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六十四章 試探(五)

「胡說!你既然說要出兵,那我問你,你可知關寧、宣大兵的情形?你可知為了剿賊,調動了全國多少兵馬?建洲女真的情形你又知道多少?大言炎炎,滿嘴胡說!」

劉宗周在地下碰一下頭,以示尊重皇帝的訓斥,又不溫不火,回答皇帝的問話道:「那流賊雖雲有數十萬人,不過大半是那些巨盜裹挾的百姓,因災害之年沒有賑濟,官府又加催邊餉,故而奮起而反。只要皇上善加撫慰,誅除首惡,那些流賊都是皇上赤子,又有什麼可懼的呢?建洲女真經寧南候張偉的重創,瀋陽一帶幾成白地,人口損失近半,儲存的金銀等物幾乎蕩然無存,雖說逆賊還有遼陽、廣寧等大城,還有十幾萬精兵,又從京師附近掠走不少財物,但到底是不能盡數彌補損失。那皇太極情急之下,雖是征服朝鮮,但是他損失太大,不是又三征朝鮮,專門前去搶掠今冬的糧食。他雖稱帝,卻連汗宮都無法修繕,仍只是暫居原本的遼陽經略衙門之內,所謂稱帝,不過只是換了個名稱罷了。現在大明的臣子聽到建洲蠻夷竟然敢擅稱尊號,都懷著忠義報國的急切心情,指望皇上能乾綱獨斷,出兵平亂。宣大、關寧都是勁旅,只要皇上選派能臣統領,以宣大、關寧兵為主導,統引全國兵馬,必能剋期恢複遼、沈,以慰列祖列宗之靈。」

崇禎不料他對各方局勢如此清楚明白,以聽他說的頭頭是道,頗有道理。他自繼位以來勵精圖治,每日除上理政之外再無其它樂事可言,這遼東一事是自神宗萬曆以來懸在明朝皇帝心頭的大患,他力圖中興,又怎對敉平邊患沒有興趣?當下息了喝退劉宗周的心思,專心聽他講完。待聽到劉宗周言道後金被張偉偷襲後實力大減,又因稱帝激起明朝漢人的憤恨,軍心民氣可用,調集大兵必能獲勝的說法,崇禎心中雖是不敢相信,卻也不免有些心動。

因原兵部尚書孫承宗出為經略,前去撲滅農民起義的烽火,崇禎已新立梁廷棟為本兵,因目視他道:「本兵以為劉宗周的話怎樣?」

那梁廷棟自上任以來,除了遼東方面尚且安穩,其餘各處已是烽火片片,適才聽了劉宗周的話已是令他極為不滿,只在心裡怨道:「啟東先生只顧自已建言,卻不知道邊地的事多麼難弄。那克餉、役軍、虛伍、佔馬諸弊早就弄的軍隊戰力極為低下,京營不說,十幾萬京營士兵無一能戰者。這倒也罷了,便是地方上的兵馬,又有幾個能打的?難道征伐後金,只靠十萬不到的宣大和關寧兵就成了?書生見識!」

因見崇禎頗為意動,正在著急,見皇帝詢問意見,忙出列答道:「皇上,打仗動兵的事非比尋常小事。臣以為,在流賊消息未定之前,不宜再興戰事。那建洲蠻夷雖是稱帝,坊間也不過只以為是笑談,與陛下聖德無礙。」

遲疑一下,見皇帝並未有暴怒模樣,忙又道:「劉宗周所言張偉襲遼一事,固然屬實,不過八旗主力精兵實力未損,敵方不但尚有十幾萬精銳八旗,還可以背倚堅城,那遼陽、廣寧一地,都是當年咱們大明備邊的大城,別說野戰,便是攻城,咱們又該當如何?」

他正在侃侃而談,極言後金不可征,那劉宗周憤道:「梁大人,軍心民氣可用!我就不信,那八旗經此重創,難道還能如同當日一樣的團結善戰?便是那皇太極仍是堅強不可屈,難道他手下諸人就是鐵板一塊么?死了那些旗人,難免有現在的旗兵家屬在內。難道八旗兵就不是人?兵凶戰危,原本就不能說必勝,不過打也不敢打,那還怎麼收復遼東失地,怎麼告慰祖先?」

他是當世理學大儒,門下弟子無數,一舉一動對當朝清議皆是有極大的影響,現下以大義壓來,說的話到也有理,梁廷棟雖是委屈,亦不得不小心答道:「那女真人最是堅毅不過,劉大人有所不知,他們行軍打仗,常常有十天八天不下馬,出門打獵,只帶些幾斤炒麵就能堅持七八日,因從小便是如此。再加上連年征戰,哪一家一戶沒有戰死或是受傷的?此番遼東雖是死了十餘万旗人百姓,到底只是傷了筋骨。以女真人的強悍,再加上皇太極甚得人望,此番又以稱帝來鼓舞人心,若只是論戰,咱們殊無把握。唯今之計,還是以守為主。待皇上中興大明,重整軍伍,那時候大軍出關,自然是王師到處,蠻夷盡皆伏誅。」

他的話在情在理,都是老成謀國之言,雖則崇禎心中頗是遺憾,卻也知道梁廷棟的話甚是有理,於是點頭嘉納,又向劉宗周喝道:「我知你頗有威望,此番言官們鬧個不休,總之還是要落在你頭上。你速速下去,之前的奏章朕皆是留中不發,若還有人以遼事煩擾,朕必不姑貸!」

見劉宗周還要抗辯,立時喝道:「將他帶出宮外,押回府中,令其在府中思過。」

皇帝既然下令,侍候在旁的衛士自然不容劉宗周再說,推推攘攘著將劉宗周送出宮外,押往其府中不提。

劉宗周滿心想著能勸說皇帝征伐遼東,卻不料一片赤誠之心不被皇帝接納,心中當真是失望之極,他其實亦知想一戰定遼甚難,只是覺得這十幾年來明朝以堂堂天朝上國的身份,對著小小的後金卻是屢戰屢敗,現下只能防著關寧一線,當真是被動挨打之極。現下趁著張偉襲遼的機會,以高昂的士氣主動邀擊士氣低落的八旗兵,劉宗周雖然只是理學大儒,卻也覺得這委實是難尋的機會。只可惜朝中諸臣皆是被女真人嚇破了膽,除了一些直言敢諫的言官,竟然無人力陳此事,致使皇帝白白放走了大好機會,想來真是可嗟可嘆。

回得府中,他立時將自已關到書房,也不顧夫人勸說,立時命人研墨,寫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奏章,直言皇帝之過,那奏摺上寫道:「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嚴,布令太繁,進退天下士太輕。諸臣畏罪飾非,不肯盡職業。故有人而無人之用,有餉而無餉之用,有將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殺賊。流賊本朝廷赤子,撫之有道,則還為民。遼東極邊,建洲勢力漸熾,陛下宜息平賊之兵,敉滅建洲夷部……」

寫罷封章,便令人送將出去,由內閣轉呈皇帝。他直言皇帝之過到也不是第一次,崇禎雖覺其迂,到也知道他是當世大儒,雖然總是空談多於實幹,然後正好用其才,使其為言官,故而從不曾為難於他。是以此番雖然又是指著皇帝的鼻子大罵一通,他倒也並不害怕。況且以他的秉性,便是皇帝為難,亦一定會照實直說。

「父親,高先生和黃先生在外院等候,請您的示下,是請入內堂正廳,還是帶到書房來?」

他的兒子此時只是弱冠年紀,因劉宗周治家教子有方,年紀雖小,卻是行止有禮,鬱郁然有書生氣了。劉宗周對他歡喜的很,令他平日便在書房伺候,若是有客來拜,則大半交給兒子處理。只是這高攀龍與黃尊素二人,卻是劉宗周當年在東林書院的知交好友,兩人一直在南方未嘗入仕,此番一同來拜卻是少有的事。劉宗周一聽之下大喜,忙吩咐道:「快,請你的兩位世叔伯到書房來。」

他又驚又喜,不知道這兩位好友為何遠道而來,又是憊夜來訪,想來必有大事。當下坐定不安,他身是朝廷大員,卻一向以書生自詡,高黃二人是東林大儒,劉宗周不但與之交好,無論是學問人品,亦是對二人佩服的緊。當下搓了搓了手,終覺得枯等難奈,於是打開房門,親自迎將出去。

步出書房之後,他遠遠看到兩位好友連袂而來,原本打算再行幾步的他卻停住腳步,矜持的站於房門台階之上,卻聽到黃尊素遠遠向他笑道:「啟東兄,怎敢勞你大駕出迎,深夜來訪,原是我們失禮了。」

兩人加快腳步,行到劉宗周身前,齊齊一揖行禮,劉宗周還了一禮,向兩人笑道:「快不要弄這些客套俗禮,我輩讀書人可千萬不要沾染了世俗氣息,且隨我進來,咱們清茶當酒,好好的聊上一夜!」

三人相視一笑,便先後進了房內落座,劉宗周吩咐了下人送上茶水,三人都是文心周納慎言慎行文士,雖然交宜深厚,又是許久不見,卻只是揖讓一番,便仍都是一副沉穩模樣。

劉宗周因問道:「兩位前陣子不是在南京授課講學,怎地突然來京師,莫非有什麼為難之事么?」

高攀龍放下手中蓋碗,嘆道:「兄長有所不知,現下南京情勢不穩,一日數驚。我與黃兄商議,還是趁著道路未阻,早些來京師尋兄長。一則許久未見,甚是想念;二來南方情形混亂,還是暫離一下,以避流賊的好。」

劉宗周驚問道:「流賊不是許久沒有消息了么?孫本兵經略大軍,已將他們自南直隸趕到四川,又被四川的土司秦良玉打敗,賊兵出川而去,據說是逃竄湖北,怎地又危脅南京了?」

黃尊素嘆道:「兄長有所不知,那流賊虛晃一槍,由湖北避開了官軍堵截,直接攻入了鳳陽,焚毀皇陵之後,又將兵鋒直指南京。南京城內駐兵原本就不多,南直隸的駐軍又多半被調去江北,我們逃出城時,南京城內人心惶惶,唯恐旦夕城破,官紳之家,大半都逃向江北去了。」

劉宗周的臉色瞬間變的慘白,站起身來,按住黃尊素的肩膀,沉聲問道:「鳳陽皇陵被毀?」

因見眼前高黃二人雖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