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人類科學的方法論 後記 亞伯拉罕·馬斯洛的豐碩成果

露絲·考克斯(Ruth Cox)

我曾以為自己的力量和效能正處在巔峰狀態,因此無論何時我的去世都將如同一棵果實累累正待收穫的蘋果樹被砍倒一般。那將是很傷感的,不過仍然是可以接受的事情。因為,既然我的一生已經如此豐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則是貪婪的和不知感恩的。(《馬斯洛日記》,1970年2月12日,勞瑞,1979年,第997頁。)

馬斯洛在日記里寫下上述話的4個月之後逝世,享年62歲。今天,馬斯洛關於個體幸福和社會協作潛能的觀點在社會心理學的許多領域都得到了應用。馬斯洛的哲學在廣泛的應用中得到了實際的檢驗。

本章將從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考察馬斯洛的理論在我們的生活和社會中的存在方式。他的理論對於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人性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同時,他還是現代心理學中人本心理學和後人本心理學兩個流派的奠基者。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馬斯洛的理論在心理學、教育學、經營和管理、健康以及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中應用廣泛。

正如喬伊斯·卡羅爾·奧茨(Joyce Carol Oates)所言,馬斯洛的思索和理論在如此多的方面觸及我們的個人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以至於很難「公正評價馬斯洛令人驚嘆的豐富的思想的挑戰,他集教師、先知、醫生、夢想家、社會策劃家、批評家於一身的能力,他努力把所有表面上毫不相關的現象聯繫到一起的雄心,以及他永不停歇的樂觀主義」(選自Leonard,1983,p.335)。

根據客觀的標準,馬斯洛可以算是著作等身:6部重要專著,140篇論文,還有很多多次再版的現代心理學思想方面的文集。不過比這些著作更重要的是馬斯洛的理念對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的影響。他的著作源於他的信念,即:人類如果不重視他們最高的需要,就永遠不能理解自身。他明確地提出,作為人類,我們相信自己天生具有實現自我和服務社會的需要。

1.驚奇感(a sense of wonder)

當馬斯洛投身於對人性的整體的理解時,他對生命的熱愛和認為人性是積極的信念更加增強了。人類不僅是一些神經細胞的集合體,而是充滿潛能的。馬斯洛在自己年輕時就接觸到奇蹟、開放和誠實這樣的觀念。1928年他在大學生涯的一篇哲學論文里寫道:

為什麼不把(神秘體驗的奇蹟)歸因於人自身呢?而不是由這些神秘的體驗來推斷人的無助和渺小……我們不能找到一個更大、更精彩的概念來描述人類的偉大嗎?(Lowry,1973,p.77)

40多年之後馬斯洛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卓越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的主旨仍然沒有改變,正如他在《對人性的進一步研究》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一書中談到的(1971,p.144):

如果必須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本書試圖說明的是:對於作為人類本質屬性一部分的、更高層次人性的探索意味著什麼——或者更簡單地說,人的精彩可以超過他們作為人及其生理屬性。(Lowry,1973a,p.77)

馬斯洛發自內心充滿好奇的智慧使心理學的方法超越了關注神經症行為和精神病的科學,而趨向於關注人類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心理學。他在1959年寫道:「我們能夠研究的是無意識和前意識的奧妙、理性與非理性、疾病和健康、詩歌及數學、具體與抽象。弗洛伊德把醫學的有色眼鏡架到我們的鼻子上。現在是取下它的時候了。」(選自lowry,1979,p.66)

2.被忽視的革命

在《動機與人格》的第二版修訂本的前言里,馬斯洛寫到人本主義哲學「仍然幾乎完全為學界所忽視……因此,我把人本主義哲學稱作是『被忽視的革命』」(1970,142,p.X)。

在1985年3月,第25屆人本心理學會年會的與會者回顧了這場「被忽略的革命」,並注意到人本主義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儘管心理學的主流研究以及教材常常沒有反映人本主義的觀點,人本主義哲學在其他的領域卻受到了很好的重視。心理治療、教育、醫學以及管理領域的新取向便反映了馬斯洛對自我實現、價值、選擇和責任的強調,以及強調把個體放在家庭、文化以及工作環境中來看的更加綜合的觀點。

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的理查德·J·勞瑞(Richard J.Lowry),馬斯洛的朋友和過去的學生,及其主辦刊物的編輯,在研究馬斯洛的成就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勞瑞的專著《亞伯拉罕·馬斯洛:一位知識分子的肖像》(1973a)中,他考察了馬斯洛理論的宗旨及其在心理學史和西方思想史中的理論地位。

勞瑞描述馬斯洛的學術生涯是堅持不懈地追尋「人性可達到的精彩程度和難以預料的深度」(選自Lowry,1973a,pp.78-79)。英國作家柯林·威爾遜( Wilson)的著作《心理學的新道路:馬斯洛和後弗洛伊德革命》(1972)在出版中得到了馬斯洛及其夫人貝莎(Bertha)的鼎力相助。該書和弗蘭克·戈布爾(Frank Goble)所著《第三思潮:亞伯拉罕·馬斯洛心理學》(1970)一書一樣,站在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視角,把馬斯洛的哲學及貢獻寫入了編年史。

柯林·威爾遜寫道:「馬斯洛的成就卓絕……像所有的原創思想家一樣,他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看待宇宙的方式。他的思想緩慢但有結構地成長,就像一棵樹,沒有停頓或者突然的方向轉變。他的直覺非常可靠。」( Wilson,1972,p.198)

3.一位心理學家及科學哲學家

馬斯洛認為經驗科學的方法是「用於研究物體、動物、事件或者局部過程,當我們打算研究理解作為整體和個體的人以及文化的時候,這樣的方法是有限而且不恰當的」(馬斯洛,1996,p.115,xiii)。

馬斯洛在尋求心理學領域內恰當的研究方法方面也是一個科學哲學家。他發現要把心理學的事實從哲學問題中孤立出來是不可能的,而且他堅持科學沒有權利排斥任何相關的數據或經驗。他在《對科學的心理學研究:一種勘測》中寫到:「科學應當能夠解決價值、個性、意識、美、卓越及道德規範一類的問題。」(馬斯洛,1966,p.115,xiv)

與應用理論或證實理論相比,馬斯洛更關心倡導及開創理論,不過他經常向別人挑戰或者邀請別人來做實驗以證實或證偽他的理論。

我是一個喜歡在開墾出一片新的田地之後便離開的人。我很容易感到厭倦。我更喜歡去發現,而不是證明。對我來講,極大的快樂來自於發現。(馬斯洛,選自lowry,1979,p.231)

他在《對人性的進一步研究》(1971,p.144)中承認實證的確是「科學的支柱」,不過他感到「科學家僅僅把自己看作是證實者則是一個很大的錯誤」(p.4)。他全神貫注於整合經驗和理論的發現——挑戰科學及其規則,以尋求了解人類行為的新方法。他的倡導把研究從實驗室延伸到田野,並且包含對工廠、家庭、醫院、社區甚至民族的研究。

今天的人本心理學包含了很多的含義:一場文化運動,一個社會網路,人的一系列經驗,一組技術,一類價值體系,一個組織,以及一種理論。理論上,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滲透並且相互補充。(馬斯洛,選自Greening,1984,p.3)

我是弗洛伊德學說的信奉者,我是行為主義者,我還是人本主義者……(馬斯洛,1971,p.144,4)

1.理論

一般說來,馬斯洛的人類動機理論和自我實現學說與弗洛伊德學說和行為主義模型的差別很大。可是對馬斯洛個人來說,需要層次理論是他早期所接觸的行為主義、弗洛伊德學說以及阿德勒學說的模型在邏輯上的延伸。他認為自己是弗洛伊德學說的信奉者和行為主義者,而不是反對這兩者的革命之父。馬斯洛把自己看作有創造力的整合者,而不是一個反對派,他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現代心理學趨向的一種延伸。馬斯洛及其他人本主義思想者的理論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革命意義?

因為他和其他人本心理學家的工作雖然在依靠實證方法來研究人類行為上是科學的,但是他們與其他心理學體系的不同在於他們強調自己對人類持有某種哲學的信念(Buhler Allen,1972)。

人本心理學的革命性在於它提出了一個關於人類經驗的積極的模型。人本心理學家認為自己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學家。他們並不執著於客觀性,而是熱心地在高度主觀的人際交流中發現研究方法,來揭示作為個人對他人的知識(Buhler.All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