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白首志不移 訪加巡迴講學紀要

我於1979年10月5日離首都去加拿大訪問,共六個星期,於11月18日離溫哥華返國,21日到達北京。這次訪問加拿大的任務,主要是到各大學講學,所以稱作巡迴講學,順便了解加拿大社會的基本情況及其社會學的特點。

這次訪問是應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邀請。麥大在若干年前接受柯明斯氏的捐助設立「柯明斯講座」,每年聘請社會科學方面有國際名望的學者到該校做公開演講,以加強加拿大與國外的學術聯繫。1979年經該校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加籍華人教授林達光博士的推薦,決定聘請我擔任本學年度柯明斯講座。經我院領導批准,接受了此項聘約。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鼓勵與督策,亦是表示加拿大社會科學界對加強中加文化交流的願望。

麥吉爾大學宣布聘約我訪加講學後,加拿大各大學紛紛與麥大聯繫要求我便道到各校訪問講學。麥大東亞研究中心取得我的同意後安排了另外10個大學的巡迴講學,按序是:蒙特利爾、魁北克、圭爾夫、約克、多倫多、曼尼托巴、里賈納、卡爾加里、不列顛哥倫比亞、維多利亞。從麥吉爾起到維多利亞止,公開演講共11次,聽眾共約1100人(從300多人到幾十人);座談會15次共約125人;講課17次,共約650人;同行會餐46次,接觸外國教授進行交談的100多人,華人教授36人,美國來加約晤的9人。

我到加後,即得到我國駐加大使王棟同志邀約到渥太華大使館會晤及便宴;並由一秘劉靖華同志到蒙特利爾參與我在麥吉爾大學首次公開演講,體現了我國政府重視中加兩國學術交流,影響良好。

加拿大各大學亦重視我這次巡迴講學,招待規格較高,公開演講時一般由校長或學術上有地位的教授主持,設宴與各校負責人及主要教授會晤,同行學者分別約定工作會餐及邀我到他們教室替他們講課與學生見面交談。圭爾夫大學授予我該校客座教授名譽,短期內享受該校教授的一切權利,並邀請美國知名學者,如美國社會學會會長懷特教授,前來參加公開討論會。里賈納大學安排加拿大電視台記錄和放映該校經濟學系教授與我的電視談話。在約克大學被約參加正在該校舉行的安大略省的社會學會年會,講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情況和設想。薩斯喀徹溫省特別重視民族問題,省政府設宴招待,由公共福利部部長主持並發表歡迎詞,頗為隆重。

公開演講的論文題目是「中國的現代化與少數民族的發展」。內容討論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所要縮小以至消滅的在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等方面的兩個差距:對外是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對內是國內各民族之間的差距,並指出這兩個差距之間的關係和縮小以至消滅民族之間的差距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正觸及加拿大在現代化過程中所遭到的困難,因而引起了加拿大聽眾的切身興趣。有人在聽講後立即在場提出加拿大應向中國學習並交流有關解決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

公開演講的聽眾,除各校師生外,還有各地的僑胞,有些甚至從幾十里外趕來參加,大多是來自台灣、香港、東南亞各國,儘管過去政治立場有所不同,但一致熱烈要求知道國內情況,又因為很多人聽過我的名字很想一見此人,並且為了我國學者登上加拿大學府的講壇而感到振奮,他們增添了會場興高采烈的氣氛,並且在曼尼托巴大學公開演講會上壓住了預先在校刊上發表挑戰性「讀者來信」的極左分子企圖搗亂會場及惡意提問的陰謀,充分表明了僑胞的愛國高於一切的感情。這種學術交流活動事實上確可發生增加僑胞向心力的作用。我這次訪問得到各校華人教師的殷勤招待,至為感人。而我到各校講學也被認為給華人教師撐了腰,對他們今後在各校的地位有一定的幫助。

這是我初次訪問加拿大,過去對加拿大所知極少。訪問前也沒有時間準備。所以在了解加拿大情況這方面是很不夠全面和深刻的,只是一些旅遊觀感罷了。

加拿大處於西方世界的邊緣,發展的歷史比較短,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從農業、工業、科技等方面來說是現代先進的國家。70年代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八位,1976年每人平均國民生產總值達7510美元,略次於美國。幅員廣大佔北美洲的一半,近1000萬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平均只有兩人,而事實上已經開發的地區只是沿加美邊界3000英里寬、200英里縱深的一條地帶。在這片土地上只用總勞動力的7.2%,出產1300萬噸糧食(1971年),而國內消費400萬噸已經足夠。農場平均面積,除紐芬蘭以外,東部在150英畝上下,中部平原諸省從420~686英畝。近年來石油、鈾、鉀等重要礦產的大量發現和採掘又展開了廣闊的前景。但是這個農工科技發達的國家,在經濟上卻並沒有擺脫殖民地的烙印,它的生產主要是採掘的初級工業,重要的製造業相形見絀。它依然主要是工業原料的提供者和工業製成品的輸入者。就是以它已發展的工業而言,也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性質,當前至少一半以上的工業是受美資控制的(汽車業96%、石油90%、橡膠90%、化工80%、電氣66%、機械60%)。而且設立在加拿大的許多公司和工廠是在美國註冊的子公司和分廠,受美國法律的限制如禁運條例。這些公司、工廠的職員和工人參加美國的工會。這一切說明了加拿大在經濟上的依附性和在政治上缺乏獨立性。在這裡我才初次看到第二世界的國家的特點,這些特點在加拿大表現得甚為突出。

加拿大的民族情況相當複雜,問題也很嚴重。從歷史上說,北美這塊大陸並不是人類的發祥地,這塊大陸上的人都是從別處移入的。大約在2.5萬年到2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從西伯利亞越今白令海峽(冬季是可以步行通過的)進入北美,他們的後裔就是現在的印第安人。大約在2000年前,又有一些從亞洲大陸進入美洲北極地區,他們的後裔是現在的愛斯基摩人(近來因他們不願被稱為這個名字,改為伊納伊特人)。大約在1000年前,歐洲的諾斯曼人在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建立過居民區。但是,歐洲近代的移民進入加拿大開始於16世紀中葉,17世紀初才有較大的白人移民居住區。這些移民主要是以收購毛皮為業的。他們依靠當地善於狩獵的印第安人取得野獸的毛皮,販運於歐洲市場。移民人數增長繁殖,才從事農業,生產糧食,當時採取了與印第安人「立約購地」的辦法來佔領北美土地。按這辦法,印第安人把他們原來居住的土地「賣」給殖民者的國王,並由買主指定一塊土地留給他們稱「保留地」;此外,每年給他們一定的津貼以維持他們的生活。因此,至今法律上,印第安人並不是加拿大的公民,而是與英國國王訂約的對手。這種關係既不同於奴隸社會的奴屬關係,又不同於封建社會的臣屬關係。它形式上是資本主義社會裡的一種契約關係。實質上,最初是白人利用土人去獵取毛皮,低價收購,然後以「購買」名義掠奪了他們的土地,把他們圈在無從發展其經濟的保留地里,給予微薄的救濟金,讓他們自生自滅。在實現這種民族絕滅政策的過程中,曾發生過印第安人的武裝反抗,大量遭到鎮壓和屠殺。在過去200年中,原是這塊廣大土地的主人,現在已接近於消亡的邊緣。據估計與白人最初接觸時,印第安人總數約為20萬,隨後人口下降,直到近年來才有所增長,1974年登記為印第安人的共276436人。這些人分屬在2200多個「保留地」中。按加拿大法律,凡與外族通婚即喪失其印第安人的成分,不得享受政府津貼。所以現有的人口統計數字只限於法定印第安人。

我曾訪問過兩個保留地。這些保留地既無農業、又無工業,保留地里居住的印第安人全靠政府微薄的津貼過活。我所接觸到的「頭人」和「幹部」,精神狀態都十分衰頹失望。據說,由於失去勞動生產的權利,保留地里的印第安人的酗酒和自殺已成為當前的嚴重問題。

印第安人的唯一出路就是脫離保留地,到城鎮去謀生。雖然加拿大並不像美國那樣歧視有色人種,但是在競爭的社會裡,印第安人的就業機會很有限,安家立業更是不易。至於被稱作Meti的混血,一般不被認為是印第安人,在白人社會裡低人一等,處境困難。

近年來,由於移民中民族意識的高漲,加拿大政府不得不注意民族問題,因而對印第安人也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尤其是一些印第安人較多的省,如薩斯喀徹溫(印第安人佔12%),對印第安人的教育與福利方面正在探討一些較開明的政策。

當前,加拿大在民族問題方面感到最嚴重的,是法語居民要求分離獨立的問題。這問題具有較深的歷史根源。早期歐洲向北美移民主要來自西歐靠海的英、法兩國,從法國去的移民以今加拿大的聖勞倫斯河流域為中心,後來稱為「新法蘭西」。英國去的移民大多聚居在其南,今美國波士頓一帶,稱「新英格蘭」。英語移民逐步向北擴張,爭奪毛皮資源,與法語移民發生矛盾。

北美歐洲移民間的地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