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群 一個好群是什麼樣的?

大家常說契約精神,不妨思考一下:契約是如何出現的?它的出現是必然還是偶然?

不用從大的方面著眼,不用去研究遠古社會,只看一個小小的微信群,就能明白。比方說一個歷史群,有人冒出來聊電影,該不該歡迎呢?或曰,怎麼不歡迎,給大家換換口味,挺好。但如果接著有人進來聊汽修、聊烹飪、聊挖掘技術、發廣告、傳教……之前聚在一起的歷史迷就要拍屁股走人了。——因為這個群依歷史而住,當它的所依被破壞,就會瓦解成一堆麻雀嘰嘰喳喳叫的群。

一個宗族有人殺人放火、奸淫擄掠,族長必須帶領族人懲戒他。因為這些行為,是在破壞群的所依。此前聊到群就是類,因為共同的特性,聚在一起,如果有人所作所為和共同特性相違,群依止的根本就會受到損傷。眾人來到一個村莊生活,是要安居樂業,而殺人放火與安居樂業相違。如果不制止,村子就會瓦解,人就會搬走。因此,只要眾人以類成群,就必定有契約出現。僧團有戒律,宗族有族規,國家有法律,公司有章程,就是這樣。一個好的群也一定有它的規則,無論是默認持守的,還是以群規的形式出現的。

或曰,我們歷史系建了個群,什麼都聊,也沒見瓦解啊。答曰,這是因為它的所依是歷史系的關係,而不是「歷史」。它依關係而住,不依內容而住。在依內容而住的群里,如果大量發廣告,這個群肯定很快就完蛋了,或者變成廣告群。純粹的廣告群也是有生命力的,大家都往裡面丟廣告,都不打開別人的廣告。它依止各公司的廣告營銷需求而住。

那什麼樣的群是好群呢?

《周易·乾》:用九,群龍無首,吉。

最好的群,是群龍無首的。不依群主而住,只依群眾而住。一個國家如果是獨裁,就很糟糕。秦始皇、朱元璋雖然有過人的精力,但他們一死,國家就壞菜了。依止群主的群,群主掛了或者腦子昏了,群就極不穩定。好的群里,群主應退居到只是觀察群是否按照契約跑得良好,看到有人做瓦解群所依的事,給予懲戒,就夠了。

群的內容,應該由群本身來產生。比如一個群成員,在群里分享好故事,得到眾人的讚美和感謝,會獲得成就感,下次就願意繼續分享。他在這裡看到自己的價值,得到認可和尊重,就願意把時間、精力花在這裡。如果所有人都如此,就是一個好群。這和UGC(用戶產生內容)的思路是一致的。

在鳳凰新聞客戶端上,很多評論比文章有意思,因為編輯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網友的智慧是無窮的。一個好的群,大家共同創造內容,群主和每個群成員一樣。這就是群龍無首,古人所謂「垂拱而治」。

和這種精神相悖的是,群主把群視為自己所有。群成員就會想,為什麼我要在你的群里貢獻內容?與其在這裡分享好東西,為什麼不另外建個我自己的群?那麼,就算群主傾其所有,每周往群里發紅包,也挽救不了群的衰頹。發紅包的時候,大家會一哄而上,搶完作鳥獸散。

我在《一個人的思想是屬於他自己的東西嗎》里聊過,連你的思想都不是你的,你的群能是你的嗎?但麻煩在於,群以你的名字命名。名聲是個很累人的東西,假如一個群不叫「王路讀者群」,我不會理會它是不是會衰頹,會變成嘰嘰喳喳的麻雀群。別人拉我進許多群,為了面子,我也進,但默不作聲,成為不折不扣的殭屍粉。因為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應付,去參與「你哪裡畢業的」這種聊天。

我眼睛不好,假如有生之年能夠閱讀的東西是有限的話,我會把這些閱讀放在最最迫切的事情上。很多好書,明知道它好,不能再讀。要把精力和目力節省下來讀更重要的書。所以,我沒法太關注朋友圈和數十個微信群里的消息。如果不是公司要求,我沒想過去建讀者群。

但是,一旦因緣具足,這件事情發生了,那就不應退卻。我可以在群里始終沉默,放任廣告和傳銷,讓群自發找到依止的點,變成麻雀群或者段子群。但那樣,就辜負了讀者的期望。

有讀者因我而來,卻看到大家都是言不及義,就會走。一種是拍拍屁股走,果斷退群;一種是不拍屁股就走,做個殭屍粉。這樣,活躍的就只剩下百無聊賴的人。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磨損的最壞的鈔票更容易在市場上流通,因為每個人都想花掉它。

如果我放任不管,「王路讀者群」會慢慢轉型為段子群,大家聊來聊去,發現只有段子最好玩,於是變成湊在一塊侃段子。但也只是三流段子群,比不上「fun來了」專業。如果幾十年後,群還在,人家早就不知道我是誰了,看見群標籤會想:王路是誰?估計是個段子手吧。——許多誤解就是這樣發生的。比如佛教到了中國,在漢地的土壤上慢慢變成超度亡靈做法事這種東西。

故而,既然群叫我的名字,雖然並不是我的,但我要盡一個名字的責任。當機,則不可以徇情。當仁,則不可以讓。

我們的群依何而住呢?我不像劉三解、唐駁虎、龍舟三位老師,他們的讀者群可以依歷史、軍事、心理而住。他們很容易就垂拱而治。但我沒有自己的專長,寫東西東一榔頭,西一棒子。

如果群不淪落,它就得給大家帶來裨益。比如,有同學在群里分享好書,群友讀了,世界觀產生了觸動,這就是裨益。

但僅僅分享好書,並不能成為群的依止。——有專門的好書分享群,他們更專業。想交流好書的人跑到那裡會更好。而我的專業就是寫文章,但我不能把此群改成寫作培訓班,因為我的許多讀者並不對寫作感興趣。

唯有一種情形,這樣的群可以有所依而住。即,在群里大家感受到不同的氣質,有吸引力的氣質。比如,如果你發現一個群里充滿有趣的人,向上的人,你就不會走。但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趣的人並不多。比如有人讀我的文章對我感覺還好,一旦認識,發現我無趣得很。但不要緊,我們可以呈現自己有趣的一面,向上的一面。

比如一個群友要考托福,早上在群里丟下一句話:我今天要背一百個單詞,請大家監督。晚上來群里說,今天背夠數了,很開心。或者,今天沒背完,很慚愧。這就很好。再比如,一個人打算健身,計畫每天跑十公里,可以每天晚上在群里報一下自己跑了多少,請大家見證。如果你在冬天的夜晚看見了一個溫馨的故事,一個老頭拉著老伴的手過馬路,可以拍下來發在群里。而不要把鬱積的負面情緒帶到群里發泄,這樣,群就會慢慢成長為一個有趣的群,向上的群。

如果每個人發消息時,都會考慮是否對他人有裨益,縱然賣萌,也能留意到有幾分是刷存在感,幾分是博大家開心,久之,這樣的環境會給人帶來好的熏陶,就好比一個和睦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更有教養。

人們之間是可以相互影響的。一件事情縱然大家都想做,沒有人伸頭,就不能成辦。如果有一個人甘願站出來承擔,對其餘人是激勵和鼓舞。一個人分享好的故事,就會帶動大家分享好的故事。久之,他身上的責任感就會傳遞給每一個群成員。即便有人因為根深蒂固的習氣不能即刻改觀,但至少會生起慚愧的心,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我們也提倡適量發好的段子,段子會給大家帶來樂趣,只要不過度就好。我們還提倡發「早上好」、「晚安」,雖然這並不能從根本上緩解一個人的孤獨,但和許多人互問早安,會讓新的一天以好的情緒開始。

最後,一個群最終變成什麼樣子,並不取決於群主和群成員的願望。群的發展有它內在的軌轍,群主和群成員只是眾緣中的一部分,不具有決定的意義。

如果美好的願望都會實現,群就會變得氣質不同。它滌除了不美好的事物,留下美好的東西。可能一個群友在現實中很邋遢,很怠惰,但在群里,他呈現出勇猛精進,縱然這並非事實的全部,但給人帶來的鼓舞卻真實不虛。所以無需要求每個人有趣,只需每個人都有呈現自己有趣一面的願欲就好。

如此,在這個群里,就能發覺生活的諸多美好和值得留戀之處。如果它能夠依止生活中的各種美好而住,它就是一個好群。

最後的最後,需要說的是,群總有一天會散。有聚,就註定有散。聚,是散的因緣,時間,是它的動力。可能在很久以後,也可能就在明天。曾經的同桌,到了畢業,就不得不散。曾經的同事,到了離職,也不得不散。但會有一些東西,並不因為離開而淡去,這就是聚的意義。

其實,茫茫人海中每兩個人都不曾相逢。所有的相逢,無非他人在自己的心中投下影子。

若干年後,一個習慣長跑的人想到他最初長跑的動力,是因為某個群的因緣。那麼,群對他就是有意義的。一個人離開群很久之後,大家還記得他講過的故事帶來的感動。那麼,他對群就是有意義的。這樣,群會留下他的一部分氣質,他也會帶上群的一部分氣質。這些氣質不會隨著人的聚散而淡去,群就是有意義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