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風範與風物 一代良師

我今天來參加「已故燕京、西南聯大社會學教授學術成就研討會」,大概不講話也不行。剛才雷先生講的話我基本上都同意。我想就雷先生已講過的發揮一點感想。就是我們對於上一輩人應當怎樣看法?怎樣要求自己?

每個人都有長處,也都有缺點。我們希望歷史不斷地發展,一天比一天好,那麼就要我們以學習前人的長處為主,否則歷史就不會發展了。我們究竟應該向上一輩人學習些什麼東西呢?我們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把我們所有的上一輩人都說得一無是處。他們對我們好像只有錯誤的影響,一點好處都沒有。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和他們劃清界線,一切重新做起了。其實我們中國的歷史不是從30多年前開始的,我們社會學也不是從這幾年才開始的。如果過去的一切都應當否定,我們不是成了無源之水了么?今天我想大家已經覺悟到這種對過去全盤否定的態度本身是有害的了。

我常常想到過去的很多老師,我覺得我自己今天的許多知識和思想,的確都是跟這些老師學來的。我覺得我這一生還能說是幸運的,在當學生時碰上了很多好老師。在這裡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吳文藻先生、潘光旦先生、楊開道先生。我在燕京和清華這一段生活里接觸最多的就是這三位先生了,是他們把我帶進社會學這個領域來的,後來在清華,碰到了史祿國,出國後又碰到了馬林諾斯基,從他們身上我也學到了一點東西,但沒有學好。還應該提到的是吳景超 先生,我與他也很熟,但我只上過他一門課,對我的影響沒有前面三位先生那麼深刻。我現在在學術領域裡所做的東西並沒有超過上面所提到的幾位老師。我從燕京、清華這幾位老師所學的不僅是做學問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做人這一方面。我深切體會到在他們腦子裡經常在想的是怎麼把中國搞好,人民怎麼富起來,別的都是次要的事情。我相信這幾位老師做學問的主要目的還是在這個地方。這是他們做人的精神支柱。我們搞社會學不是為了其他的東西,就是為了要使我們中國的社會更好。什麼叫好?各人有自己的看法,大家不一定相同,但有一點大家都清楚,我們的國家不能這樣窮,這樣弱,我們的中國人不能在現代世界上處在落後的地位,我們在今後的世界上不能低人一等,我們中華民族應當重放光明。

我當學生的時候同這些老師們接觸很多,不像現在的師生關係。那時我差不多每個星期總有機會同上面講的這幾位老師見面、講話,看他們怎麼生活,如何待人。現在好像只有在上課時老師才和學生見面,上完課就不再接觸了。這樣就很難學到東西。做學問是一種最細緻的腦力勞動,一定要通過直接接觸才能學到。我常這麼說,只有通過經常和老師直接接觸才能學會怎樣做學問和怎樣做人。如果光看一個人寫的東西,你怎麼能知道他是如何寫出來的呢?你能學到多少東西呢?

一門學科,必須代代相傳才能存在,才能有生命力。代代相傳必須通過一代一代人的接觸——直接的接觸。在接觸里把一代一代累積下來的經驗和智慧傳下去,每一代推陳出新,通過不斷的再創造而形成一門學科。學科是人們智慧的積累。

我們下一輩人去看上一輩人時,如果把他們一切都否定了,受害的是誰呢?不是上輩人,而是我們自己。這個對待前輩的不正之風我看還沒有完全扭轉過來。我們要多看看,看看他們過去的成就,看看他們是怎樣得到這些成就的。肯定前人的成績,不是不要批判他們的缺點。沒有一個人的思想是全面和一貫正確的,何況時代在前進,即使在過去是正確的東西,也不一定能在現在和將來保持其正確性。我們只有立足在今天的現實去評估前人的知識和思想,這才是老老實實的態度,是我們對待上一輩老師的態度。

時間不多了,本來叫我講楊開道先生,我也去找了一點材料,拿到一看是一份他在被批判時的自我檢討。這對我的刺激很深。他決不是像他被逼寫下的那種對不起人民,對不起國家的人。我所認識的楊開道先生是一個想用社會學的知識去改變當時農村貧困落後的人。這是他的抱負。我就是從他那裡學得了這一點。僅僅是這一點我覺得就給了我這一生的精神支持。我要問一下,我們今天這裡有多少學社會學的人還有我們前輩老師的抱負?我希望年輕的一代人能走到我們的前面去,一代比一代好,決不能一代比一代差。對於這一點,我覺得值得我們深刻地想一想。

1988年5月3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