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天涯咫尺 洞庭紀游

近兩年我一直打算到洞庭湖一帶了解一些華中的農村情況,去秋終於有了這個好機會。

我從小愛讀范仲淹(989~1052年)的《岳陽樓記》,但是直到不久前才得以償我夙願,登上了這座嚮往已久的名勝古樓。范氏,北宋時人,出身貧困,是個吃菜根長大成才的知識分子。生於蘇州,又葬於蘇州,是我的鄉前輩。范公祠在城西郊外譽稱「萬笏朝天」的天平山麓。我在小學裡讀書時,每逢清明佳節,放假「遠足」,常游天平。對十幾歲的少年,十多公里的來回步行,算得遠足了。童年意境的美好聯繫,使我對范氏倍覺愛慕。選入《古文觀止》的那篇《岳陽樓記》,在我能理解人間悲歡、天下憂樂之前早已背誦得爛熟。但是岳陽樓究竟是怎樣的一座樓,在這次湘游之前卻一直是虛無縹緲,形象不清的幻景。

這次登樓一望,千年前范公筆下的「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還是實描。岳陽樓建築在洞庭湖邊的岳陽城牆上。居高遠眺,確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但是「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曠達寬舒之景則已經在過去的歲月里大大地打了折扣。據說原來的八百里洞庭現在只留下了在岳陽樓上所能望得到的一角湖光,不上百里。自從長江越湖下流,泥沙淤積,灘地日廣,有些已圍墾成高產的良田,有些則蘆葦蔓生,似陸非陸。從飛機上下望是一片大小沼澤串聯成的水網。滄海桑田,是禍是福,見仁見智,尚屬難判。

樓高三層,近經修葺,彩色一新,有點像復古式的新建築,尚未失典雅之貌。進門正壁木刻范記全文。書法出名家,先拘後敞,游筆出景,神符境合,洵為佳品,非此不足以點綴此樓。屏後循梯上二層,出於我意外的,正壁不避重複,還是和底層相同的範文木刻。導遊為我解釋說:這裡有個故事。范記木刻曾被某高官盜為私有,船出湖口,大風作,船覆人亡,木刻沉湖底,市人補刻范記填缺壁。後來有人從湖底撈出原刻,就置於二樓,所以一文重複見於兩層。這樣的布飾,世所罕見。傳說不必深究。以我私見,這裡可能隱藏著設計者的一片匠心。試問底層已有范記作屏,其上層有何可以相匹?不如轉重疊之嫌,為加權重申之義。事若無可奈何,實則脫俗制勝,妙哉。更上一層,正壁用毛主席詩詞為飾,還算壓得住。導遊在旁加了一句,這裡原是呂洞賓像,現已移到靠近的一個小閣中去了。

我隨即去瞻覽那供呂仙的小閣,與高樓相配,頗協調。小閣正堂懸一醉翁畫像,壺傾酒盡,猶舉杯自賞,含義亦深。最近因聽說電視觀眾喜看《八仙過海》和《濟公傳》,我才領悟到素乏法治的社會,不得不寄情於仗義的俠客和具有特異功能的神仙,實是深刻的諷刺和抗議。

將辭,強我留言。我趁感寫下:「天下憂樂出民間,肝膽肺腑見先賢。登臨墨客詩千斗,世人偏愛醉後仙。」

從岳陽,經阮江,到常德,12日將返長沙,繞道桃源,游桃花源。陶淵明(365或372或376~427年)的《桃花源記》也是由於被選入了《古文觀止》,在我這一代的知識分子中還有它的影響。這是篇記事文還是篇寓言文,聚訟莫斷。詩人托實寓境,境主實賓。但世人卻傾向於務實,不把意境化成實景總覺得不大甘心。於是桃花源究竟在什麼地方,成了個問題。答案在陶文中已有指南:「遠近」總在武陵一帶,小漁船可以通達之處,晉代的武陵即今常德。但由於陶文中描寫得太細緻,要找到一個地方完全符合文中所記卻不容易。先要經過一條小河,兩岸都是桃花,桃林盡頭有個山,山腳有個洞,穿過有幾十步長的洞,才見到一片平原,村舍落落,雞犬相聞,這才是「桃花源」。看來按此藍圖,歷代有不少人已經走遍了常德附近,結果似乎並不理想。當然滄海桑田,1600多年中怎能沒有變化?河流可以改道,桃林可以興廢,山洞可以堵塞,留下只有一個「山」不容易變。這樣想通了,桃花源也容易找到了。常德境內靠西和湘西山區相接處,要找個有洞的山是不難的。找到了這樣一個地方,安上個地名,就成了現在選定的「桃花源」。為了更加突出,該洞所在的縣名也改稱桃源。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朝代,我還沒有查到。

我是能體會得到這地方的老前輩這番心意的。他們並不生長在「旅遊」時代,說他們為了「向錢看」,弄虛作假,托古發財,那是冤枉了他們。至多能說他們認寓作實,未脫凡骨。但是如果不經過他們這番附會和苦心,我這次訪湘行程中也不會有此一段插曲了。

田園詩人的意境恐怕市場已不大了。我們這一代的「書香子弟」還會嚮往桃源,低吟《歸去來辭》,對我的孫子輩來說,該指為閉塞典型,懸以為戒了。在此青黃交替之際,一游桃花源也另有一番滋味。

我這次旅遊沒有去找漁翁引路問津,一直沿公路,讓汽車送我到嵌著「桃花源」三字的牌坊前。過坊果有一山,可無洞,循石板砌的山路上登,微雨方止,路滑。我在扶持下,拾級前行,戰戰兢兢,目不斜視,唯恐失足。兩旁景色都未入目,約行百餘級,有平台,原有廟宇已改造一新,可稍憩。同行者見我上氣不接下氣,力勸我適可而止。我回顧四周,青松翠竹,鳥語花香。乘興攀登,又百餘級,才見屋宇聯楹,黃菊成行。這是新建的招待所。主人告我,從登山起已走了280級,我點頭會意,應當滿足於這個紀錄了。據說再上幾百級才有一洞,但洞已堵塞。即使到了洞口,洞後的超然世界也還只能想像。我想還是留此餘地,不去追究為好。

午飯後,主人循當地風俗,以擂茶待客。先擺上各色小碟「壓桌」,有花生、妙米、綠豆、藕片等,其中以油炸鍋巴最為可口。然後用蓋碗盛茶,色淡黃,味咸稍帶辛辣,極爽口。問其製法,說是用茶、米、生薑、芝麻、黃豆在石臼里擂成泥漿,然後沖水加鹽。傳說漢代馬援率兵南征過此,士卒不服水土,病癱難動,當時有一老嫗獻此土方得治,俗稱擂茶。千年傳襲,至今擂茶待客仍是此地民間的特有風俗。

席散,主人又強我留言。我勉強寫下了下面一首五言。

幼讀陶令詩,今入桃花源。

拾級二百八,攀登君莫勸。

何怪不自量,安識老人願?

雨止松濤靜,客來鳥語喧。

翠竹情滴滴,黃菊意拳拳。

秦漢固已杳,魏晉亦渺遠。

此世無可避,龍魚躍深淵。

擂茶勤享客,豐收心自安。

不勞漁翁覓,遍地建樂園。

1986年11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