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自我實現 第十三章 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

我第一次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有關於創造性的觀點是在15年前,那時我剛剛開始對健康、高度發展和成熟了的(即自我實現的)人進行研究。從那時起,這些想法一直在不斷演變,並且我相信,還會繼續演變下去。因而,本文應當是一個有價值的對過程的報道,不僅僅因為被討論的主題本身有價值,還因為我關於心理學是什麼和心理學應當是什麼的概念也同時在發生著變化。

我必須拋棄墨守成規的這種看法,即認為健康、天才、才幹等和多產等是同義的。在我的研究對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儘管在我將要描述的某種特殊意義上是健康的、具有創造性的,但從普通意義上講,他們卻不是多產的,他們沒有偉大的才能或天賦,也不是詩人、作曲家、發明家、藝術家或有創造性的知識分子。並且,明顯的是,有一些最富有才華的人類天才肯定不是心理健康的人,例如,瓦格納、凡·高、拜倫等。在天才中,有的是心理健康的,有些卻不是。在很早的時候,我就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偉大的天才不僅或多或少與性格的良好或健康無關,而且我們對此知之甚少。例如,有證據顯示,偉大的音樂天才和數學天才更多地是來自於遺傳,而不是後天所獲得的。這樣看來,似乎很清楚的是,心理健康和特殊才能是相互獨立的變數,它們之間也許只有很少的關係,也許沒有。至此,我們最好還是承認,心理學對於天才人物的特殊才能知之甚少。對此我將不再多說什麼,我想集中關注那種更加普遍存在的創造它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生存過的人身上,並且與心理健康情況一起變化。而且我很快發現,我也像其他大多數人一樣,是根據產物來思考創造性的,而且,我也將創造性僅僅局限於與人們的努力相關的傳統領域。也就是說,我不自覺地假設任何畫家都在過著創造性的生活,詩人和作家也是如此。理論家、藝術家、科學家、發明家和作家會有創造性,其他任何人都不會有創造性。你是他們中的一員或者不是他們中的一員,具有全部的天賦或一點沒有,似乎創造性只是某些職業的特權。

但是,我的這些預期被我的各種類型的研究對象所打破。例如,有一位貧窮的女性,沒有受過教育,是一名母親,也是家庭主婦。她沒有做任何傳統意義上的有創造性的事,但她是一位出色的廚師、母親、妻子。儘管經濟條件有限,她總是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條。她是位完美的女主人。她準備的飯菜簡直就是一場盛宴。她對銀器、服飾、玻璃器皿、陶器和傢具的品味簡直無可挑剔。她在所有這些方面,都是新穎、獨到、出人意料、富有創意的。我不得不認為她是富有創造性的。我從她以及與她類似的人身上懂得了:一流的菜湯要比二流的繪畫更具創造性,並且一般來說,烹飪、為人父母或操持家務可以是創造性的,而寫詩卻不一定都有創造性,它也可以是枯燥無味的。

我的另外一個研究對象致力於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工作,她為人包紮傷口,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她不僅僅以個人的方式,同時還以組織的形式從事工作。她的「創造」之一便是成立了一個此類的組織以幫助更多的人。

另外一個是精神病醫師,一位「純粹」的臨床醫生,他沒有任何著述,也沒有創造過任何理論或進行過任何研究,但他在幫助精神病人重建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自得其樂。他對待每一位患者都像是在對待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他沒有難懂的行話,沒有過多的期望和先入之見,只有道家式的純真和傑出的智慧。既然每一個患者對於他都是獨一無二的,因而是一個全新的問題,需要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理解和對待。甚至在非常棘手的病例上,他也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這確證了他的工作所具有的創造性,而不是保守或者墨守成規。從另外一個人身上我明白了,建立一個商業組織同樣可以是有創造性的行為。從一名年輕的運動員身上,我明白了橄欖球賽中的一次擒抱阻攔也能夠像十四行詩一樣體現出美感,也可以由創造性激發。換句話說,我學會了不僅將「創造性」(還有「美感」)一詞應用到作品上去,也應用到各具特色的人們身上,應用到活動、過程或態度上去。而且,我再進一步把「創造性」一詞應用在標準的和為傳統所接受的詩歌、理論、小說、實驗、繪畫以外的許多其他產物上去,而迄今為止我是把這一詞僅僅局限在這些產物上的。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發現有必要區分「特殊才能的創造性」與「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後者更直接地發源於人格,廣泛地顯現於普通日常生活中,並且不僅顯現於偉大和顯而易見的產物中,也以許多其他方式,以某種幽默感、以創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傾向顯現出來,例如在教學等活動中。

1.感知

自我實現的創造性的一個基本的方面似乎就是一種特殊的感知,類似於童話中孩子看到國王沒穿衣服的這種感知(這也與把創造性看做是一種產品的看法相衝突)。這些人可以看到新鮮的、天然的、具體的和形象化的事物,也可以看到屬類的、抽象的、儀式性的、分門別類了的事物。結果就是,他們生活在遠遠更加真實的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概念、抽象、期望、信念和陳規的虛擬世界之中。這一點,由羅傑斯創造的片語——「對體驗開放」(opeo experience)很好地表達出來了。

2.表達

我的所有研究對象相對來講都更具自發性,更富有表達能力。他們能夠表達得更加「自然」,行為更少受束縛和抑制;他們的行為似乎能夠更容易和流暢地得以展開,更少停滯和自我非難。這種不受鉗制、不懼怕別人奚落而表達想法和衝動的能力被證明是自我實現的創造性的一個非常基本的方面。羅傑斯使用了一個非常恰當的片語來形容健康的這個方面——「充分發揮功能的人」(fully funing people)。

3.「第二次純真」

我的另一個觀察結果就是,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在許多方面類似於天然快樂、無憂無慮的兒童的創造性。它是自發、輕鬆自然、純真、自如的,是一種與一成不變和陳詞濫調迥然不同的自由。同樣,它的主要組成部分似乎就是無感知的「純真」、自由和不受抑制的自發性和表達性。幾乎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夠更自由地去感知,而不帶有應該存在什麼、必須存在什麼或一直存在什麼的先入為主的看法。並且,幾乎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夠即興地創作一支歌、一首詩、一個舞蹈、一幅畫、一種遊戲或比賽,而不需要計畫或預先的意圖。

正是在這種孩子氣的意義上,我們說我的研究對象是富有創造性的。但我的研究對象畢竟已不是孩子(他們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為避免誤解,讓我們這樣說吧,他們或者是保持了或者是重新獲得了至少兩種孩子氣主要的方面,即他們不墨守成規,或者說「對體驗開放」;再就是,他們具有自如的自發性和表達性。成年人身上的這些特點肯定與發現於兒童身上的類似特點有質的不同。如果說兒童是天真的,那麼我的研究對象就是獲得了「第二次純真」(sed e),正如桑塔亞那 所說。他們的天真的感知和表現是與老練結合在一起的。無論是哪種情況,給人的感覺都是,我們似乎是在與內在於人性中的一個基本特性打交道,它是所有人或大部分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潛能,但在人的文化適應過程中常常被遺棄、埋沒或抑制了。

4.對未知事物的好奇

在另一個使創造性更成為可能的特點上,我的研究對象也與眾不同。自我實現的人相對來說更不懼怕未知、神秘、令人迷惑的事物,倒是常常被它們深深地吸引住;也就是說,把它們挑選出來,苦苦地研究思索它們,沉浸於其中。我是這樣來描述的:「他們不忽視未知事物,也不會拒絕、逃避或試圖假裝已了解它,也不會過早地對它進行組織、分析或歸類。他們不依賴於熟悉的事物,他們對真理的追求也不同於對確定性、安全、明確性、秩序的災難性需要,正如我們在戈爾茨坦所研究的腦損傷者或在強迫性神經症患者那裡所看到的。當總體的客觀情境需要時,他們可以舒適地安於無秩序、草率、混亂、模糊、疑惑、不確定、不明確、近似、不嚴格或不準確狀態(一般來說,在科學、藝術或生活的某些時刻,所有這一切都是很值得的)。」

因而,就會發現這樣的情況:疑惑、試探、不確定,以及因此而暫停做出決定的必要性——這些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折磨,對某些人來說卻可能是一種令人愉快的刺激性挑戰,是生命的高潮而不是低潮。

我的一個觀察結果使我困惑了許多年,但現在它開始逐漸明確了。那就我所說的自我實現者「二分」問題的解決。簡單地講,許多具有相對性以及極端性的東西,被所有心理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直線性的和連續性的,但我卻有不同的看法。以我遇到的第一個「二分」麻煩為例:我不能夠確定我的研究對象是自私還是無私的。請看我們是怎樣落入「要麼是,要麼不是」之陷阱中的吧。我對這個問題的表述方式也就意味著:一方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