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半杯水

這本是一句老生常談:看到裝著半杯水的杯子,樂觀的人會想,還剩半杯水呢;悲觀的人則會想,只剩半杯水了。人的一生中會遇上各種各樣的局面,孰好孰壞不能一概而論,但我覺得在這兩種觀點中選取哪一種,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大不相同。

是認定「這次的首相腦漿只裝了半腦袋」,還是認定「這次的首相腦漿竟裝了半腦袋」,我們的人生……呵呵,大概不會有什麼不同。

呃,首相的事兒姑且撂在一邊(恐怕不該撂在一邊,只是說起來話就長了),我們還是說說杯子里的水。世上的確既有悲觀派也有樂觀派。指針啪的一下乾脆利落地指向某一方的人只怕不多見,但倘若「粗粗劃分一下」,一個人大體上不是屬於樂觀派,就是屬於悲觀派。

我呢,「粗粗劃分一下」的話,應該算是樂觀派。小說家必須牢牢盯著人們意識中的陰暗領域,但不工作時,我大抵生活在「呃,算啦算啦,總會有辦法」的世界觀之下。幾乎從來沒有冥思苦想,弄得夜裡睡不著覺的情況。

我常常想,對小說家乃至全體創作人士而言,做一個大體上的樂觀派恐怕很重要。比如著手寫長篇小說時,就需要堅定的信心:「好嘞,這部作品我一定能完成!」一旦心生疑念,覺得「憑我的力量也許完成不了這部作品」,就無法寫出一部像樣的東西。只不過這與其說是樂觀,不如說僅僅是臉皮厚。

我讀過一本雜誌,上面有篇文章說這種傾向很大程度上是由孩提時代的環境決定的。兄弟姐妹中,有的孩子得到父母疼愛,有的孩子則未必。得到疼愛的孩子容易長成樂觀派,得不到疼愛的孩子則容易長成悲觀派。雖然父母們常說「都是自己的孩子,都一樣可愛」,但這只是表面上的「神話」。那篇文章里寫道,偏心確實存在。

我沒有兄弟姐妹,也沒有孩子,對這方面的微妙之處不太了解。不過聽周圍的人說起來,便覺得沒準真是這樣。人際關係好讓人犯難啊。

不過這篇文章又說,自以為沒怎麼得到父母疼愛的孩子,會產生走出家庭與外人構築人際關係的傾向,由此成功的案例很多。是嗎,看來也並非全是壞事。

我坐在午後的酒吧里,一邊喝著啤酒一邊細細思量諸如此類的問題。啤酒只剩下三分之一杯了,剛才還有半杯來著。要不要再來一杯呢?怎麼辦?

本周的村上 我有過將被父母拋棄的病貓培養成堂堂「成貓」的經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