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聞香已醉 聞香已醉 未品先酣——洋河寫酒

1984年4月,農曆三月,煙花時節,作蘇北行。歸來寫了《小城鎮——蘇北初探》,興猶未盡,以餘墨草《鄉情脈脈話酒肴》。原想把徐揚一路名酒名餚,一一入記,不料剛寫完徐海,篇幅已不少,《中國烹飪》編者催稿,草草收筆,寄卻了事。事過兩年,1986年5月,又有淮陰之行,返程過無錫,稍憩,乃濡筆作續篇,只限名酒不及名餚,以償欠賬。

到淮陰,寫名酒,恰得其宜。該地著名者多矣,於飲食之道,當推「三溝一河」。「三溝一河」是淮陰市 的四個鎮:泗洪縣 的雙溝鎮,漣水縣的高溝鎮,灌南縣 的湯溝鎮及泗陽縣 的洋河鎮。這四個鎮都產名酒。地亦因酒得名,馳譽中外。

這年頭,鼓勵社會主義競賽,名酒也效體育,定期評比,按次給金牌、銀牌之獎,各地以所得獎牌多少見高低。淮陰一地1984年所得名酒獎牌為數冠全國。該年參加評比的名酒有184種,洋河曲酒以總分95.33獲冠軍,高出素享盛名的茅台0.33分。洋河曲酒中55度酒得金牌,38度酒得銀牌。在前列13種名酒中,「三溝一河」全部上榜,佔四名,但為照顧全局,讓出兩名。於是淮陰之酒,名震全國。

洋河曲酒的盛譽並非一帆風順,唾手取得的。50年代刮產量風,一味提高單產,從原來60斤高粱出40斤酒,一下提高到60斤。結果產量雖然提高了,酒質卻相應下降,評比中被排除出了名酒行列。為了恢複名酒地位,整整花了近20年,直到1979年才以排行第六擠入八大名酒。其後又花了5年,總分才達案首。

釀酒不難,即窮鄉僻壤之民,亦多會釀酒自飲。但酒要成名,達到高質量,卻不易,看來非有深厚的根基不行。所以名酒一般都有悠久的歷史。我在前文說徐海名酒時曾提到過漢初的樊噲,晉代的劉伶,都是淮黃地區的人物。看來這一帶自古是產酒有名的地區。具體到淮陰市的名酒,有史料可據的,要到宋代。據記載蘇東坡被貶職後來到泗州,有人送他雙溝釀造的酒。他喝了頓然解脫了多時來的抑鬱心情。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冷硯欲書先自凍,孤燈何事獨成花。使君半夜分酥酒,驚起妻孥一笑嘩。」泗州是在今淮陰市的西部。當時的雙溝酒是否出自今泗洪縣的雙溝鎮則難說了。

其實封建時代,人也好,酒也好,要出名就得和皇帝老子掛得上鉤。洋河大麴也難免有這種攀龍附鳳之嫌。傳說康熙皇帝南巡有兩次因為路上聞到了酒香而在洋河鎮停留,因而流行了「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佳話。說這種傳說是為酒成名而臆造的宣傳小品,未始不可。但酒鄉的空氣里蘊涵著酒糟里揮發出來的酒味則是實情。我們此次訪問洋河酒廠,沒有進門,一陣酒糟的味兒撲鼻而來。這種被稱為酒香的刺激,對於我這種患有過敏症的人是很容易感覺到的。所以當我們離廠時,主人堅邀題詞留念,我未假思索地寫下了「聞香已醉,未品先酣」。似有誇大,未失實情。洋河曲酒好不好,還是讓會品酒的人去評論的好。我們敬愛的陳老總,在戎馬倥惚之中,多次駐紮在這一帶的糟坊,留下了至今使這裡的群眾感到自豪的評語:「不愧天下第一流。」

為什麼淮陰的三溝一河會產名酒呢?我曾以這個問題請教洋河酒廠的廠長梁邦昌同志,他扳著指頭說:先是客觀條件,再是主觀努力。客觀條件指的是這地區的水土。他告訴了我們一段親身的經驗。他為了想提高洋河曲酒的質量,曾到四川去向「五糧液」取經。四川的釀酒名師指點他說:「五糧液出不了四川,出了四川也就不是五糧液了。」他的意思是各地有各地的水土,不同的水土用同樣的酒麴釀出來的酒香味不同。名酒出於佳泉。我們這位廠長,一聽此話,頓開茅塞,要恢複洋河的酒質,還得從分析洋河的水土入手。後來果真是走這條路取得了成果。

據懂得一點釀酒知識的朋友告訴我,佳泉出名酒是合乎科學的。酒除了含有酒精成分外,還必須有一種有香味的溶液。這種溶液是由酸、酯、醇、羰基化合物四項組成,從釀酒時所用的輔料經過微生物發酵所產生的代謝物,在釀化過程中產生的。而這種微生物則滋生於本地的土壤里,滲入流經土壤的水,傳入釀酒的過程。各地土壤里的微生物,雖屬同類,卻各有特點。因而不同的水土釀出了不同香味的酒。我不但不會喝酒,也不懂得釀酒原理。上面這段似乎頗有科學的話,姑妄記下,也很可能是班門弄斧,未得要領。

事實上像洋河大麴這樣的名酒並不是先有了科學知識在實驗室里配製出來的。它們都是憑歷代經驗中逐漸積累的知識釀成的。從實踐中,釀酒的師傅們得出了酒的香味和當地水土的相關性,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於是造下了種種動人的傳說加以解釋。據說在很古的年代,洋河鎮上就有一塊大約可造兩間房屋那麼大的土地,冒出了20多個泉眼。有一天,當地的一個地主老財要他家裡的婢女去市上買酒。這個姑娘是個善心人。走過這塊冒著水的泉眼時,碰到了一個餓得快要死的農民,她沒有思索地把身上帶的酒錢,一下都給了他。事後一想,望著手上的空瓶,怎樣回去交代呢?頓時心生一計,把身邊的泉水裝滿了瓶子,回到家裡。主人喝了一口,連聲「這酒真純,真甜,太好了」。逼著婢女說出這酒是哪裡買來的。事情拆穿後,主人知道受騙,一氣之下,把婢女推入泉水。姑娘入水就不見了,泉水卻還不住地湧出來。人們就用這泉水來釀出又純又甜的好酒。為了紀念這位姑娘,稱這泉水為美人泉。因為這個傳說的結束太悲慘,我沒有興緻去訪問這個泉,更沒有去追問這傳說的出典。

把名酒聯上人間悲歡離合的故事,並不一定只是人們常有的意向,現在酒味里摻上一些世間的人情,事實上確是有這類的事。洋河酒廠廠長的經歷就提供了一個現實的證明。

我已說過這位廠長姓梁名邦昌。他是廣東人,畢業於廣州輕工業專校,1958年分配到淮陰,進入洋河酒廠,一直工作至今,已有28年。這28年里他遭受的風風雨雨,並不少於其他下鄉工作的知識分子。入廠之初,他是唯一有專業學歷的技術員。在缺乏共同語言的工作環境中,工作是艱難的。在他之後陸續分配來的知識分子不下20多人,但能像他一樣堅持下來的沒有幾個。他入廠不久就碰上困難時期,據說只有吃酒糟、豆餅和胡蘿蔔過日子。接著在「左」的風浪中,由於他有海外關係受到了種種難堪的打擊,「文革」時期達到了頂點,他幾乎完全陷於孤立,成了被衝擊的對象。

說他有海外關係倒不是冤枉他。當他在廣州念書時,確和一個女同學感情很好。自從他被分配到了蘇北,兩地相隔,益增思慕。這位女同學一直希望他能回去,而且決心等待他,不另找對象。但是這位技術員心裡卻另有掛牽,那就是洋河酒自從50年代失去了名酒的地位之後,質量長期提不高。作為該廠的技術員,他認為這是自己沒有盡到責任。用他自己向我們介紹時的話說,「憋了口氣,死不了心」。在艱苦的生活,得不到同情的環境里,他用了陳舊的設備,埋頭做他的分析研究。日子過得很快,在廣州等待他的女朋友,又因為在香港的父親有病,不能不離穗去港。這就是他被控有「海外關係」的根據。

這位廠長的故事並不像上述美人泉的傳說那樣發展。「文革」期間雖則很有可能出現悲劇的收場。但是幸虧有一位農家姑娘相信這個青年是個好人,默默地,處處地照顧他,使他在為洋河酒翻身的孤軍奮鬥中得到了精神的支柱。雨過天晴,他的研究也取得了成果。洋河曲酒在1978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恢複了名譽。他也被任命為主管生產和技術的副廠長。1983年又升為廠長。別人後來告訴我,他現在已有了家,和他結婚的並不是在海外等待他的女同學,而是那位有點像《牧馬人》影片中李秀芝那樣的農村姑娘。

這樣的喜劇里是否還包括著不露面的悲劇,我不清楚。我是個喜歡大團圓收場的人,所以也就滿足於這樣的結束了,如果還要加一點鑼鼓,那就是說這兩年,在這位熬出了頭的廠長努力下,洋河曲酒產量提高到了1萬噸,比1978年翻了一番,這次增產卻並不像50年代那樣,跌了個跟頭;相反的,質量同時上升,優質名酒增加了五倍。科學技術顯示了力量,可是如果沒有像這位廠長這樣的人,科技的力量還是顯示不出來。

也許還得聲明一下,關於梁廠長的故事,他本人並沒有對我們吐露過一言半語。那是離廠後,有人在汽車上為我們敘述的。我敬其人,故作此記。梁廠長不飲酒,但善創名酒。我亦不飲酒,更不會釀酒,只能寫酒。洋河曲酒以味綿清甜聞名,而我為文求得一清字而未能。愧甚,愧甚。

1986年5月21日於無錫湖濱賓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