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白首志不移 腳勤

三年前我重訪美國時,有一件當時覺得怪新鮮的事,那就是常常看到大小城市不太熱鬧的街道兩旁的行人道上,三三兩兩,男男女女,絡繹不絕,緩快不同地在跑步;不是比賽,不是趕路,是怎麼一回事呢?旁人告訴我,這叫jogging。查字典這個字的意思是輕撞、顛簸、磨蹭、緩進。用它來指這種活動是原意的衍生,指的是為了健身而進行經常性的慢跑快步。中文裡沒有現成的對詞,翻譯困難,我試用「腳勤」二字,以其音近,義亦可通。

在美國腳勤成為時行的風尚,據說是近二十多年來的事。40年代我初訪美國時沒有見過,難怪我覺得新鮮,引起了我不少想法。首先使我高興的是「我道不孤」。近年來我一直主張慢跑快步的經常鍛煉。腳勤和慢跑快步相類似,但它是以跑為主,不是快跑,是一種快慢自由的跑步。年歲增長,我近來已步多於跑了。我養成這種習慣,可以溯源於十年動亂時期的「牛棚」生活。那時一清早就得起來跑步,起初對這種帶著放風性質的強制活動頗有反感。但也無可奈何,日子久了,習以為常。出了「牛棚」,並沒有放棄這個習慣,覺得清晨跑步確能使人神清氣爽,做起事來勁頭足些。這樣,反感變成了好感,被動變成了主動,壞事變成了好事。當然,我雖然沒有風雨無阻地堅持不斷,可只要有條件時總要跑一跑,甚至出差在外住旅館也要找機會小跑一陣。效果如何固然難說,我臃腫身態並未因此改形,但這些年來病假確實很少。說不上延年益壽,也不能不說有助健康。當我看到美國近年來風行腳勤,不免聯繫上我自己的經驗,更增加對這種健身之道的偏好了。

為什麼此道在美國會風行起來?我問過不少美國人,回答是一致的,都說是為了鍛煉身體。作為健身之道,腳勤有它方便易行的長處。早晨也好,傍晚也好,甚至工間休息時刻,無時不能上街腳勤。一般城市,除了鬧市,不乏林蔭大道,寬闊平坦,都是為腳勤準備下的優良跑道。腳勤的人既可個別行動,不受牽扯,也可邀個伴侶,並肩而行,或三五成群,魚貫成隊。他們可以快慢自如,無妨落後,不必爭先,既不緊張又不迫促。腳勤並無一定服飾,天熱則背心短褲,天寒則絨衫線褲,並無規格。其實,脫下上衣,解除領帶,卷捲袖子,開步就跑,亦無不可。

方便易行固然是腳勤容易普及的長處,但是要能普及成風,卻還要腳勤者具備主觀條件,那就是要有鍛煉身體的決心。腳勤之異於普通跑步者在於它是經常性的體育活動,不是一時興起,跑它一陣,也不是季節性的運動,跑一時,停一時。腳勤的人都說,「貴在堅持」。我試用「腳勤」二字作這種活動的譯文,著重就在這個「勤」字。勤就是堅持某種活動,腳勤指的是「兩腳堅持經常跑路」。沒有決心就堅持不了。是什麼使那麼多人自覺地要用這個方法來鍛煉身體的呢?

作為一個學社會學的人,我總是會先想到美國這些年來社會結構的變化,而且想看一看這些變化和腳勤的風行有沒有聯繫。這一看,對我來說,看出了不少道理。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社會結構上起了很大的變化,就是從事第三產業即服務行業的人越來越多了。而且就是在第一產業,即採掘業,和第二產業,即製造業,設計和管理等第二線的人員也是越來越多。總的說來,在整個生產活動中體力勞動的比例越來越少了,腦力勞動已取代體力勞動在生產活動中的優先地位了。

如果套用我們的老話來說,美國這種社會裡「四體不勤」的人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日益上升。他們出門坐車,工作中坐多站少,全身活動更少。回家,家務勞動有機器作助手。吃飽了,在沙發里一坐,看看報、讀讀書,談談天。房裡有收音機、電視機,要聽音樂、看影片,扭扭開關——如果按這種生活模式活下去,結果是體形臃腫,百病叢生,文明的好處向反面轉化。

人原是動物,動物要動才能活,動得少就活不了。這是生物規律。但是人要發展生產,不能停留在靠體力勞動來謀生的水平上。很早交通耕作就用「犬馬之勞」,行船張帆就借風力,接下去用機械幫助體力,再進一步就只要看看儀錶,扭扭開關就能指揮龐大機器。這是一個以腦力勞動代替體力勞動的歷史過程,文明的表現。這個歷史過程和基本的生物規律發生了矛盾。四體不勤,身心羸弱,其後果不是會導致人類體質的退化了嗎?

在這個矛盾上出現了人們自覺鍛煉身體的體育活動。體育活動是為了健身的目的而進行的體力活動,用來防止以腦力勞動為主的人們因四體不勤而發生身體上的各種不健康的後果。

美國當時那種社會勞動中體力部分越來越少的情形正是激起廣大人民以體育活動來作為健身之道的社會背景。在體育活動成為群眾的迫切需要時,腳勤這種方便易行的方法也就不脛而走,蔚然成風了。

我也曾把這個意思徵求過美國朋友們的意見。他們說,一般腳勤的人固然可以說是自覺的要鍛煉身體,而促進這種鍛煉的動機卻很多是在「怕生病」。在美國這種社會裡,醫療是件極為費錢的事。門診掛一次號就得幾十美元,而且在診斷之前要做各種檢查,項目繁多,價格昂貴。住院動手術可以成為一個普通勞動者傾家蕩產的大事。我多次出國,在朋友們面前一提起生病,總覺得有談虎色變之感。在學校里工作的人,都要在工資里扣除醫療保險費。保了險的人生病時由保險公司付醫療費用。但是保險公司目的是在賺錢,所以規定的條件十分苛刻,結賬時結果病人還是要貼上不少錢才能出院。於是疾病成了生活的威脅。腳勤是在這種威脅之下逼出來的「自覺」活動,怪慘的。

還有一些朋友更尖刻地指出:現在美國人已經發現最可靠的只有自己這個肉體了,其他的東西全靠不住,全不會為自己的好處著想的。這話也許帶著一種氣憤味道的誇大之詞,但在像美國那樣的資本主義社會裡,一個異化於社會的個人到了極端免不了會有這種人生觀的。如果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真的成了處世立命的箴言,那個社會裡的人自然不能相信身外任何一個人是可靠的了,那麼可靠的不只有自己這個肉體了嗎?怎樣保持這個唯一可靠的寶貝也就成了這種人的注意焦點了。這樣說就可以更深一層明白為什麼美國風行腳勤的原因了。

這種說法固然有點對美國社會的諷刺,有如漫畫,卻不失為一針見血之論。我聽來,卻另有啟發,就是我們講健身也確有一個動機問題。我不應當「無限上綱」,把好事偏要「搞臭」。一個人肯經常鍛煉,搞好身體,不論怎樣總是件好事。不能硬扣「自私」「為己」等帽子。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提高一點來想一想:我們究竟為什麼要有個健康的身體?有些人是怕生病,生了病經濟上會遭受打擊;有人認為身體健康可以多享受些生活的樂趣;當媽的,怕自己病了,孩子沒有人照顧;還有不少人怕身體軟弱不能堅持職務,工作做不好,我想這些不同的想法表現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後者比前者要高。那是因為人是靠社會才能生活的,社會是由能「推己及人」的成員組成的。社會的成員人人能為了別人的好處去健全自己的身體和思想,這個社會的團結就強了,力量就大了,發展就快了。社會主義社會裡講求健身之道,應當站得高一點,身體好是為了工作好。

我們不應當因為社會主義社會沒有那種生了病會傾家蕩產的經濟威脅,就覺得不必強迫自己每天鍛煉。我們身在福中要知福,必須愛惜我們社會主義制度里的公費醫療,因而要多多鍛煉身體,以少花公費而心裡感到平安。

看得長遠一些,在我們中國城市裡,生產工作中脫離體力勞動的腦力勞動者也會日益增加的。隨著城市的現代化,我想,腳勤一類方便易行的體育鍛煉也會逐漸傳播開來。我偶然在早上路經大學區的公路兩旁也看到有不少青年人在跑步,這就是腳勤的開始。整天趴在書桌上或是辦公桌上的人養成一種類似腳勤的習慣,我想是大有裨益的。

至於我們這些老年人,腳勤只能取其意而行之,以步代跑為宜。我們傳統的健身之道就有一條是「多步行」。每天有時間就動動腿,走走路,這種平凡的運動對身心健康可能比激烈的運動強得多。老年人最忌怕動。腳勤正是治理怕動的對症良藥。在這個意義上我想腳勤是值得提倡的。

1982年10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