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蒙克聽到的

您知道蒙克那幅名為《吶喊》的畫吧?一個人站在橋上,面孔扭得七歪八斜,雙手捂住面頰,嘴巴張成圓形,就是這麼一幅畫。電影《小鬼當家》的海報,也是那個身為主人公的小男孩擺出一模一樣的姿勢,張口吶喊的樣子。

不過(以前我也不知道),據說大聲尖叫的並不是畫中的人物。他只是聽見了空中那「永無休止的吶喊穿過天地間」,所以捂住了耳朵,嚇得渾身顫抖。這個人物的原型就是蒙克自己,他聲稱在奧斯陸那流血般的黃昏里,親耳聽見了吶喊聲。

那是怎樣的聲音呢?蒙克並未說明。但想必是令人毛骨悚然、只傳入他一人耳中的吶喊聲吧。看看他周圍內心意象式的劇烈扭曲的風景,便可以推測出來。

如果是現在,興許就要變成「那是幻聽嘛,最好還是去看看心理醫生」。可是對十九世紀末的藝術家來說,什麼幻聽呀幻覺呀錯亂呀都是家常便飯。畫家、作家和音樂家身上假如沒有一星半點瘋狂勁兒,便會遭到眾人的蔑視:「那傢伙,太輕薄。」當時就有這樣一種時代氛圍般的東西。

然而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人們的心靈不知為何似乎仍被這幅畫深深吸引。我在網上搜索了一番,與《吶喊》相關的圖片竟然就有十三萬七千張。雖然無法全部瀏覽一遍(我可沒那麼多閑工夫),單單是粗略地看一下,就發現了各種趣味盎然的東西,比如說便當里擺成《吶喊》圖案的香腸,面孔與《吶喊》的主人公神似的狗,木板牆上圖案完全相同的節眼,做出同樣的表情進行表演的淺田真央,十分相似的衛星地形照片,用自己的乳頭和肚臍模仿《吶喊》的男子,倫敦上空浮現的有《吶喊》面孔的雲……哎呀呀,看也看不膩,好像全世界都充滿了「蒙克的吶喊」(抑或其暗喻)。

看著這些,我心想,蒙克在奧斯陸的黃昏聽見的「吶喊」,恐怕就是每個人心底深藏的不安發出的尖銳共鳴。有人能明白無誤地聽見它(或者說不幸聽到了它),也有人將它無聲無息地深埋在心底。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從橋上那位男子因恐懼而變形的臉上,真切地體會到某種超越時代的東西(不,或許該說我們身處當下,才能真切地體會到它的存在)。於是,人們不知不覺把便當里的香腸擺成了《吶喊》中那張臉,雖然我不知道什麼人會喜歡吃這種東西。

蒙克還有一幅名為《憂鬱》的畫作,好幾位挪威人告訴我,那位主人公的臉和我非常像。我到奧斯陸的美術館去看了原畫,嗯,有那麼像嗎?

本周的村上 沒有基本政策的政府,就好像沒有洗手間的啤酒屋啊。比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