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公民的底線 關於「事實」的雜感

古今中外,「事實」二字,與人類的關係頗為緊密。以小言之,肯定每一個人都會經常面臨「事實」二字;以大言之,每一個利益集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也都會經常面臨「事實」二字。一個人也罷,一個國家也罷,一旦面臨「事實」二字,那就意味著面臨嚴肅甚至嚴峻的問題了。而對待「事實」的態度,證明著一個人的品格如何,也證明著一個國家的形象怎樣。

故漢語言中有一名詞曰「實事求是」,毛主席當年曾親筆書寫過這四個字,至今這四個大字,仍是人們在各級黨政機關會經常見到的,並且必然會鑲在莊重的框子里。

「實事」與「事實」是一個意思,都是指一事發生,便有真相。而所謂「真相」,乃指實際之情況。西方曾有一派什麼哲學,認為「事實」只不過是一種主觀印象,主觀結論;既摻雜了主觀,便不復是純粹的客觀。客觀既難以純粹,那麼人所言之「事實」,其實多少已不是事實。故這一派哲學認為,所謂「事實」是並不存在的。

此一派哲學的觀點,有一定的邏輯學道理。但邏輯學本身是有區分的,比如辯證邏輯學、實用邏輯學、常規邏輯學……還有,庸俗邏輯學。庸俗邏輯學自然是貶義的邏輯學。搞邏輯學的人,倘被視為庸俗邏輯學者,肯定沒有不憤慨的。庸俗邏輯學是指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某人有敵人,那麼敵人的敵人一定可以成為某人的朋友,而敵人的朋友自然也必是某人的敵人。反之,某人的另一敵人必定遲早會成為敵人的朋友;而某人的朋友若與敵人有往來,不論是怎樣的往來,則必定等於是對某人的背叛,因而是比敵人更危險的敵人。

這樣的邏輯,顯然愚蠢可笑到極點。因為完全忽略了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別種關係之可能性。比如化敵為友的可能性;比如爭取敵人的朋友之理解,進而也與敵人的朋友達成良好關係,進而發展為朋友的可能性;比如盡量不使敵人與敵人結成聯盟的可能性;比如通過與敵人有往來的朋友,逐漸消弭與敵人之間的敵對心理的可能性……

「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

這是海瑞的話。

我們今人大抵知道的,海瑞是明代清官。「清正廉明」四字中,那個「正」字,意指正直、正派也。一位正直的官員,他就應該具有實事求是之品格。一個正直的人,也應該那樣。否則,即使其他方面無可置疑,終究還是談不上有多麼正派的。正直之「直」,針對的是曲意逢迎的「曲」。人的品格若「曲」,他對「事實」之態度之立場就曖昧背反了。而這樣的人多了,「事實」必然便被遮蔽了,並且每被塗上種種極為任意的色彩。

「不一毫虛美」,「不一毫諱過」之「一毫」,形容而已,是根本無法用尺加以度量的。海瑞的話,其實更是一種對人對事的思想,亦即實事求是的思想。秉持這種思想的人多了,多數人之主觀看法,畢竟可以最大程度的接近客觀事實。一事發生,一些人捲入,另外的人們,每習慣於以最嚴峻的態度來下結論,曰「階級鬥爭」,曰「路線鬥爭」,曰「反黨」,一言以蔽之,曰「上綱上線」。於是,即使在中國共產黨內部,在從前,相互踏倒的現象,也往往進行得冷酷無情,令後人不寒而慄。作為教訓,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分明是吸取了的。但僅僅吸取了教訓還不夠,還應以更加實事求是之勇氣,繼續糾正某些與事實大有出入的人事錯案。

一種規律特別值得認真思考,即——事雖已成史,人雖已死去,但活著的人們,一代又一代的,一些又一些的,卻總在研究資料,總在對早已成為所謂「定論」的「事實」提出質疑。這樣的一些人,有時是當事者的後人,他們提出質疑,再容易理解不過了。卻也有一些人,與當事者其實沒有任何瓜葛。故他們的質疑也每受到質疑。以我看來,他們之中大多數人的動機,其實非是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文化具有某些能動力,如凝聚力、解構力、教化力、美育力,等等。還有,便是修正力。文化總是力圖修正那些不符合事實以及與事實有出入的事情。這是文化的本能,也可以說是文化的自覺,文化的責任。文化叩問事實的本能,如同植物有向陽的本能。說這也是一種自覺和責任,乃因人比植物高級。植物沒有同情心,而人有。某些人不但同情那些被不符合事實或不完全符合事實的事所壓迫並且活著的人,也同情那些死去了的人。因為後者不再能活轉來替自己辯說,文化對他們的同情便也更執著。此種同情,體現著文化的良知和文化的溫暖,也體現著人的良知和人性的溫暖。是文化的寶貴品質,絕不是文化的惡習,更不是文化人的惡習。是應愛護而不是應禁止的。並且,終究也是禁止不了的。禁得了一時,禁不了永遠。

一種事實乃是——普遍之人心與事實的關係,如同人心與美醜的關係。一個國家的現實之事與成史之事,越接近著事實,則人們對國家的信任度越高,親和力越強。國人會以審美般的愉悅心情來看待自己的國家,於是油然而為自己的國家感到榮耀和自豪。並且,這種愉悅是超乎階層與貧富的,是超乎物質的。一個國家的國人超乎物質的愉悅指數,乃是他們的幸福指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蘇軾者,文人也。

曾曰:「事有是非,義難隱諱。」

曾曰:「事當論其是非,不當問其難易。」

有些事,相對於中國之國情,實難也。

但若關事實,便總得有人來做。真做了,結果其實未必多麼可怕。倒是,必顯示我們國家之大自信,大胸懷,大形象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