二字相詬病,卒無有犧牲一身,剖陳大義,為國分憂者。鬩牆既久,外侮乘之,勢不至釀成豆剖瓜分之禍不止。」

如今其他各省都督如程德全、湯壽潛、譚延闓、庄蘊寬、陸榮廷、孫道仁等那一個不是清朝的大官僚地方大紳士,在他們思想深處,當然感到與其擁護那些素不相識的革命黨人,不如擁護袁世凱尚覺氣味相投,也是南方和議的主力軍。李想要將革命進行到底,他們自然竭盡全力的反對。

正是此時,張騫拿著袁世凱一疊電報紙進來,眾人傳閱。

「袁宮保總算識大體。」程德全不禁舒了長長一口氣,臉上浮出了一絲血色,笑道:「能不動兵戈平安共和,這不能不說是國家之福、社稷之幸!」

袁世凱多次致電張謇,表示自已誠心誠意「和平了結」。這些電報全是袁世凱發來的。

在國內的君主立憲派大都投機革命,並取得各省政府要職,如湖北湯化龍,湖南譚延,浙江湯壽潛,四川蒲殿俊,江蘇張謇,等等。他們之間仍保持一定的聯繫,政治上幾乎都擁護袁世凱,隱然成為同盟會革命黨人以外的一大政治勢力,而清末狀元公,清末第一實業家張謇則是這一派別的代言人。

率領三千民軍北伐來到滬上的姚雨平,他也是北伐堅定支持者,此時義憤不已,大吼道:「袁世凱是一個巨奸大憝,把建立民國的大任寄托在他的身上是靠不住的,趁此全國人心傾向革命的時候,把革命進行到底,一定可以取得最後勝利。」

聽到此處,藍天蔚也不禁動容,旋又強硬道:「北軍勢單力薄,調遣難周。我軍朝氣方新,萬不可墮其延宕之術。敝軍政分府現今整隊北伐,一面廓清淮甸,以固我長江門戶,然後與各民軍合力北伐。務請我最崇拜、最親愛諸公,持以決心,奮揚神武,毋使九仞之功止於一簣,是為至禱。」

藍天蔚字秀豪,湖北黃陂人。早年以湖北武備學生資送日本留學,入士官學校。1903年,25歲,與鈕永建、秦毓鎏等在東京發起組織「拒俄義勇隊」,被推為隊長,後改為「軍國民教育會」。回國後在湖北新軍任統帶官兼湖北將弁高等師範學堂教員。不久赴日本考察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