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探索生老病死的深淵

第二節探索生老病死的深淵

已為醫學所證實的"永葆青春"

——老化和頭腦的活性化

戰後我國的平均年齡,在短時間內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從昭和五十年①後半期起,真正保持了世界最長壽國的地位。

①昭和五十年——1975年。

這一事實本身,雖然可慶可賀,但與此同時,對隨著社會的高齡化而引起的,諸多結構性的變化也不容忽視。這必將成為今後的一大課題。其中之一就是"健康、醫療問題"。

正如"WHO(世界保健組織)"的憲章所竭力提倡的,要建立這樣一個,即不只是在肉體方面,還要在精神方面、社會方面,如何使人獲得健康的長壽的社會。誠然,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考慮:在醫學領域中,正大力開展的"老人醫學"的研究和醫療制度的完善等事項,但我總以為作為它的前提,有必要對可稱為"生存價值的哲學"、"老年哲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加以整理、推廣。

最近報上連續發表這樣一種見解——"在人腦的重要功能中,有人儘管年齡逐日增長,但由於其積極的生活態度而變得日益活躍。"我感到:在動輒便消極地理解"老年"這個概念的今天,這種見解,應引起社會的極大注意。

在《朝日新聞》(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上,曾引用《紐約時報》的科學專刊,介紹了以下的事例。從對二十一歲到八十三歲的男性頭腦的斷層攝影發現:按新陳代謝的測定值計算,健康老人的頭腦,與年輕人一樣富有活力。另據丹麥大學霍恩教授說:那種被稱作影響判斷事物和洞察力的"結晶型知能"的功能,與壯年、青年相比,有時在老人身上發揮得更為充分。

老人醫學權威賽依博士也曾指出:"一部分人的精神功能,在六十多歲時開始衰退,多數人是在八十多歲前明顯衰退。但參加社會活動的老人們,有時不僅精神功能不見衰退,反而有所增強。"據說,那些與外界隔絕,閉門不出的老人,確實變得日益衰老。

即便從我國進行的有關年齡增長的,發達心理學的最近研究成果看,"智能性功能"等不一定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據說,還發現這樣的情況——其間雖也有變化,然而,毋寧說是屬於增強方面的變化。而且,還證實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間的差別"更加擴大。雖說這項研究剛剛起步,而那些被稱為"長老"、"泰斗"的年長者在此關鍵時刻,以重金作出如此高明的決策,不是沒有道理的。

眾所周知,任何人也逃避不了生理上的老化現象。醫學上認為:人身體的成長,於二十五歲前後達到頂點;至於人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則過了四、五十歲後,便明顯地開始衰退。但事實證明,那些精力充沛的、開創性地不斷參加社會活動的人的頭腦,要比自身的年齡年輕得多。

由此可以看出,"永葆青春"一詞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它將放出新的光芒。

確實,經濟的保障和環境的改善,是進入真正老齡化社會所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但與這些環境方面的問題相比,更為重要的還是自身的社會存在感。再沒有比失去社會存在感,更使人寂寞、空虛的了。從下述的事實也可瞭然,即在曾被看作理想的北歐型的福利社會裡,也出現了:如老人自殺人數的增加、勞動積極性的低下和意志消沉等諸多社會問題。因而,重要的是——高齡老人們,如何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滿懷熱情地從事於力所能及的工作。我覺得,這並非僅僅為了延長壽命,而且是創造富有生活意義和充滿生命力的人生。

可以說,"老年",是人生的完成,是人生向更高境界升華的一種表現吧。雖說其中有著所謂各自不同的人生途徑,但不容置疑地在他們的心中,蘊藏著努力為社會做出某種貢獻的熱情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意願。

我以前曾有機會,與許多著名人士進行過令人難忘的交談。其中不少是高齡老人,但幾乎所有人都是懷有青年人般的熱情,毫無遺憾地為事業奮鬥終身的強者。歐洲最著名的美術家,也是法國優秀的哲學家魯耐·由依庫,也是我的摯友之一。在我們之間,有著以深切的理解和尊敬所結成的友誼。他已年逾八旬,仍精力充沛地工作著。我不禁為他那富有朝氣的,真誠的人生而感動。

應該說,對於滿懷工作熱情和具有強烈的進取心的人來講,"老年",應是"圓熟"的別名吧。

那些積累了無數人生經驗和充滿朝氣的人,即程度不同地受到人們信賴和尊敬的人,按照自我意願完成了為人們所崇敬的一生。也許那些為開創使日後青年能充分發揮才智的"後輩之路"的人;滿懷創造熱情的人,將比年輕人更具有"青春之心"。這種"青春之心",將永遠不斷地創造那光輝的人生。

人生的價值於五十歲後才真正閃光生輝。因而,即便已是年邁高齡,也需有一種"永葆青春"的氣概,以連續的"建設"和"創造"的業績,去譜寫自己真正的一生。

醫務人員應具備的條件

——耆婆等名醫的品性

確實,以西方近代科學為基礎的現代醫學,對人類的幸福和繁榮作出巨大的貢獻,如:因抗生物質的發現、公共衛生觀的確立等使許多傳染病得以防治;外科,隨著輸血技術的發展,甚至可以進行心臟和人腦的手術。這些成績應予以大書特書。

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認這種醫學發展的本身,也提出若干新的問題。美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諾馬·卡慈恩,儘管患有膠原病和嚴重的心臟病,但憑藉其信念和意志,奇蹟般地終於從死亡的邊緣得以生還。這位著名的記者,意味深長地說了以下的話:

"我們對微生物的戰鬥,雖大體取得勝利,但在為獲得精神上的安寧而進行的戰鬥中,卻不斷地遭到失敗。"(《人的選擇》,松田銑譯,角川書店版)

他還對今天的醫學教育應有的現狀,提出意見,說:需要培養"品性完美的人;不僅對於人的疾病,而且還要關心人本身的人;不僅能發現疾病的徵兆,而且還能理解病人實際痛苦的人;不開那種失去人情味的處方的人……。"

在診斷和治療人體疾病方面,確實取得驚人的成績,但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指出:對那為病痛折磨的人的生命深處的問題;涉及病人家屬和社會應持有的態度等問題,總未予以足夠的重視。這就是為什麼醫療的現狀被列為一大課題的理由。

美國的路耐·底福斯博士是一位在細菌學上,留下許多業績的著名學者。我曾在東京與他進行過交談。他是一個人格高尚的人,雖現已作古,但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

在底福斯和瑪亞·柏英慈共著的《談健康和疾病》一書中說:"(慢性的——引用者)疾病的比例,正大幅度地增大,隨著長壽者的增多更是有增無減。因此不由地聯想到,無論家庭,或醫院,或療養院里,那些康復無望的老人,肯定會日益增多。這是由於——即便能勉強地延長病人的生命,也不能使其恢複健康的緣故吧。"(《國際·時代·生活》,杉靖三郎日本語版監修)

這席話,一針見血地揭示了醫學的本質。確實,年輕人的死亡人數,雖在減少,但正如人們稱現代為"半健康人時代"似的,因某種疾病而感到苦惱的人,卻日益增多。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疾病的狀況也在發生變化。

據說,許多現代人動輒便失去身心的平衡。疾病的種類劇增,已多得幾乎無法統計。由於現代社會日益複雜,儘管出現多種新的疾病,人們也不以為然。

在人們看到疾病多樣化的情況時,不禁感到:佛法對疾病的見解給予莫大的啟示。佛法上說,病的數目,為"四百四病",或"八萬四千"。"四百四病",乃"身病"之數;"八萬四千",系指"心病"。所謂"八萬四千",與其說是數值,毋寧說言其數量之大吧。

順便說明一下,在《大智度論》等佛典中寫道:"貪慾之病二萬一千","瞋恚之病二萬一千","愚痴之病二萬一千","持有(上述——譯者)三毒的病二萬一千",總計為"八萬四千"。

在日蓮大聖人的《治病大小權實違目》一書中,進一步予以說明:"人有二病,一為身病。所謂地大百一、水大百一、火大百一,風大百一,以上為四百四病也。""二為心病。所謂三毒乃至八萬四千之病也。此病二天、三仙、六師等也難治,何況神農、黃帝等之方葯可及乎。又,心病因其輕重、深淺而種類繁多。"

在佛法上,將這"地大"、"水大"、"火大"和"風大"等歸為"四大"。若就我等身體而言,可將其理解為:"地大",指骨和肌肉、牙齒、頭髮、指甲、皮膚等;"水大",指血液和體液;"火大",指維持生命的體溫和消化作用;"風大",指呼吸和新陳代謝的作用。

佛法上說:以此"四大"概括地解釋人身體上的"病",即身上的"四大",一旦產生不協調便得疾病。

關於身體上的病,大聖人也曾教誨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