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聞香已醉 秦淮風味小吃

這次到南京,朋友們都堅持我去夫子廟看看。夫子廟是秦淮河的一景,還是名號之別,我弄不清楚,反正二者既有區別又是牽連在一起的。我是否應約起初有點猶豫。這裡有個原因。

我早年還在中學裡讀書時,已讀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秦淮河從此給我留下個不尋常的「晃蕩著薔薇色」的形象,至今還那麼引人幻思。其實什麼是薔薇色也說不清楚,又怎麼晃蕩著更是迷糊。正因為如此,朦朦朧朧地把青春期所夢想的美都附託了上去。年輕人習慣於以不知為知,不求甚解,把一切傾慕的思緒都像蜘蛛般在空中結起網來。這裡有的是詩人的低吟,有的是賣唱的暗泣,載滿了海闊天空的遐想,紙醉金迷的幻境。當情緒低抑時就把這槳聲燈影的意境來抒懷自遣。這些是獨上層樓強說愁時代的殘影。何況,稍後我又讀了明末戲曲《桃花扇》,那薔薇色上又沾染了一層凄壯悲絕的情調,正是20年代青年們心情的反映。秦淮河儘管在我心底里有這樣一番眷戀,直到老年才有緣相見。

初訪秦淮河說來已是5年前的事了。說得更正確一點,相逢的是80年代初期的夫子廟。夫子廟和秦淮河在當時還是分開來說的好。從歷史說來,二者結合得相當早。孔廟在南京這樣的地方,必然是由來已久。但具有現在的規模,大概自明初建都金陵時始。二者開始混成一體可能也是明代之事,不然也就不會有李香君這樣的人物了。當我沉醉於薔薇色的秦淮河時,並不意識到它是夫子廟的附屬品,我初訪時才發現這種關係,我心裡很彆扭。

夫子廟當初至少在明、清兩代是江南的最高學府,正如現在夫子廟前的大牌樓上所自誇的「天下文樞」,不是紫紅色也該是朱赭色的,甚至是墨黑色的,怎麼能和薔薇色相匹配呢?試想程朱理學極盛時代,那種道貌岸然的儒巾怎能咫尺之間就毫不躊躇跨入金粉天地?人間的真實可能就是相背統一起來的,但是在我的心靈上卻難於忍受,不免發生了逆拒的情緒。夫子廟是夫子廟,秦淮河是秦淮河,不願相混。

5年前夫子廟之游,挑起了我不少迷惑的課題,也捅開了我不少在思想感情上自製的障蔽陳見。當時我見到的夫子廟,已經是既不見夫子,又不見廟了,竟是一個熙熙攘攘的市場。看來我們的祖祖輩輩就是有這樣的本領,把天上變成人間。南京的夫子廟、上海的城隍廟、蘇州的玄妙觀,儒釋道三宗,都逃不脫化聖入俗。食色人之大欲存也。究竟是我們祖先錯了呢,還是原本不存在三教九流?我不清楚。眼前的事實是熱熱鬧鬧的男女飲食之場,儘管同時可以香火鼎盛,爐煙滾滾,夫子廟正殿里暗暗地、不為人注目地還供奉著至聖先師的牌位。

對這一點我並沒有多大傷感。我原沒有意思自立於儒生之列,一生也沒有皈依過任何宗教,更不希望死後如果有靈魂的話,還要承受無窮的折騰。用先師的名義也好,用菩薩的名義也好,能聚集下眾多生靈,盡情地吃喝玩樂一陣原不失為快事。人聚得多了,自有商販麇集。可憐的是,傳統中國里受排擠的商品經濟,只有受庇於廟會寺觀才能形成交易中心。夫子廟、城隍廟、玄妙觀之棄聖入俗,其可奈何?

那次夫子廟之游令人抑鬱難已的,倒是看到了秦淮河破落蕭條的情景,既無槳聲,又無燈影,凄涼暗淡有點像深秋池塘里的殘荷。夫子廟的塵囂市聲更襯托出秦淮河的薔薇花落後的枯枝黃葉。夫子廟變了,秦淮河死了。

5年過去了,又有朋友邀我去夫子廟,我實在沒有勇氣去憑弔逝去的繁華了。我當然明白我心底里秦淮河的印象,並非實相,而是我年輕時千種萬態的自我矛盾所織成的意境。人老了,對這些虛妄的意境卻分外珍惜。我又何必要再去戳穿這些自營的空中樓閣呢?約我去游夫子廟的朋友似乎對我的心情有所領會,正想修補一下上回的余傷,所以說舊景已經復修,不妨去一睹明清風格的建築,而且還著重地加上了一句:你沒有忘記那年的秦淮小吃罷?

說起秦淮小吃,我必須補上一筆。那年在夫子廟,我們擠入人群,節節擁塞,四周行人像是被什麼魔力吸住似的,推都推不開。原來大街兩旁連三接四地沿路擺著各色各樣的小吃攤子:豆腐花、索粉、烤肉串……我一見生情,頓時引起了幼年在吳江城隍廟裡看草台戲時,盡情享受各種小吃的回味。我幾次想沿街坐下來飽嘗一番,但是我朋友卻催著我向前擠,說是前邊的茶樓里已為我訂了座。

這一頓小吃,頓覺心神開朗,掃除了一下方才對夫子廟、秦淮河的無聊的懷舊。這固然是茶樓主人烹飪有道,更重要的是把我從夫子廟拉回到了秦淮河,領略到了一點薔薇色的神韻。秦淮河的小吃是小家碧玉。它們原是出身於烏衣巷口尋常百姓家裡,王謝堂前山珍海味的盛宴里沒有它們的份。秦淮小吃恰是薔薇,而不是牡丹。薔薇不擇地而長,牆角井旁,隨遇而安。它們秀髮挺立不需花壇玉盆。花開花落只要適時,不擇春夏。謝了再開,開了再謝,不到嚴冬霜凍,不告休止。秦淮小吃不正是街頭屋角隨處可買,沿河就座,一盤棋,一杯酒,均可助興。想當年,槳聲燈影中,玲瓏的小船,叫賣於畫舫之間,確有一番普羅風味。這一點秦淮河剩餘的本色,5年前居然還能寄託夫子廟的蔭庇而倖存下來。

朋友之邀,猶豫之後還是被秦淮河的小吃打動了,於是再訪夫子廟。

我們在夫子廟前「天下文樞」的牌樓前下車。抬頭望,周圍建築煥然一新,這是近兩年來修繕之功,單是這個牌樓也夠氣派了。口氣似乎大了一點,但如果置身千年前,文採風流的六朝盛世,彼時彼地大可睥睨世界,誰也不能說是妄自尊大。事實上確是天下無可攀比的文明高峰。時過境遷,最高學府成了百貨商場。言義不言利的儒家傳統,在這裡受到了歷史的嘲笑。

煥然一新的感覺來自夫子廟周圍的商店都新換了門面,是「革新」還是「復舊」很難說。對5年前凌亂嘈雜的夫子廟來說是個「革新」。現在是一律紅窗白壁,明清風格。連掛在店面前的幌子,都飄蕩著古風。我對考古學沒有研究,但是直覺地彷彿又置身於我幼年熟悉的小鎮街頭。當然,我記憶中的水鄉街道沒有眼前所見的那樣輝煌挺秀,整齊劃一,但那種氣氛使我「復舊」了。這樣說,也許未免有一點言過其實。我固然和清代沾著一年的邊,但和明清的接觸究竟已是它的末世,以此來評說目前夫子廟和它周圍的氣氛就不免太自負了一些。這裡用「復舊」這個詞只指我主觀心情而言,不帶貶責之意,對客觀存在的景色來說,用「仿古」二字較妥。仿古是現代人對古代傳統的精華加以模仿複製之意。明清建築自有其優美的風格,用現代的建築原料,予以仿製,並不是保守,更不是走回頭路。試問重修夫子廟和秦淮河這個傳統名勝,如果不走這條路還有什麼更好的路可走呢?

「復舊」其實也並不一定是壞事,過去一些歷史情節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一般只能靠文字記載來揣摩。這不如經過一番考訂,儘可能地如實地把舊情舊事複製成可以供人觀看的實物形象。我們在現在夫子廟左首的「江南貢院」展覽館裡看到的明、清兩代知識分子應試的蠟像和遺物,不就給我們對科舉制度較逼真的體會了么?比讀一本《儒林外史》更多了一層現實感。這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各有感嘆。我倒很願意當前的知識分子有機會的都去看一看,這個曾一度封鎖我們民族的知識牢獄。在這裡也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喜怒哀樂,有多少已越出范進這個模型的窠臼?

最後我們還是進了茶樓。茶樓本身是秦淮河建築群的一部分。它坐落在夫子廟大牌樓的左首。三層高閣,飛檐畫棟,面臨秦淮河碼頭。登樓下望,大小畫舫,往來穿梭。夫子廟廣場上人頭濟濟,雜以車輛。向前望去,河面上橫著一條石橋,名大德橋。橋外就是因詩成名的烏衣巷。

講秦淮小吃而先講茶樓坐落,原因是在菜肴小吃其味脫離不了品嘗時的四周氣氛。猜拳豪飲,低斟淺唱,氣氛不同而其風味各異。秦淮小吃之異於眾者在其秦淮風韻。看來論烹飪之道不宜泥著於甜酸苦辣。這些只是舌尖的感覺。真正嘗到滋味的卻是在心頭,心頭的滋味乃是整體神態的領受。小吃處處有,而秦淮小吃之耐人尋味者,其在於槳聲燈影之間乎?

小吃畢,茶樓主人出留言簿索書。卻之不恭,寫下了「大德橋畔,烏衣巷口,又是一番滋味」。為了說明這個「又」字,作此記。

附:任憑挑選的秦淮風味小吃菜單

冰糖球

茶葉蛋,五香豆+雨花茶

什錦素菜包+如意回鹵干

蟹殼黃燒餅+開洋百葉絲

牛肉鍋貼+牛肉湯

豆腐腦+雞丁涌粽

桂花糖粥+香糯藕片

蒸土瓶+炸雞串

紅豆小腳粽+白果綠豆湯

拌涼粉+鴨血湯

驢打滾+桂花小元宵

什錦蛋炒飯+菊花葉湯

鮮肉包餃+牛肉餛飩

說明:菜單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