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群 一次聚會和一個微信群存在的理由

聚會,是需要由頭的。

很多人喜歡聚會,別人叫聚會,他高高興興跑去了,吃飽喝好回家了。要是別人說,你牽頭組織大家聚聚唄,他擺擺手:你們組織嘛。

聚會組織太麻煩,小聚會還好,大聚會三四十個人,要一一通知,預定飯店,還要讓大家吃好喝好,如果玩得不好,牽頭者沒面子。

在一個城市的朋友,如果好久沒聚了,總會有人想,該聚聚了。或者一個人要離開,或者一個人要結婚,這些都成了聚會的由頭。因為這些因緣,聚會成辦了。

所有的聚會都要散去。散去同樣需要由頭。你不會剛到聚會地點,打個照面就走。要走也得有個說法:我趕五點的飛機。因為趕飛機的因緣,你可以先散。通常的因緣是,大家都吃飽了,喝好了,聊差不多了。有時候聊得太痛快,大家都不提走的事,或者你想開口說走,對方卻拉著你的手說他的家人剛檢查出重病,這個口就暫時不能開。

但總歸是要走的。讓聚會散了的內在動力是時間。無論拖得多久,只要時間越來越晚,餐館要打烊了,末班地鐵要停了,這些就成為散的因緣。趁一段聊天告一段落,看看錶,說時間不早了,咱們走吧,就成為禮貌的告別。

嚴格地說,那些都不是散的因緣。聚本身才是散的因緣,別的都是所緣緣和增上緣。

聚會的成辦,需要由頭。別的事物也莫不如此。用佛教的話說,一切東西都需要有所依,才能住。

互聯網剛剛興起時,聊天室火過一陣兒,那會兒還沒有QQ,但後來大家都不玩聊天室了。因為聊不出有營養的話題,只有你哪裡人,男的女的,多大了?玩過BBS的人很少會再回到聊天室。

BBS幾乎是和聊天室同時出現的。但二者有著截然不同的基因。聊天室是依閑暇而住的,BBS是依內容而住的。一個人只有在閑極無聊的時候,才會去聊天室扯兩句。QQ出現後,聊天室就大為萎縮了,但對BBS的衝擊就沒那麼大。

其實,BBS也是從聊天室中分化出的:一開始搞出了互聯網,大家一起扯淡。扯著扯著發現淡最好分開扯,要扯情感就在第一個房間,扯理想就在第二個房間。這種房間分區可是說是BBS最早的雛形。就好比聚會的時候,三十個人約了十點見面,剛見面大家說,來了啊,你又黑了,你又胖了,這是聊天室,很快變成三三兩兩湊在一起,前邊三個聊到小孩兒上幼兒園的問題,後邊兩個聊到買車的問題,就是BBS了。

分化前的聊天室是依閑暇而住的。分化後,慢慢演變成兩種,一種是網路通訊工具,一種是論壇。(為了表述上的親切簡單,下面叫QQ 和BBS吧。這不是什麼專業文章,只是閑扯,我就以常見的舉例,所以舉QQ、人人網、微博,而不舉MSN,Facebook,Twitter。)

QQ依關係而住。BBS依內容而住。依關係而住的,後來演變成SNS,也就是社交網路,諸如QQ空間、人人網、微博、朋友圈等等。依內容而住的,後來就演變成諸如豆瓣、知乎等等。

說依內容而住,並不是不需要關係,而是所依以內容為主,由內容產生關係。比如一個人上軍事論壇,在論壇上認識人,形成線下的關係。依關係而住的,是由關係產生內容,比如你在QQ空間傳照片,你媽會看到,會感興趣,暗戀你的人會感興趣,但如果攝影論壇里都是這種照片,就沒人來了。

依何種而住並不是截然分明的。比如微博,我粗率地把它劃分在依關係而住一類,理由是我的微博上有一部分人不是通過網路認識,而豆瓣、知乎上的朋友主要都是通過網路認識的。

因為基因相近,微信的興起會對微博造成很大壓力。因為基因相異,微信對豆瓣、知乎造成的壓力沒那麼大。當然,互聯網和移動端的差異也會起作用,但本文不討論。

此文想說的,著重是微信群。雖說微信、朋友圈是依關係而住的,但微信群不一樣了。就像當初依閑暇而住的聊天室,按照關係和內容兩種方向分化出聊天工具和論壇,微信群和合了關係和內容,復歸到依閑暇而住。

微信群是一種鬆散的人際聯繫,它不像聊天工具,不像論壇,更像聚會。微信群里可以所有人三個月不說話,等誰結婚了在群里喊一聲,大家又聚一起了。而一個論壇如果三個月沒人發帖,就死了。

微信群有兩種。一種依關係而住,一種依內容而住。前者比如:班級群、校友群、家族群。這種群可能沒什麼意思,但是你通常不會退。它代表一種線下的關係。

群這種東西,並非互聯網出現後才有。過去京師的湖廣會館,四川同鄉會這些,就類似今天微信上的校友群、老鄉群。今天在珠三角的一些工廠里,有東北幫、山西幫這種群,它們並不依賴互聯網而存在。因為人群本身,就有依關係而住、依內容而住的需求。

但並不是有了關係就能形成群。比如兩個在廣東打工的湖南摩的司機,和兩個在北京打工的湖南摩的司機,怎麼成為群呢?人群依關係而住,關係也要有所依,如果依物理世界,廣東的湖南籍司機和北京的湖南籍司機,無法成為群。如果依互聯網,就可以,加個QQ群,或者進入摩的司機論壇就行了。如果依移動互聯網,加個微信群,就可以了。

這種群的關係是鬆散的。比如我父親曾經在山西當兵,同年退役回到縣城的戰友常常聚會。有一天,有人提議說成立個戰友會,沒人願意當會長。當會長,沒有工資,還要負責各種事情的張羅。這就是鬆散的關係。緊固的關係是過去的宗族。過去在山村,碰見殺人盜竊通姦等事,往往不是到縣衙告狀,而是按照族規處理。

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互聯網的發展,把這種關係瓦解了。今天,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廣泛,你很容易進入一個群,而在過去的小山村裡則很難,姓金的就是姓金的,姓趙的就是姓趙的;湖南人就是湖南人,四川人就是四川人。今天,一個人可以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出生在不同的城市,自己出生和成長在不同的城市。古代出行,路過借宿一晚,不成問題。今天,驀然跑到不認識的人家借宿,人家會無比驚訝地盤查你的各種證件來確定你是不是騙子。

不過,雖然這種群關係會越來越鬆散,但不會消失。至少在看得見的未來還不會。

另一種是依內容而住的群。比如紅包群、招聘群、媒體群、碼農群、電影群等等。

像紅包群,每個人閑著沒事就在群里發紅包,如果發現誰長期不發只搶,大家就會動員群主把他趕走。紅包群在古代社會也有原型,就是冬天的村頭,大家圍在一棵大槐樹下玩骨牌、打麻將。這種依內容而住,具體地說,是依「小賭怡情」的樂趣而住。許多人天生有賭博的興趣。

公司的組織,就是依內容而住的群。它和紅包群一樣,不過是老闆發紅包。因為發工資,大家每天朝九晚六聚到一起,要不發工資,早就散夥了。不發工資還不散夥,那就得依企業文化而住,比如說傳銷、傳教和入黨。不給你發工資,你還天天往這兒跑。

像媒體群、電影群,這種依內容而住的,在過去也有原型,叫里坊。整個鎮上殺豬的都在一條街,歌樓酒肆在一條街。宋朝的時候,賣布的要穿賣布的衣服,賣果子的要穿賣果子的衣服,甚至乞丐也要穿乞丐的衣服,這叫當行本色。說「老本行」、「專家」,就是意思我是從這個群里出來的。

依關係而住,依內容而住,分別體現人和人之間的兩種聯繫,前者是物理意義上的聯繫,後者是精神意義上的聯繫。因此,群才成為可能。

群的意思是「類」。《周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編程謂之Class,《說文》謂之「輩」。輩,就是類,具體地說,一個軍隊發車,百輛叫輩。

群依什麼呢?群依眾。人多,才可以按類劃分。眾,天竺謂之「僧」;《周易》謂之「師」。僧,就是眾。師,也是眾,具體地說,軍隊二千五百人叫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