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閱讀 30、論讀書:詞語或意象

假如你在口袋或是背包里放上一本書,特別是在悲傷的時候,那麼,你就會擁有另外一個世界,一個給你帶來快樂的世界。在我不幸的青少年時期,只要想到有這樣一本書——一本我渴望閱讀的書——我就會心生安慰。這足以幫我打發上學的日子,否則我就會哈欠連天,弄得滿眼淚水。後來,正是這種想法使我得以忍受某些無聊的會議,那些我出於義務或是禮貌而參加的會議。此刻,讓我來談談促使我讀書的緣由,我所說的讀書,不是為了工作,也不是為了自我熏陶,而只是為了自娛自樂。

1.前面我曾提到的來自另一世界的吸引。這可能被當成逃跑主義。但即便純粹出於想像,只要能逃離日常生活的悲苦,在另一個世界裡度過一些時光,總還是有它的好處的。

2.十六到二十六歲期間,為了讓自己有所成就,提升思想意識,從而完成靈魂的塑造,我付出了種種努力,而讀書最為關鍵。我該成為怎樣的人?世界的意義是什麼?我的思想、興趣、夢幻、腦海中浮現的國度又能伸展多遠?我追尋著別人的人生、夢想,以及他們小說和文章里所展現的深思熟慮。我知道,我會將這一切都保留在記憶的最深處,永不忘懷,就好比一個小孩永遠不會忘記他第一眼見到的樹、葉子和貓。通過讀書獲得的知識,我規划出走向成年的道路。我正是帶著這種孩子氣的樂觀主義著手塑造自我的。因此,在那幾年裡,讀書是一件強度極大卻又輕鬆好玩的事。當然,它從未脫離我的想像。但如今,我幾乎不再這樣讀書了,大概也正是這個原因,我現在讀書比從前少了很多。

3.還有一個原因讓我覺得讀書特別令人享受,那就是自我意識。我們讀書時,內心某處總是不願將自己完全融入其中,而是樂於沾沾自喜,認為我們正在完成一項深邃、頗費心神的任務:也就是,讀書。對這一點,普魯斯特有很好的理解。他說,我們總有一部分心神會遊離於書本之外,思忖著我們正坐在什麼樣的桌子旁邊、琢磨著那照亮了餐盤的燈光,以及周圍的花園或遠處的風景。而一旦思及這些,我們就開始品嘗孤單的滋味,感受想像的魅力了,同時又洋洋自得,認為自己遠比那些不讀書的人更具深度。對那些喜歡吹噓的人,我雖然很不耐煩,但對一個讀者不算過分的沾沾自喜,我還是能夠表示理解。

因此,在談論自己的讀書經驗時,我必須強調的是,倘若我能在電影、電視,或者其他媒體里,找到之前所談及的快樂,那麼,我就不會讀這麼多的書。或許某天真會如此,但我認為可能性很小。因為詞語以及由它構建的文學作品,就如同水或者螞蟻,沒有什麼能如它一般迅速、徹底地穿透生活的縫隙、洞穴和無形的鴻溝。正是在這些縫隙中,某些令我們對生活、對世界感到好奇的事物本質,就會最先彰顯出來;而最先揭示了它們的,正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就如同你期待得到的良策高見。它像最新的新聞一樣,帶有不可或缺的光環。正因如此,我始終十分依賴這些優秀作品。

然而,我認為在談論這種快樂時,我們不應該將其與欣賞和觀看的種種樂趣對立起來。我之所以這麼想,或許是因為在七到二十二歲之間,我曾渴望成為一名畫家,並耗費大量光陰痴狂地練習繪畫。對我來說,讀書就是在腦海中為作品設計電影版本。我們的目光可能已離開書本,注視著牆上的繪畫、窗外的景緻,或遠處的風光,但這些其實都遊離於我們的思緒之外,因為我們正忙於將書中的想像世界編成電影。要看到作家所想像的世界,要在另一個世界中找到快樂,我們必須讓自己的想像力發揮作用。而書本讓我們覺得,我們不僅是想像世界的旁觀者,也是其中的創造者,它賦予我們創造者孤獨的幸福。正是這種孤獨的幸福吸引著眾人來閱讀偉大的文學作品。而對於作家,它也同樣不可或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