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

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

--------------------------------------------------------------------------------

一《水滸》版本出現的小史

這三百年來,大家都讀慣了金聖嘆的七十一回本《水滸傳》,很少人知道《水滸傳》的許多古本了。《水滸傳》古本的研究只是這十年內的事。十年之中,居然有許多古本出現,這是最可喜的事。

十年前(民國九年七月)我開始做「水滸傳考證」的時候,我只有金聖嘆的七十一回本和坊間通行而學者輕視的《征四寇》。那時候我雖然參考了不少的旁證,我的許多結論都只可算是一些很大膽的假設,因為當時的證據實在太少了。(《胡適文存》初排本卷三,頁81—146)

但我的《水滸傳考證》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遂開了搜求《水滸傳》版本的風氣。我的《考證》出版後十四個月之內,我便收到了這些版本:(1)李卓吾批點《忠義水滸傳》百回本的第一回到第十回,日本岡島璞翻明刻本(1728 年刻)。

(2)《忠義水滸傳》百回本的日文譯本,岡島璞譯(1907 年排印)。

(3)《忠義水滸傳》百十五回本,與《三國志演義》合刻,名為《英雄譜》,坊間名為《漢宋奇書》(有熊飛的序,似初刻在崇禎末年)。

(4)百二十四回本《水滸傳》(光緒己卯,即1879 年,人道堂藏版,有乾隆丙午年的序)。

此外,我還知道兩種版本:(5)百十回本《忠義水滸傳》,也是與《三國志》合刻的《英雄譜》本(日本鈴木虎雄先生藏)。

(6)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明刻本(日本京都府立圖書館藏,有楊定見序)。

這兩種我當時雖未見,卻蒙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先生把他們的回目和序例都抄錄了寄給我。

我有了這六種版本作根據,遂又作了一篇《水滸傳後考》。《胡適文存》初排本卷三,頁147—184)這是民國十年六月的事。

民國十二年左右,我知道有三四部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全書》出現,涵芬樓得了一部,我自己得了一部,還有別人收著這本子的。後來北京孔德學校收著一部精刻本,圖畫精緻可愛。

民國十三年,李玄伯先生的侄兒興秋在北京冷攤上得著一部百回本《忠義水滸傳》。據玄伯說:(《重刊忠義水滸傳序》)

觀其墨色紙色,的是明本。且第一冊圖上每有新安刻工姓名,尤足證明即郭英(適按:當作郭勛。)在嘉靖年間刻於新安者。明代《水滸》面目,遂得重睹。

我不曾見著興秋先生的原本,但此書既名《忠義水滸傳》,似非郭武定的舊本,因為我們從百二十回本的發凡上知道「忠義」二字是李卓吾加上去的。

新安刻工姓名,算不得證據,因為近幾百年的刻圖工人,要算徽州工人為最精,至今還有刻墨印的專業。故我們只能認李先生的百回本是李卓吾的《忠義水滸傳》的一種本子。(玄伯的本子沒有「引首」一段,只從張天師祈禳起,與日本翻刻的李卓吾本稍不同,不知是否偶闕這幾頁)

玄伯先生於民國十四年把這部百回本標點排印出來,於是國中遂有百回本的重印本。(北京錫拉衚衕一號李宅發行,裝五冊,價二元七角)

前年商務印書館把涵芬樓所藏的百二十回本《水滸傳》也排印出來,因為我的序遲遲不能交卷,遂延到今年方才出版。

總計近年所出的《水滸傳》版本,共有下列各種:甲、七十一回本(金聖嘆本);乙、《征四寇》本(亞東圖書館《水滸續集》本);丙、百十五回本(《英雄譜》本);丁、百十回本(《英雄譜》本。鈴木虎雄藏);戊、百二十四回本(胡適藏);己、李卓吾《忠義水滸傳》百回本;(1)李玄伯排印本;(2)日本岡島璞翻刻前二十回本;(3)日本岡島璞譯本。庚、《忠義水滸全書》百二十回本。

二十年來關於《水滸傳》演變的考證

十年前我研究《水滸傳》演變的歷史,得著一些假設的結論,大致如下:(1)南宋到元朝之間,民間有種種的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有《宣和遺事》和龔聖與的「三十六人贊」可證。

(2)元朝有許多「水滸」故事,但沒有《水滸傳》。有許多元人雜劇可證。

(3)明初有一部《水滸傳》出現,這部書還是很幼稚的。我們叫它作「原百回本《水滸傳》」。這部書也許是羅貫中作的。

(4)明朝中葉,約當弘治正德時期,另有一種七十回本《水滸傳》出現。

我假定這部書是用「原百回本」來重新改造過的,大致與現行的金聖嘆本相同。這部書也許是「施耐庵」作的,但「旋耐庵」似是改作《水滸傳》的託名。

(5)到了明嘉靖朝,武定侯郭勛家裡傳出一部定本《水滸傳》來,有新安刻本,共一百回,我們叫它作「百回郭本」。我假定這部書的前七十回全采「七十回本」;後三十回是刪改「原百回本」的後半部的。「原百回本」後半有「征田虎」和「征王慶」的兩大部分,郭本都刪去了,卻加入「征遼國」一大段。據說舊本有「致語」,郭本也刪去了。據說郭本還把閻婆事「移置」一番。這幾點都是「百二十回本」的發凡里指出的郭本與舊本的不同之點。(郭本已不可得,我們只知道李卓吾的百回本)

(6)明朝晚年有楊定見、袁無涯編刻的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全書》出

現。此本全采李卓吾百回本,而加入「征田虎」、「征王慶」兩大段。但這兩段都是改作之文,事實與回目皆與別本(《征四寇》、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絕不相同;王慶的故事改變更大。

(7)到金聖嘆才有七十一回本出現,沒有招安和以後的事,卻多盧俊義的一場夢,其他各本都沒有這場夢。

(8)七十一回本通行之後,百回本與其他各本都漸漸稀少,於是書坊中人把舊本《水滸傳》後半部印出單行,名為《征四寇》。我認《征四寇》是「原百回本」的後半,至少其中征田虎、王慶的兩部分是「原百回本」留剩下來的。

這是我九年十年前的見解的大致。當時《水滸》版本的研究還在草創的時期,最重要的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我都不曾見著,故我的結論不免有錯誤。最大的錯誤是我假定明朝中葉有一部七十回的《水滸傳》。《胡適文存》初排本卷三,頁171—176)但我舉出的理由終不能叫大家心服;而我這一種假設卻影響到其餘的結論,使我對於《水滸傳》演變的歷史不能有徹底的了解。

六七年來,修正我的主張的,有魯迅先生,李玄伯先生,俞平伯先生。

魯迅先生的主張是:原本《水滸傳》今不可得。……現存之《水滸傳》,則所知者有六本,而最要者四。

一曰一百十五回本《忠義水滸傳》,前署「東原羅貫中編輯」,明崇禎末與《三國演義》合刻為《英雄譜》,單行本未見。……文詞蹇拙,體制紛紜,中間詩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創初就,未加潤色者。雖非原本,蓋近之矣。……又有一百十回之《忠義水滸傳》,亦《英雄譜》本。……別有一百二十四回之《水滸傳》,文詞脫略,往往難讀,亦此類。

二曰一百回本《忠義水滸傳》,……武定侯郭勛家所傳之本,……今未見。別有本,亦一百回,有李贄序及批點,殆即出郭氏本,而改題為「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文辭乃大有增刪,幾乎改觀,除去惡詩,增益駢語,描寫亦愈入細微。如述林沖雪中行沽一節,即多於百十五回本者至一倍余。

三曰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全書》,亦題「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全書自首至受招安,事略全同百十五回本;破遼小異,且少詩詞,平田虎、王慶,則並事略亦異。而收方臘又悉同。文詞與百回本幾無別,特於字句稍有更定。……詩詞又較多,則為刊時增入。……

發凡云:「古本有羅氏致語,相傳燈花婆婆等事,既不可復見,乃後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損之者,有嫌一百廿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事,甚善。其於寇中去王、田而加遼國,猶是小家照應之法,不知大手筆者正不爾爾。」是知《水滸》有古本百回,當時「既不可復見」;又有舊本,似百二十回,中有「四大寇」,蓋謂王、田、方及宋江,即柴進見於白屏風上御書者。郭氏本始破,其拘,削王、田而加遼國,成百回;《水滸全書》又增王、田,仍存遼國,復為百二十回。……然破遼故事,慮亦非始作於明。宋代外敵憑陵,國政弛廢,轉思草澤,蓋亦人情,故或造野語以自慰;復多異說,不能合符,於是後之小說既以取捨不同而分歧,所取者又以話本非一而違異。田虎、王慶在百回本與百二十回本,名同而文迥別,殆亦由此而已。惟其後討平方臘,則各本悉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