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人類科學的方法論 第十四章 新心理學的問題

人怎樣學會變得聰明、成熟、仁慈?怎樣學會獲得良好的品味、性格以及創造力?怎樣學會使自己適應新情況?怎樣學會發現善、識別美、尋求真?也就是說,怎樣進行內在的學習而不是外在的學習?

怎樣從獨特的經歷,從災難、婚姻、生兒育女、成功、勝利、戀愛、患病、死亡等中學習?

怎樣從痛苦、疾病、抑鬱、不幸、失敗、衰老、毀滅中學習?

許多被當成聯想式學習的東西,實際上是內在的和為現實所需要的,而不是相對的、任意的、偶然的。

對於自我實現的人來說,重複、接觸以及無道理的回報變得越來越不重要。通常形式的廣告很可能對他們不起作用。面對廣告的自吹自播、胡亂聯想、庸俗趨眾以及廣告簡單、毫無意義的重複,他們很不易為之動心。甚至,這反而可能引起消極的後果——他們不是更可能而是更不可能買這商品了。

為什麼教育心理學主要關心手段(如評分等級、學位、榮譽、獎狀),而不是目的(如智慧、理解力、良好的判斷力和審美力)?

我們對於情感態度(emotional attitudes)、趣味和愛好的獲得是了解不足的。「心靈的學習」被忽視了。

實際中的教育往往通過使孩子少找麻煩、少調皮搗蛋來滿足大人方便的需要,更積極的教育則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自我實現。教育應該教給孩子堅強、自尊、正義感、抵制控制和利用、抵制宣傳和對文化的盲目適應、抵制暗示和流行。對於這些,我們又知道些什麼呢?

對於那種無目的和無動機的學習,即潛移默化的學習、完全是出於純粹的內在興趣的學習等,我們知道得很少。

關於知覺的研究,過多地是對錯誤、曲解、錯覺等的有限的研究。韋特海默會把它叫做對心理盲目性的研究。為什麼不再加上對於直覺、閾下知覺和無意識及前意識知覺的研究?對良好品味的研究不算嗎?對真、誠、美的研究不算嗎?那麼審美知覺呢?為什麼有些人感受到了美而其他人沒有?在知覺這個總概念下,我們還可以把用希望、夢想、幻想、創造性、組織和條理化來對現實進行建設性調控包括進來。

無動機、無偏見、無私的知覺。鑒賞。敬畏。景仰。無選擇的注意。有大量對於陳規俗套的研究,卻幾乎沒有對於新鮮的、具體的、柏格森主義的現實的研究。

弗洛伊德所談到的那種漂浮注意(free-floating attention)。

是什麼因素使健康者能夠更有效地感知現實,更精確地預見未來,更容易地察覺人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因素使他們能夠容忍或者享受未知的、無結構且意義不明的、神秘的事物?

為什麼健康人的意願和期望對他們知覺的歪曲能力這樣弱?

人越健康,他們各種能力之間的聯繫就越多。這一點也適用於各種感覺形式,這些感覺形式使得對聯覺的研究在原則上比對孤立的感覺進行的研究更基本。不僅如此,作為一個整體的感覺系統與機體的運動方面是聯繫在一起的。對於這些相互間的聯繫需要更多的研究。

對於統一的意識,存在認知、啟發、超個人的和超人類的知覺,神秘體驗和高峰體驗的認知方面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積極的情緒(如愉快、沉著、寧靜、坦然、滿足、接受)尚未被研究透徹。憐憫、同情、博愛也是如此。

嬉戲、高興、玩耍、遊戲、消遣沒有被充分地理解。

狂喜、興高采烈、熱情、愉快、快樂、異常欣快、幸福、神秘體驗、政治和宗教上的皈依體驗、性高潮所產生的情緒。

心理病態者和健康者在鬥爭、衝突、挫折、悲哀、焦慮、緊張、內疚、羞恥感等方面的區別。在健康者身上,這些是或者能夠是好的影響因素。

對情緒的組織作用和對情緒其他的好的、有益作用的研究,比對情緒的瓦解性作用的研究要少。在什麼情況下,情緒與知覺、學習、思想等的功效的增加有關係?

認識的情緒方面,比如,頓悟使人情緒激昂,理解使人平靜,對於惡劣行為的較深刻理解產生接受和寬恕。

愛情和友誼的感情方面,它們帶來的滿足和快樂。

健康者的認識、意動和情感主要是相互合作的,而不是對抗或相互排斥的。對此我們必須找出原因,找出內在的機制,例如,健康人的下丘腦和大腦之間的聯繫與眾不同嗎?我們必須了解,如意動和情感的動員怎樣幫助認知,認知與意動的合作支持怎樣影響情感,等等。應該把心理生活的這三方面放在它們的相互聯繫中來研究,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它們。

心理學家毫無道理地忽視了鑒賞力。而吃、喝、抽煙或者其他感官滿足方面的單純的享樂在心理現象中佔有明確的位置。

建設烏托邦的背後是什麼衝動?什麼是希望?人們為什麼編造、設計、創造關於天堂、健康生活和更好的社會的想像?

欽佩意味著什麼?敬畏和驚異呢?

怎樣研究靈感?我們怎樣才能激勵人們做出更大的努力,為著更好的目標奮鬥?

為什麼歡樂比痛苦消逝得更快?如何使歡樂、滿足、幸福感常新?

我們能否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不會對它們熟視無睹?

為人父母的衝動:父母為什麼愛自己的孩子,人們為什麼想要孩子,他們為什麼為孩子做出這麼多的犧牲?或者說,為什麼有些行為在他人看來是犧牲,而父母卻不感覺如此?為什麼嬰兒是可愛的?

研究正義、平等、自由,研究對自由和正義的渴望。人們為什麼會不惜付出巨大代價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為正義而鬥爭呢?為什麼有人會不計個人利益去幫助遭受蹂躪、遭受非正義的人以及不幸的人?

在一定程度上,人類是在追求自己的目標、目的和終點,而不是被盲目的衝動和內驅力所驅使。當然,盲目的衝動也會出現,但不是單獨出現。完整的人類活動要求兩者都出現。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研究了挫折的致病作用,忽視了它的「導致健康」的作用。

體內平衡、均衡、適應、自衛本能、自我保存以及調節,這些僅僅是消極的概念,我們必須補充以積極的概念。「一切似乎都是旨在保護生命,很少努力使生命有意義」,波因卡爾(H.Poincare)說,他的困難不在於謀生,而在於在謀生的餘暇中能夠不至於感到無聊。如果我們從自我保存本能的角度將機能心理學定義為對於有用性的研究,那麼它的外延——超越性機能心理學就是從自我完善的角度來研究有用性。忽視高級需要和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之間的區別註定使人們在一個需要滿足後卻仍舊需要時感到沮喪。在健康的人身上,滿足導致的不是慾望的終止,而是在一個暫時性的滿足期間之後,高級慾望和高級挫折水平的出現,以及重新恢複不平靜和不滿足。

食慾、愛好和味道,以及殘忍的、生死攸關的極度的飢餓。

對於盡善盡美、真理、正義的渴望(相當於掛正一幅歪斜的畫、完成一件未完成的工作或苦思一個未解決的問題的衝動?)。烏托邦衝動,改進客觀世界、糾正錯誤的慾望。

弗洛伊德以及學院派心理學家對認知需要的忽視。

美學的意動方面,審美需要。

我們並不充分理解殉道者、英雄、愛國者、無私的人的動機。弗洛伊德主義的「不過是」和還原論的解釋不能解釋健康的人。

那麼是非心理學和倫理、道德心理學呢?

科學心理學、科學家心理學、知識心理學,關於知識追求的心理學,關於知識追求背後的衝動的心理學,關於哲學衝動的心理學。

鑒賞、冥想、沉思。

通常,討論性問題似乎就像是在討論如何避免瘟疫的問題。只注意性的危險性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性可以或者應該是一種非常快樂的消遣,並且可能也會是一種有效的醫療和教育手段。

我們必須滿足於一個根據情況是什麼樣而不是根據情況應該是什麼樣來獲得的智力的定義嗎?整個智商的概念與智慧完全是兩回事。它是一個純技術的概念。例如,戈林 的智商很高但在一個非常真實的意義上說他卻是個蠢人。他無疑是個罪惡的人。我們不認為確立高智商這樣一個具體的概念有什麼大的害處。問題僅在於,在一個以此限制自己的心理學中,更重要的主題——智慧、知識、洞察力、理解力、常識、良好的判斷力——被忽視了,讓位於智商,因為它在技術上更令人滿意。 當然,對人本主義者來說這是個惱人的概念。

有哪些影響能提高智商——實際的智力、常識、良好的判斷力?我們非常了解什麼對它們有害,但幾乎不了解什麼對它們有利。但願有一種智力心理治療。

一個智力的機體概念?

這種智力測驗在多大程度上與文化背景相關聯?

見解的改變。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