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人生的況味 憶小學鄉土教育

家鄉來信要我為他們正在編寫的鄉土教材寫幾句話。編寫鄉土教材的目的是在使本鄉人熟悉本鄉事,培養熱愛家鄉的感情,立志為家鄉建設出力。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我願意支持和參與。其實我幾十年來在家鄉做社會調查就是在編寫鄉土教材。現在將有更多的同志從不同角度來介紹家鄉不同方面的情況,鄉土教材一定會更豐富更充實,我感到十分高興。

提到鄉土教材,我不能不聯想起我在小學裡沈校長給我們講的「鄉土志」。我1910年出生在松陵鎮,當時只說是吳江縣城。1916~1920年在吳江初等小學裡念書,因為校址是原來供奉雷神的雷震殿,所以一般就叫作雷震殿小學。幾年前我還去看過,廟已沒有,學校還在,舊校舍改建成了大樓,面貌已更新。

大概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門課叫「鄉土志」。當時我不大明白這三個字的意義,衍聲附會,訛成了「香兔子」。這個荒唐的誤會,留下的印象卻很深,至今我還喜歡把它作為笑話來講。我幼年在動物中最喜歡的是兔子,在小學課程里最喜歡的是鄉土志。這也許是把二者聯繫在一起的心理原因。

講這門課程的老師是這個小學的校長。我記得他是姓沈,名天民。我很敬重他,不怕他。他不像有些老師那樣老是背著臉流露著討厭我們這些孩子似的神情。他會拍拍我的小腦袋,微微帶著笑容問我這一陣身體可好些了?原因是我這些年常常生病請假,大概在他的眼中我一直是個怪可憐的病娃娃。他對我的關心撫慰使我感到親切溫存,每一想起還是音容宛在。

我敬愛沈校長,也喜歡聽他講的鄉土志。他在課堂上講給我們聽的,都是些有關我們熟悉的地方,想知道的知識。他講到許多有關我們常去玩耍的垂虹橋和鱸香亭的故事。至今我每每想起「松江鱸魚肥」這句詩時,這些橋亭的畫面仍悠然在目,使我心曠神怡;同時浮現著沈校長那種搖頭吟誦的神態,更引人鄉思難收。

我還記得當時課堂上貼近著我坐的那位同學,他名叫沈同,是沈校長的兒子。跟我相好,玩耍說笑在一起,課堂上還會忘乎所以地在下面搞起小動作來。小學畢業後,我們就分手了,沒有料到1933年在清華園裡我們又聚在一起,我是研究生,他是助教,兩人不但口音都沒有變,性情脾氣也都未脫童年本色。從此幾次同事,直到老年。從他口上,我聽說他父親在我1920年離開吳江後不久就去世了。家道清寒,但從不言苦。他一生的精力全都花在家鄉兒童的身上。他播下的種子是有收穫的,在我前後幾班的同學裡後來至少就有五個學有所成,包括他自己的兒子,在大學裡教書。我寫下的各地社會調查也應當歸功於他的啟發,這是我不敢忘記的。

當然,我也不敢忘記自己的父親給我做出的榜樣。我在吳江小學裡讀書時,我的父親是江蘇省的視學,視學是教育督導員。他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在江蘇省境內巡迴視察各地的學校,回家期間忙於寫視察報告,我常見他書桌上堆滿了各地收集來的材料和筆記。有時為了好奇,趁他不在時,我偷偷地去翻閱這些材料。我雖則很多看不懂,現在還記得的是他隨班聽課的記錄,還有評語,某某教師講解扼要明白等。他的視察實在就是在做有關當時教育的實地調查。他並沒有料到在他的兒子中後來會有人繼承了他的調查工作。他並沒有在我面前講過要了解社會必須親自去看去問的道理,但是他做出了身教,身教顯然比言教更起作用。

我父親寫完了視察報告就請本鄉的一位書法很端正的先生抄寫,我的兩位哥哥的任務是作校對,一人念原文,一人對抄本。我因為年紀小,只配在旁陪坐。這也許是我父親有意教我們這幾個孩子怎樣認真寫作的方法。校對過後他自己還要閱讀一遍,如果有沒有校對出來的錯字,就要責備我兩位哥哥,說他們校對得不夠認真。看來我哥哥後來自己寫文章時,字跡清楚,反覆審讀的習慣是這樣訓練出來的。而我這個陪坐的孩子卻沒有學到這一手,直到現在甚至已經印成書的文章里,還是錯字常見。在旁邊聽他們校對,對我也有教育,我後來喜歡寫文章,寫調查報告,不能說與此沒有關係。

對我影響更大的也許是父親每次出差回家總要帶回的幾部新的地方志。地方志就是記載各地方地理、歷史、名勝、人物和風俗的書,其實也就是沈校長所講的鄉土志和現在正在編寫的鄉土教材。我父親在視察過程里收集到江蘇各縣的地方志,裝滿了一書架。我也常翻著看,其中如人物傳記、風俗節令等也還可以看得懂一些,至少對這類書已不生疏。我在大學畢業時做的論文就是用全國各地方志里所記載有關婚姻風俗的記載作材料寫成的。

我從1935年清華研究院畢業後就開始做社會調查。1936年回家鄉在廟港的開弦弓村養病,天天同鄉親們談家常,了解他們的勞動和生活,以及有關生老病死的風俗習慣,後來去英國留學,用這次調查的記錄寫成了一篇論文,出版時書名《江村經濟》,它實際上是一本開弦弓村的鄉土志。我最近十多年裡每年回家鄉了解情況,發表過多篇訪問記。今年春天我又到盛澤、北厙去轉了一圈,把我在這十年里所看到家鄉在經濟上的發展作了個初步總結,稱作《吳江行》,也可以說是一份鄉土教材。

下面是這篇文章的結語,寫下了我寫這篇鄉土教材時的心情:「我在寫這篇《吳江行》時,回溯了故鄉十年的變化。這是我們祖國在這不平常的十年中的一個鏡頭,它給了我安慰,也給了我勇氣。我故鄉的父老鄉親沒有辜負這大好年頭,為今後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這個基礎我相信是結實的,因為它的根深深地扎入了千家萬戶,它會生長,它會結果。再有十年,就進入二十一世紀了。儘管我不一定能再寫《吳江行》,我的故鄉一定會更美好,更可愛。這不是夢想,應當是故鄉人的共同信念。信念會帶來力量——創造的力量,前進的力量。」

願我今後還能為家鄉親友多寫一些鄉土教材。

1991年9月16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