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7章 擴軍!

「一千六百五十萬斤!」

「八萬七千三百多石!」

「平均畝產在一石七以上!」

王銘宇特彆強調這三個數字。

「多了,還是少了?」

張准緩緩的問道。

「當然是多了!以前,浮山所的糧食產量,最高的時候才不足四萬石!今年的收成,足足是它的兩倍!以前平均畝產最高不到一石三!我們足足提高了四斗!」

王銘宇興奮的回答。

「不錯!」

「要再接再厲,將播種面積和畝產量都提上去!」

「明年的種植面積,希望增加到二十萬畝左右。」

「明年的平均畝產量,要爭取突破兩石。」

張准滿意的點點頭,隨即又對大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這些田地,都是佃戶耕種的,大部分的收穫,都要交給各級軍官,自己提留的甚至不能保證溫飽,大家的積極性當然不會高。再說,以前又沒有這麼多的水列設施,根本無法保證水稻生長發育需要的水源。水稻沒有水,產量能上得去才怪。在自己投下去了大量的資金以後,有這樣的成績,並不奇怪。

在這些數據裡面,最關鍵的,乃是畝產量的提升。田地的開墾,相對輕易。畝產量的提升,就要涉及到種子、肥料、耕種技術等一系列的問題,相對而言,難度就要大一些。但是,正是因為難度大,才要集中力量,突破難關,爭取進步。

平均畝產量一石七,才三百多斤,張准當然不是很滿意。後世的水稻,動輒就是畝產上千斤的,有的地方,甚至接近兩千斤。這個距離,實在是太遠了。即使扣除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因素不說,將平均的畝產量,提升到五百斤左右,還是可行的。每畝地提升一百五十斤,幾十萬畝,幾百萬畝,甚至是幾千萬畝的田地,計算到一起,數量絕對是驚人的。

對於普通的農戶來說,致力提升畝產量,對他們也有極大的好處。畢竟,納糧的額度是固定的,每畝地四十斤干稻穀。按照畝產量三百三十斤計算,扣掉繳稅的四十斤,還有二百九十斤左右。五畝地就是一千四百五十斤。足夠三個人一年的糧食了。但是,如果畝產量繼續提高的話,甚至可能夠四個人的口糧。畝產量越高,可以用來賣錢的糧食就越多,這是最淺顯的道理。

至於張准這裡,收入也不錯。每畝地收取四十斤的賦稅,五萬畝地,總共是兩百萬斤。現在需要消耗公糧的人不多,主要是虎賁軍的將士。大約兩千人左右。平均下來,每人有一千多斤。事實上,每個人只要七百斤就足夠了。剩餘的相當一部分,都可以用來做其他的事情。

相對於農戶手中的大量存糧,張准收取的賦稅,的確不多,不過,王銘宇、劉航等人心裡已經很高興了。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啊!如果說京城的朝廷是大朝廷,那麼,浮山城裡面,就是小朝廷。無論哪一個朝廷,最怕的都是沒錢沒糧。沒錢沒糧,誰願意跟你干啊?要是那個大朝廷手裡有錢有糧的話,陝西根本不會有民亂,張准等人也不需要起來造反啊!

隨著糧食壓力的減少,張准手中的銀子,也可以用來做更多的事情。買糧的價格是越來越貴了,如果還單純依靠買糧的話,得耗費很多的銀兩。現在的浮山城、鰲山城、靈山城、雄崖所、夏河寨等地,還有各個港口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銀子。可以這麼說,即使張准憑空獲得上百萬兩的銀子,也根本不夠看的。更何況,張准根本沒有這麼多的銀兩。所以,能省則省。

浮山所的豐收,對於鰲山城民眾的刺激,也是很大的。因為收割水稻的人手不夠,那些家裡有親戚在鰲山城或者是其他各城的,都全部請來幫忙了。這些來自其他各城的農戶,親眼目睹浮山所的水稻豐收,一個個家裡的糧倉都堆得滿滿當當的,當然是羨慕得眼睛都發綠了。

比如說,黃氏就從鰲山城請來了十幾個遠房的親戚,幫助自己收割水稻。他們每天勞作回來,坐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斷的感慨。浮山所就是命好,張准出生在這裡。最先在這裡造反,最先在這裡頒布《均田令》。現在,大家都已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了,從此不用挨餓。幸好,其他各城也不算很晚。到明年六月份的時候,自己家裡的田地,應該也會有這樣的豐收。

就連旁邊的靈山衛軍戶,也都有點心動了。誰不願意自己家裡的糧倉,都被堆放得滿滿當當的啊。不過,他們還僅僅是心動而已。他們還是沒有膽量積極的站起來,主動的將田地分到各自的手中。張准他們也願意在靈山衛發展大農莊,不準備那麼快分田分地。結果,那邊還是保持了現狀。

和分田分地比較起來,大農莊的收入,才是張準的大頭。浮山所的水稻總收成,有一千六百多萬斤,張准才到手兩百萬斤,只有一成半不到。其餘的八成半,主要的大頭,都在農戶的手上。但是靈山衛的大農莊就不同了。大農莊的收成,大頭是在張准這裡,小頭才是各個屯丁。

相對於浮山所的豐收而言,山東各地的水稻收成,都不是很好。山東種植水稻的區域,主要是運河兩岸,包括兗州府、東昌府、濟南府等地。由於連續的乾旱,地主們又不捨得投入大量的資金來興修水利,改善水稻的種植條件。使得糧食的產量,逐年的降低。糧食的產量不足,導致的後果必然是大量饑民的出現。

最直接的後果,已經從糧價上已經反映出來了。從十月份開始,張准從江南購買的糧食,每石的價格,已經提高到一兩六錢銀子,比之前又上升了二錢銀子。江南是水稻的主產區,素來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嚴重的影響著天下水稻的價格。那邊的糧食價格,出現變化,山東各地的糧食價格,必然更高。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糧食的價格,飆升到每石二兩銀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每石糧食一兩六錢銀子,著實是有些割肉的感覺。糧食的消耗太大了,每個人每年,最少也要消耗二石糧食左右。張準的控制區域,目前大約是十萬人口。十萬人,每人二石糧食,每年就是二十萬石糧食,要是全部購買的話,那就是超過三十萬兩銀子。要不是張準是穿越者,有些特別的生財之道,現在可能已經要申請破產了。

再說,隨著戰亂的不斷擴大,河南全省、南直隸北部、湖廣地區的糜爛,糧食的產區,將受到嚴重的影響。河南等中原地區,糧食的產量,是相當大的。一旦河南不產糧,天下都要受到影響。就歷史的進程而言,南直隸的鳳陽府、廬州府、安慶府等地,也很快就要受到陝西起義軍的干擾。張獻忠也會殺入湖廣,劫掠當地的糧食。屆時,江南的糧食,要嚴重減產。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糧食。

事實上,在江南,有些大糧商,已經開始有計畫的囤積糧食了。這些大糧商,都是資金非常雄厚的,其中不少都是鹽商的副業,身家要是沒有百萬兩銀子,你都不好意思進入這個市場。他們動輒就投放幾十萬兩的銀子,一次性就囤積幾十萬石甚至上百萬石的糧食,大大的拉高糧食的價格。

崇禎末年,一石糧食賣到四兩銀子,依然是有價無市,這些大糧商是功不可沒。他們賺到的黑心錢,也的確豐厚。但是,他們賺到的錢,自己也沒有機會花。隨著清軍的入關,他們人被殺,家產被抄,可謂是大大的悲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大糧商的背景,幾乎都是東林黨人。崇禎指望這麼一群人來解救國難,當真是不知所謂。

幸好,張准只要繼續堅持到明年六月份,冬小麥豐收,就基本不需要進口糧食了。靈山衛的二十個大農莊,最保守的估計,也能產糧五十萬石。鰲山城、夏河寨和雄崖所,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任他糧價飛到天上,都和他張准沒有太大的關係了。

有了足夠的錢糧,首先要做什麼?

當然是擴軍備戰了。

槍杆子里出政權,除了軍隊,其他神馬都是浮雲。

十月二十九,張准正式宣布擴軍。

護衛隊,嗯,現在改稱虎賁軍了,原來是四個不滿員的協,現在當然要全部滿員。同時,新編第五協。每個協五個小隊,每個小隊50名士兵,不算軍官在內,每個協是250名士兵。加上軍官,超過300人。五個協的總兵力,超過1600人。炮兵協還是兩個分隊,不算軍官,總共是100名士兵,10門佛郎機火炮。

第一協繼續駐紮雄崖所,指揮官是楊致遠。

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盯著萊陽方向的動靜。在這個方向上,無論是登州府的官兵,還是萊陽周圍的聞香教,最近都有頻頻動作,必須提高警惕。同時,這裡也是甄別韃子姦細的第一道關口。所有來自萊陽方向的難民,都要在這裡接受最基本的查詢,然後才可以分配到鰲山城和浮山城。

第二協駐紮靈山城,指揮官是郝林勇。

他們的主要任務,乃是保護靈山城的安全。靈山城的農莊,到明年的六月份,就會大豐收。由於浮山城的水稻豐收刺激,官府可能也會打靈山城的主意。如果他們可以在明年六月份冬小麥收割之前,成功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