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在前面的話 亞伯拉罕·馬斯洛的影響

羅伯特·弗雷格

一個人除非在生命的每一時刻都敢於傾聽自己,傾聽他自己的自我,否則他不可能明智地選擇生活。

——亞伯拉罕·H·馬斯洛

《對人性的進一步探索》,1970

亞伯拉罕·H·馬斯洛是一個敢於深深地傾聽自己、傾聽自己對人類積極潛力的堅定不移的信仰的人。他被稱為先驅、夢想家、科學哲學家和樂觀主義者。他是人本心理學或「第三勢力心理學」最重要的發言人之一。在初版於1954年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包含了他對人類心理學的重要發問和早期探索。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詳細論述的思想形成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這本書在創建一個積極和全面的有關於人性的觀點方面,有著巨大的影響。迄今,它仍然是一個獨特的、有感染力以及影響力的源泉,這一點可以從當代的心理學、教育、商業和文化趨勢中看出來。在許多領域中,都越來越強調自我實現、價值、選擇以及更具整體觀的對個體的看法。

《時尚》雜誌在其50周年紀念刊上有一篇位置顯著的文章,內容是關於20世紀中期最重要的美國人物。編者把馬斯洛選為一位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和一位我們現代人性觀的最重要的先行者。

喬治·倫納德((Gee Leonard)寫道:

他的著述沒有弗洛伊德的陰暗莊嚴(dark grandeur),沒有埃里克·艾里克森的溫文爾雅,沒有B.F.斯金納的雅緻精確。他不是一位優秀的演講家。他在早年是如此害羞,幾乎不敢走上講台。……他所奠基的心理學思潮還沒有在大學中獲得主導性地位。他去世於1970年,而關於他的完整傳記仍有待於著述。

但是,在改變我們對人性和人類可能性的看法方面,亞伯拉罕·馬斯洛所做的,比過去50年中其他任何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所做的都要多。他的影響,仍在繼續直接或間接地增長,特別是在健康、教育和管理理論領域,以及在幾百萬美國人的私人和社會生活中。(Leonard,1983,p.326)

當馬斯洛開始他的職業生涯時,心理學領域中只有兩大勢力:行為主義方法和臨床的心理分析方法。對於馬斯洛來說,這些模式是不夠的,「總的來說……我想這樣說是沒有問題的,即在人類歷史上,人性一直都被低估了。人性中最高的可能性實際上總是被低估。」(Maslow,1971,p.7)

在馬斯洛的學術生涯中,他一直努力去抵消這種低估,為此,他對人類成長和發展的最高可能性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他為心理學領域中兩個重要的新思潮的出現做了奠基工作:人本心理學和後人本心理學。這兩股新的勢力都探索人性中全面、豐富的複雜性,而不把人類行為限制在機械論或病態的模式中。 馬斯洛最偉大的長處就是他提出重要問題的能力。他向心理學提出了對於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核心的問題:做一個好的人類成員是什麼意思?人類有能力達到些什麼?是什麼造就了快樂的、有創造性力的、需要得以滿足的人類?如果我們不知道人類的可能性是什麼,我們又怎麼能夠判斷出一個人是否已全面地實現了他或她的可能性呢?我們怎樣才能真正地超越童年時代的不成熟和不安全感?在什麼環境中我們可以做到這一點?我們怎樣才能發展出人性的完整模型,其中既包括我們非凡的可能性,又不失去我們非理性、非成就性的一面?是什麼在激勵著心理健康的個體?

自我實現的人是否真正代表了表面現象之下真實的人性?這是那種非常大的問題之一,只有傻瓜和空想家才敢給出明確的答案。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學說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心理學的事實,也是對人性的一種全面的看法。當其他人沉浸於性、力量、自我整合或刺激與反應時,馬斯洛的學說就成了一道諾斯替教派(gnostic)的真理和異教歡樂的風景線。(Lowry,1973,p.50)

馬斯洛提出的關於創造性的問題激勵著人們去進一步探索和洞察人性。 馬斯洛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對他所認為的心理健康人的研究:「的確,自我實現的人,那些已達到成熟、健康和自我滿足的高層次的人們,他們有如此多的東西可以教給我們,以至於有時他們幾乎就像是人類中的一個不同的種類。」(Maslow,1968,p.71)他發現,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態的人所具有的機能,不同於處於匱乏狀態中的人的機能。馬斯洛把這種新的研究方向稱作「存在心理學」(Being-psychology)。

他發現,自我實現的人被「存在價值」所激勵。 這是健康的人自然發展起來的價值,而不是被宗教或文化所強加的。他斷言說:「我們已到達生物歷史的這樣一個時刻:我們現在要承擔起我們自己進化的責任。我們已成為自我進化者。進化意味著選擇,即挑選和決定,而這意味著價值。」(1971,p.11)自我實現者所欣賞的價值包括真理、創造、美、仁慈、完整、活力、獨特、正義、直率和自我滿足等。

馬斯洛對人性的研究使他得到許多的結論,其中包括以下核心觀點:

(1)人類有趨向於健康、創造性和自我滿足等更高層次的內在趨勢。

(2)神經症可以被認為是對自我實現趨向的一種阻斷。

(3)一個有協同作用的社會的演進是一個自然和基本的過程。它是這樣一種社會:在其中,所有的個體都可以達到自我發展的高級層次,但又不會妨礙他人的自由。

(4)商業效率和個人成長並不是不相容的。事實上,自我實現的過程使每一個個體都趨向於最高的效率水平。

1968年,馬斯洛評論說,他所引導的心理學革命已牢固地站穩了腳跟。「而且,它開始獲得了應用,特別是在教育、工業、宗教、社團組織和管理、治療與自我提高方面……」的確,他的工作是本世紀主流學術趨勢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以馬斯洛和現代心理學為主題的著作中,柯林·威爾遜( Wilson)寫道:

20世紀前半葉可以目睹對浪漫主義時代的反動:生物學被僵化的達爾文主義所支配,哲學被各種形式的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所左右,而科學則被決定論所主導。於是,可以這樣來概括這以後的情景:如果我們能夠建造一台超大型的計算機,輸入我們現有的所有科學知識,那麼這台計算機就能夠接管科學發現的未來。

早期的心理學家們把他們的努力局限在解釋基於大腦機制的人類感受和反應上,也就是說,去建構心智的機械圖景。弗洛伊德的圖景更加「豐富而奇特」,但它卻有很深的悲觀主義,阿爾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將其稱為「地下室的地下室」的心智觀。……馬斯洛第一個創造了一種真正全面的心理學流派,可以這麼說:是從地下室一直到閣樓。馬斯洛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臨床方法,但沒有接受他的哲學……超越性的衝動——審美的、創造性的、宗教的一一它們與支配欲或性慾一樣,都是人性中基本的和永恆的一部分。如果它們的「普遍性」不是很明顯,也只是因為只有較少的人達到了這些超越性在人性中佔上風的地步。

馬斯洛的成就是巨大的。與所有的創造性思想者一樣,他打開了審視宇宙的一個新窗口。(Wilson,1972,pp.181-184)

馬斯洛的一生是學術先驅的一生。他不斷地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然後繼續向更新的領域進發。在學術研究之中,他奉獻了他自己的預感、直覺和主張。他常常把對他的理論的細緻分析與驗證留給別人去做。馬斯洛所提出的問題具有誘人的、有待進一步探索的魅力。

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08年4月1日出生於紐約的布魯克林區。他的父母是俄國猶太移民。父親塞繆爾·馬斯洛以制桶為業,年輕時從俄國移居美國。安定下來後,他寫信給在俄國的一個表妹,要求她來美國與他結婚。她同意了。

馬斯洛是他們的七個孩子中的老大。他是一個非常羞澀、神經質的年輕人,壓抑、悶悶不樂、孤獨、自暴自棄。

我有那樣的童年時代而沒有得精神病,這算是一個奇蹟了。我是非猶太社區中的猶太小男孩。我有點像那個進入全白人學校的第一個黑人。我很孤單、很不快樂。我是在圖書館和書籍中長大的,沒有朋友。

我的父母都沒有受過教育。父親想讓我當律師……

我在律師學校上了兩星期的課,然後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家裡,告訴可憐的父親:我不可能成為一名律師。

「那麼,兒子,」他回答,「你想做什麼呢?」我告訴他我想學習——學習任何東西。他沒有受過教育,不能理解我對學習的熱望,但他是個好人。(Maslow,in Hall,1968,p.37)

馬斯洛對學習的熱愛,加上他優異的天生智慧,使他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若干年後,他在由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主持的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