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3章 沒能力做皇帝,就換人來做!

「史郎中,請。」

張准看著一臉疲憊的史可法,不動聲色的說道。

「都督大人,下官冒昧前來,失禮了。」

史可法語調有些晦澀的行禮說道。

看得出,史可法的心情,比較沉重,顯得非常壓抑的樣子。他的騎術其實不怎麼好,慢慢的走路,是沒有問題的。然而,為了儘快的見到張准,他騎馬從浮山城出發,只用了兩天的時間,就來到了棲霞。這樣的速度,對於專業的軍人來說,問題不大。對於史可法這樣的文官來說,就有點難度了。

史可法的心情,是無法不沉重。韃子要是真的發起第三次入寇,明國的北部,肯定又是一片的烽煙。對於他這樣還存有良知,的的確確是憂國憂民的官員來說,韃子的入寇,絕對是滅頂之災。史可法痛恨陝西的亂軍,痛恨張準的得寸進尺,但是更加痛恨韃子的燒殺搶掠。

僅僅是從一個有良心的官員的角度出發,他就不能讓北國的百姓,再次遭受韃子的荼毒。前兩次韃子的肆虐,已經將北國的很多地方,都變成了一片廢墟。大量的人口和財產損失,對明國的國力,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眼下的北國長城一線,已經沒有人居住了。他曾經去過保安州一帶,發現那裡只有殘垣斷壁,滿天的灰塵,卻是看不到絲毫的人影。

更不要說,韃子的入寇,可能給朝廷造成極大的聲望損失了。堂堂天朝上國,居然被韃子欺負到了這樣的地步,實在是令人無語。韃子的前兩次入寇,都給朝廷的聲望,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大家對朝廷的信心,是越來越不足,越來越失望了。朝廷的威嚴,即使不能說是蕩然無存,也已經所乘無幾了。皇帝和內閣發出的政令,真正能執行到底的,天知道有多少。

整個大明國,要說誰能夠強有力的抗擊韃子,恐怕只有張准統帥的虎賁軍了。這是史可法唯一的希望所在。史可法對於張準的反賊身份,非常的頭痛,非常的厭惡,卻也不得不承認,虎賁軍是他見過的最強的軍隊。虎賁軍強在哪裡?送到京師的三千九百九十九顆韃子的首級,足夠證明一切。

張准淡然自若的笑了笑,意味深長的說道:「不敢。史郎中是代表朝廷來興師問罪的,代表的是朝廷的顏面,代表的是天家的威嚴,怎麼說得上冒昧呢?請坐下來說話。」

史可法對張準的說話,唯有苦笑。

代替朝廷來興師問罪?真是有興師,真的有問罪嗎?如果朝廷真的要興師問罪,出動的應該是軍隊,而不是我單槍匹馬的跑來。從朝廷的角度出發,史可法覺得將張准千刀萬剮,都是完全不為過的。只可惜,朝廷沒有這個能力。讓自己來向張准興師問罪,本身就是軟弱的表現。

事已至此,無法改變,史可法也只好收拾心情,無奈的說道:「都督大人說笑了,韃子既然可能發起第三次入寇,我們一眾臣民,都應該摒除隔閡,一致對外才是。縱使以前有些誤會,也應該一口氣抹掉才是。」

張准含笑說道:「誠如史郎中所言,的確如此。」

聽到張準的口氣鬆動,史可法才稍稍的鬆了一口氣。他最擔心的就是,張准一口回絕。朝廷和張準的關係,明面上是一家,實際上雙方都很清楚,矛盾根本沒有調和的可能。韃子的入寇,對張準的影響,暫時還看不到。就算張准完全袖手旁觀,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均田令》對朝廷各位官員,還有豪強地主的傷害,甚至在陝西亂軍之上。只要張准一天不改變均田令,朝廷就一天不敢放鬆對他的戒備。張準會放棄均田令嗎?看起來根本沒有可能。如果放棄了均田令,虎賁軍恐怕也要解散了。

史可法義正詞嚴的說道:「這次韃子南叩,聲勢浩蕩,還請都督大人看在皇上和黎民百姓的份上,全力出擊,消滅韃子,以解救天下。皇上和各位臣工,一定感激不盡。」

張準點點頭,輕描淡寫的說道:「只要史郎中配合,將大部分的百姓,都救出來,我想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史可法內心裡又有些不舒服。他事事都提到皇上,就是希望張准記得,在這個世界上,還有皇帝的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張准做人不要太囂張。你就算霸佔了兩個府的土地,也不過是個小丑罷了。和皇帝比起來,你什麼都不是!偏偏張准卻是事事都不提皇上,好像遺忘了這個人存在。

偏偏史可法明明白白知道張准看不起朝廷,看不起皇上,卻也是無可奈何。他一個文官,手無抓雞之力,身邊只有一百多個隨從,總不能翻臉和張准動手吧。史郎中的確年輕,的確容易衝動,但也不會做這麼沒腦子的事情。他的隨從,連兵器都沒有呢!無奈之下,史可法只好晦澀的說道:「不知道都督大人準備如何抗擊韃子?」

張准意味深長的說道:「史郎中,我們打開天窗說亮話,有什麼都直說,你看如何?」

史可法急忙說道:「求之不得也。」

張準點點頭,目光熠熠的落在史可法的臉上,凜然說道:「你覺得,一旦韃子南叩,朝廷會怎麼應對?」

史可法沉吟片刻,緩緩的說道:「邊關戒嚴,調集兵力上京勤王。」

張准輕輕的點點頭,然後又慢慢的說道:「從哪裡調?調多少人?需要多長的時間?需要籌備多少的糧餉?」

史可法頓時有些遲疑,為難的說道:「這個……」

他只是戶部的人,對於軍務,不是很了解。朝廷要從哪裡調集軍隊,又要調集多少人,他還真的不太清楚。至於需要多少的時間,又需要多少的糧餉,他同樣沒有計算過。這些都是兵部的職權範圍,他是戶部的人,和這一攤是完全不挨邊的。

忽然發現張準的嘴角,有一絲絲的冷笑,史可法就知道形勢有些不妙。這個入京勤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只怕未必能順利的進行。如果弄巧成拙,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的後果。

韃子第一次入寇的時候,入京勤王的軍隊,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最終導致山西巡撫耿如杞、山西總兵張鴻功被殺。這一直都是朝廷的一塊心病。因為此事以後,各地官員對入京勤王的積極性大減,甚至是陽奉陰違。他們總是尋找各種各樣的辦法拖延行動,甚至根本是用假情報來敷衍朝廷。

想想也覺得無奈。別人興沖沖的跑來勤王,卻連飯都沒有得吃,士兵不得不自己找東西吃。這本來是兵部的責任,最後卻怪在了勤王軍隊的頭上。最積極勤王的兩個大員,對朝廷最忠心耿耿的兩個大員,最後竟然含冤被殺。有這樣的先例在,地方大員誰還願意積極的入京勤王?活得不耐煩了不是?

耿如杞、張鴻功被殺的惡果,在韃子第二次入寇的時候,表現得淋漓盡致。勤王詔書發出了,各地都表示會積極的派遣軍隊,上京勤王。當時兵部樂觀的估計,從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隸、湖廣、四川等地,可以調集三十萬的軍隊到來京師。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一兵一卒都沒有到達京師。

各地大員的報告都非常一致,要麼是橋樑被毀,無法通行;要麼是道路不通,需要繞路;要麼是糧餉不足,需要繼續籌措;要麼是軍中爆發瘟疫,需要處理……林林總總,只要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些全部都是借口。但是,朝廷也拿這些地方大員沒辦法。所謂法不責眾,你總不能將所有的地方大員,都全部裁撤了吧?若非韃子並沒有強攻京師的計畫,只怕京師是要有危險的。

根據張準的情報,韃子的第三次入寇,兵力比前兩次都要雄厚很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人入京勤王,三大營能否守住京師,還真的是未知數啊!就算韃子強攻不下京師,圍困京師幾個月,恐怕京師也夠嗆的。

京師裡面,可是有至少六七十萬人,光是每天消耗的糧食,就是天文數字。戶部掌管錢糧,史可法對京師的糧食儲備,是最清楚不過的了。即使實行最嚴格的糧食控制,恐怕也無法支撐三個月。換言之,三個月以後,即使韃子不攻城,京師自己也潰滅了。

沉吟片刻,史可法緩緩的說道:「還請都督大人賜教。」

張準點點頭,漫不經意的說道:「我是隨意的說說,史郎中聽過就算。」

史可法自然不會聽過就算,下意識的端正身體,凝神細聽。

張准當即毫不客氣的指點起來。

韃子一旦南叩,朝廷當然想調集兵力入京勤王。說真的,京師的三大營,未必能夠保住京師,如果韃子真的是窮凶極惡的話。皇帝和內閣,大概也不敢只依靠三大營鎮守京師。韃子第一次入寇,第二次入寇,朝廷都調兵入京勤王,相信第三次也不會例外。

問題是,朝廷從哪裡調兵?又能調到多少兵?

目前,朝廷的主要軍隊,分成兩大坨。一坨在遼東,正面抗擊韃子,誰也不敢動。一坨,在中原地區,同樣不敢動。朝廷唯一能夠調集的,只有山西、山東、河南、南直隸的軍隊。其中,河南自身糜爛一片,根本沒有什麼軍隊可調。南直隸的軍隊需要保護江南,保護明帝國的財源,同樣不可能調的太多。因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