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興 矯情病

張國榮有首歌,叫《第一次》:放開隔膜與矜持,奉獻出第一次。

這句話有哲學內涵。不是形而上的哲學,是人生哲學。因為很多誤會、不解、挫敗和灰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於隔膜和矜持。而隔膜和矜持的產生,則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兒。就比如說我吧。大家比較喜歡舉例子,我就犧牲一下自己,舉個例子:

很多年前的時候,我還是個比較羞澀的小男生。其實也沒有太多年,寫文章嘛,誇張一點。大概是2006年年底,我生病了,非常鬱悶。但生病不是沒有任何好處,它是一塊試金石。誰關心你,誰不關心你,你一生病,一切都明了了。所以,趕到年關的時候,我適逢其會地生了一場病,重感冒。

當時剛有人人網,還沒有微博。我發了一條狀態:感冒了,好難受。

意思大家都懂吧。我相信肯定不止我一個人發過這種狀態。誰沒有過年輕的時候呢。誰沒有過生個屁大點的病就指望全世界都給你送來關心和安慰的時候呢。

但當時的我,自以為是地以為,自己並不在乎全世界的問候,只在乎一個人的問候。——假如今天的我能夠穿越回去,一定會劈頭蓋臉地把那時候的自己痛罵一頓:何必故作高冷地昭告全世界呢,難道全世界會代表你通知她不成?

但那時候的我也有自己的理由:我不想乞求一份安慰,該來的安慰自然會來,不該來的安慰我不勉強。

但事實上,當你發布這條狀態的時候,其實已經是在乞求了。

當你做一件事情,只為期待某人看到,又很渴望她對此做出反應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放棄了主宰命運的權利。無論她回覆與否,你都輸了。不是輸給他人,而是輸給自己。因為從這一刻起,你將自己的快樂和悲傷,拱手交付到別人手中。將有一人掌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決定你這個晚上能否安然入睡。——還有什麼比這更恐怖呢?

好了,這個暫且按下不表。為什麼我要把當初那麼糗的往事自曝出來?因為我中秋節碰見一個人。一個病入膏肓的人。一個盲目、自卑,陷入自己臆想的世界中不自知的人。我怵然驚覺,自己當年也是這樣子,只是程度不如他嚴重。

那個人是我認識好幾年的一個網友。他約我見面,我本來不想去,但因為他之前幫過我一次忙,我就答應了。一見面,我就被他的造型雷到了,大波浪。他是個留著大波浪的男生。

我問他來北京之前在哪兒工作,他說荒廢了三年,因為網戀。那個女孩不用手機,只用QQ,他就一天24小時「釘」在電腦前,他說他不敢離開。我說,網戀也用不著一天24小時聊天吧,那女生是在上學還是在工作?他說,那女孩並不是用QQ跟他聊天,而是用QQ簽名檔跟他聊天。他必須時刻留意簽名檔更新,不然可能有些話就漏了。

他今年25歲。我對他說,你給我的印象只有四個字:病入膏肓。我建議他先趕緊找一份工作,哪怕是在路邊發傳單也好,不求別的,只求有一碗飯吃,對社會有一點如實的了解。可惜他不理解,他說我的建議沒有任何創造性,因為別人都那麼說。

雖然之前我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成見,但他還是讓我吃驚不少。他覺得自己很了解自己,很了解社會,實際上四年里他工作的時間加起來沒超過三個月。他是一個太缺乏和社會接觸的人。因為太匱乏,所以才用自己的臆想去填補,慢慢地,成了一個極端自以為是的人。

一個人要了解自己,必然得了解他人。要經由許許多多人的眼反觀自己,才能更清楚自己的處境。不然呈現在自己腦子裡的虛妄影像,很容易讓人患上矯情病。

矯情病的特點是,覺得別人應該無條件地理解你,認同你,關心你,在乎你。他們不知道,理解、認同、關心、在乎這些,是世上很稀缺的東西。想得到理解和認同,需要付出許多辛苦和努力,要先努力去理解他人才行。至於關心和在乎,根本不是可以強求的,那是一種本能。反觀自己就可以知道,你天生願意關心一個漂亮的人,對你好的人,而不願關心一個醜陋的人,對你不好的人。所以同樣,假如你不是很帥,又沒有對別人很好,就得學會接受不被關心和在乎的現實。

當你昭告天下乞求關心的時候,得先做好受到冷遇的準備。人真正要學習的,是如何與冷遇相處。當哪一天,你可以不再在乎有沒有人關心你、理解你的時候,矯情病就治癒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