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觀 論戰 中國「新實驗」小說

殘雪

我是寫實驗小說的,我的這種小說的門類,在世界上那些文學發達的國家裡都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其功能是探索人的心靈,找出精神發展的規律。這種小說雖然不能暢銷,但也絕不會滅絕,從古代到如今,她一直作為一個特殊的品種發展著。這兩年來,我重點研究了國內的三位文學同仁的作品,並寫下了多篇評論文章在大陸和香港發表。剛好這三位都在去年和今年出版了新書,我想在這裡介紹一下他們的作品。

張小波的《重現之時》(新世界出版社2005再版)是我迄今為止看到過的中國文壇最好的實驗小說。這本書由5個大中篇組成。從一開始,這些作品的奇異的文風就令我如醉如痴。從檔次上看,它們比文壇上那些「先鋒」小說高出不知多少倍。最根本的一個區別在於,這些小說描寫的是人的本質,也就是說,它們描寫的是精神本身運動的形式,屬於「深層結構」的文學。這種文學是最最難寫的,因為它需要的不是一雙能觀察表層現象的眼睛,而是「洞悉」的力量,以及作者將主體分裂、拉開距離的神奇功能。要寫這樣的小說,除了稀有的天分之外,純熟地運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個關鍵。這本書裡面我最喜歡的是《法院》和《重現之時》這兩篇,以我所讀過的西方作品來比較,這兩篇(除《重現之時》的後半部略為鬆懈之外)可說是無懈可擊,達到了經典的水平。《法院》有一個類似卡夫卡的《審判》的表層結構,但它的深層結構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中國的藝術家才寫得出來的。《重現之時》除了沿襲作者一貫的內省風格之外,還在敘事中提出了藝術本身究竟為何物的問題,其情感的深邃和形式的美麗都令人吃驚。可以說,這兩篇作品都被埋沒了十多年,這是因為我們的文壇對於接受真正的新東西完全沒有心理準備。這種盲目是一種歷史性的淺薄,同時也折射出文壇對於西方思潮的接受和體驗是多麼的欠缺,多麼的表面化,庸俗化。

我要介紹的第二本書是薛憶溈的《流動的房間》(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薛憶溈是我的老朋友了,他是一位悟性極高的作家,把寫作當作自己的主要生活的純粹的人。但是由於文壇的腐敗和批評的長期缺席,他的優秀的作品一直得不到真正的重視,總處於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發表和出書都不那麼順利。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這是我們的恥辱。薛憶溈的作品從一開始就是與眾不同地內省的,他的感情真摯,細膩,他具有很高的玄想的天分。讀他的書,你會感到,這是一個永遠生活在精神的前沿,對於世俗不屑一顧的真正的作家。合上書,那些精緻的故事中的律動仍然會將讀者帶向一種高級的冥思。它打掉人身上的俗氣,讓人感受另一種生活的魅力。這本書裡頭我最喜歡的是《首戰告捷》和《一段被虛構掩蓋的家史》這兩篇近期作品。從深度上來看這兩篇都達到了博爾赫斯的水平,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

我要介紹的第三本書是梁小斌的《梁小斌如是說》。(新華出版社2005年10月)梁小斌也是一位純粹的把寫作當主要生活的人。他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文體,這些短小的散文詩表面上以日常生活為題材,但同樣有著一般人看不見的深層結構。是由於這個結構,他的這些閃光的篇章才堅不可摧的。這本書裡頭收錄了他從1984年到2003年的精彩作品。讀過這本書之後就會對他的非同一般的創作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在這個境界里你遇到的是一位徹夜不眠的詩人,他在冥想中將最腐朽的材料變成了詩。他的創作排除技巧,實際上,那是一種最高的技巧,即,將純精神擠壓出來,凝聚在一點之上,使之成像。什麼是無中生有呢?當讀者凝視梁小斌的作品時,就會經歷這個有點神秘的過程,正如這些作品的產生本身是神秘的一樣。

以上介紹的三位作家都是成熟的實驗小說家,我為自己與他們處於同一時代而感到幸運。我相信,儘管讀者不多,但他們的作品是會留在文學史上的。當然對於他們本人來說,這並不是第一要緊的,因為這種文學,早就成了他們精神生存的方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